文章标签 "过年"

  • 诗词歌赋
    七律:过年

    忧喜参差到岁央, 关山万里问高堂。 旧尘分扫三冬晦, 新贴同迎一炷香。 薄怅直须春酒暖, 轻寒不误日华长。 萧萧昨夜风和雨, 送去残年换绿装。...

  • 诗词歌赋
    七律-过年 (文/海哲)

    忧喜参差到岁央, 关山万里问高堂。 旧尘分扫三冬晦, 新贴同迎一炷香。 薄怅直需春酒暖, 轻寒不耐晚茶凉。 萧萧昨夜风和雨, 送去残年换绿装。...

  • 诗词歌赋
    五律 ‧ 过年(苏文银)

    我苏文银谨以一首唐诗 恭祝各位侨胞新春大吉! 健康快乐! 出入平安!万事如意! 五律   ‧ 过年 锣鼓闹春归, 楹联引士围。 窗花迎燕至, 爆竹送莺飞。 压岁红包满, 开年酒肉肥。 龙狮呈瑞气, 家国映朝晖。 苏文银壬寅大年初一於旧金山...

  • 华文文苑
    过年(苏顺路)

    中国春节      有的人一生当中只在一个地方过年,而有的人一生当中,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国度地区过年,我属于后一种人。 我母亲(缅族)出生在缅甸伊江三角洲渺名县英脉镇新村乡,十八岁时嫁给年龄比她大二十岁的,从中国福建来的丧妻父亲(汉族)。结婚后母亲跟随父亲去英脉镇,父亲在二伯开的杂货店做会计。从此母亲步入汉人家族群中,福建家族过农曆七月半的时候,母亲入乡随俗,学会包粽子,过农曆新年的时候学会做福建菜,平时也会听福建话了。我的四个大哥大姐都出生在英脉,都取了中文名字,其中大哥大姐自幼夭折。 首都仰光华侨过春节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我们家搬到新村乡大佛坡村,父亲开始自己开杂货铺,养猪,给农民杂货,收农民稻谷,稻米买卖,生意做得越来越好,日子过得美满幸福,在那里母亲接连生了四个儿子。父亲的养母在家乡去世后,父亲託人把国内妻子生的儿子叫出来,英国统治缅甸的时候,中国人可以自由出入缅甸。父亲在家注重中华传统文化,坚持讲福建话,用筷子进食,每逢过年,允许家人玩纸牌三天。1941年父亲去世,接着三角洲动乱,我家弃店逃难到渺名县城对岸龟雷村,二战暴发,日本入侵缅甸。虽然颠沛流离,局势动荡,母亲坚持戴孝守寡,过中华传统节日,我六、七岁大时见母亲包粽子,做年菜,姨丈舅舅大哥他们玩纸牌,吃年夜饭,一家人其乐融融,是首次能回忆的过年。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在渺名县城中华中学读书时,每逢过年,学校极力反对不良风气,禁止玩牌,树立新风,开展文娱演出,彻底改变了缅华侨胞们的精神面貌。到仰光读高中期间,每逢过年,各班开展红包捐献活动,学校举行敬师春节聚餐,学生交换礼物,餐桌上摆满美味佳肴,每位同学分到一瓶可口的橙汁,观赏文娱表演。整整一个星期,到华中参加春节文娱广场活动,仰光市长亲临开幕,周围民众踊跃参加,亲眼目睹缅华侨胞们的新风尚,新面貌,也增进了和当地缅甸群众的"胞波"情感。 中缅边界畹町桥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先后在土瓦甘保,仰光甘马育,中缅边境九谷棒赛教书,经历了南北各异的过年,其中印象最深的要算在中缅边界过年。每年冬天,那里的天气变凉,清晨起床,家家户户的茅草屋顶上铺撒着白霜,孩子们的脸上掛着桃红,可爱极了。每逢过年,董事长和福建家长邀请我们登门做客,寒冷的冬天,吃着热气腾腾的云南风味火锅,令人回味无穷。春节期间,上午我们到学生家长家拜年,多为云南同胞,家长热情相迎,给我们喝甜茶,由炼乳,彩色爆米花,干柿子片调制,别有一番风味。中午过桥到畹町逛街,晚上过去畹町看戏,跨界过年,好不快活。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夫妇在云南陆良华侨农场教书,那里地处云贵高原,靠近贵州,每年冬天会下雪,冷风嗖嗖,溪流潺潺,上结薄冰,人们在寒风瑟瑟中迎来新春佳节。农场免费赠送长饵块,大草鱼,早餐供应肉包,花卷,商店出售年画对联,烟花鞭炮,晚饭后一家大小围坐热乎乎的蜂窝炉边取暖,观看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春节联欢晚会歌舞,此乃一生中经历过的冰天雪地里的春节。 陆良华侨农场观看春节联欢晚会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我们合家移居香港,香港是闻名世界的国际金融中心,商业中心,工业发达,旅游业兴旺,航空海运四通八达。属东南亚台湾,韩国,香港,新加坡,四小龙之一。工人收入多多,腰包鼓鼓,每逢过年,个个穿戴华丽,吃喝玩乐天下第一。我们全家换上新装,携带红包年礼,拜年亲友,上馆消费,不亦乐乎。当时我们夫妇在中环苏浙餐厅打工,春节前夕,夜晚收工后,老板特地带我们到广东餐馆聚会,吃年饭,抽签年礼,经理,部长,侍应,中年员工围桌打麻将,打到通宵达旦,洗涤一年的辛劳,个个轻松愉快。     从除夕到初三,餐厅放假四天,每到夜晚,我们一家四口,打开彩电,观看国际有名的香港文艺界春节汇演,在名咀肥肥,汪明荃的出色主持下,四大天王刘德华,张学友,黎明,郭富城,四大天后梅艳芳,林忆莲,叶倩文,王菲齐齐出场,高歌献唱,高水平的歌舞,高难度的杂技,高艺术的国乐,高质量的洋鼓 ,应有尽有,让人大饱眼福。终生难忘。...

  • 精彩转载
    仰光唐人街里好热闹!缅甸华侨华人这样过大年!超多现场图+视频一口气看个够 (转载)

    转载自(缅甸金凤凰中文报社)点击图片继续观看  ...

  • 华文文苑
    回家过年(伍全礼)

    农历新年又称春节,是中国人、华人的一个大节日。迎新春过新年,家家户户把家里打扫干净,贴春联,采购年货。富裕的张罗高挡品,普通家庭自做些传统糕点,为小孩们准备新鞋、衣、裤、红包……等,高高兴兴过新年。除夕这天,是传统文化中较重视的家庭团圆日,在外地的家庭成员如条件允许,都尽量回家一起祭拜祖先同吃团圆饭。 从媒体的报导中知道,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各大城市率先起步引入外资,给以各类优惠方便,带来无数的资金技术,各类企业,大兴土木设厂房,带动各行各业蒸蒸日上,因此劳工短缺。 各省乡民闻讯,为改善生活和下一代脱困纷纷离家,到百哩千哩远的城镇工作。有的留下幼小给长辈照顾,勤奋工作,每月不多的工资省吃俭用,留少许自己的生活费,大部分汇回家养活家小。每日忙碌的工作,心里总盼望着有机会回乡探望家人。这些人被称为农民工,在当地并无户口证,自己乡下的户口也无法迁移。他们的付出搞活了经济,但并没得到如当地市民般的福利及待遇,有时还会受到白眼。身在异乡工作压力大,特别思亲想回家相聚,但只有在公定假期,春节厂商企业放长假时,才有机会回一趟家乡。 临近春节的前几天,大城市千千万万的农民工争先恐后,涌到各地火车站,巴士站买票,人头汹涌构的一片人海,这是名人的名言“人多好办事”的后遣症。令人联想到非洲大群动物在夏天为觅食而大搬迁的艰辛景象。 奈何回家过年真是难,是件折磨人的事。在冬天的冷风,飘雪,下雨,捱饿下挤买车票,并非人人都好运排一次队就买到票,要多天多次排队才行。有的买不到坐位票,站票也不放过,有人身穿尿布应急。另一方面忙着买年货、亲人的礼物等大包小包。有些人百忙中不小心丢失钱包或被扒手偷走,整年的工资泡汤,证件不见了,车票无法买回不了乡。有些在工地工作的青年男女看上眼,结婚有了孩子但为了工作无法照顾,要把孩子送回男家或女家而起争执。回乡时需转多次车的大有人在,时有意外或想不到的事发生,逢到这样的事,家乡亲人哭断肠,心酸事一大串。 政府也了解,希望尽力做得越来越好,将来再大的人潮都能轻松完善解决,让弱势小民,民工们轻易欢喜平平安安的回家过年。 家住皎脉埠,大姐嫁到腊戍,夫家经营饭店,她成家后在家整日为子女忙碌,特别思念娘家的温馨。为解闷也想有个伴,把我叫到她家居住上学读书。每年春节一到,姐姐就为我准备新衣,新裤,并誏我带些年货,回皎脉埠过年,同父母兄弟团聚。每日早晨七点有火车从腊戍去曼德勒的班车,短暂停留皎脉站誏旅客上落。火车站离市区比较远要大早坐的士车去车站,上了火车行了几个小时到达皎脉站,再坐三轮车回到家已是中午,六十多哩的路花大半天的时间比较麻烦,所以选择乘汽车。 市内有辆三吨巴士车,是早上来腊戍旁晚回到皎脉的专线车,司机的午餐多数是在姐夫的饭店吃,和司机很熟悉坐他的车子放心方便。哪一天要回皎脉,司机来吃餐时,告诉他留个座位就行。到时在饭店前上车,司机助手会帮忙把衣物手提袋和内装年货的纸盒放到行李架上。那年头旅客不多坐位常常不满。巴士同时载运一些杂货,车子就很沉重,机械老旧车子爬坡时,人走的比车子还快,水箱超热停车换冷水,车子遇有小毛病,司机和助手合力修理,遇到这样的情况,车子迟迟才到达也是常有的事。 回到皎脉,巴士送到家门前,邻居小朋友见到我下车,跑入屋内告诉我母亲说你儿子回来过年了。母亲一股喜悦急步出来相迎,问长问短。 次日帮母亲刨椰丝,大部分挤汁其余留它用。然后先做乳白色椰汁年糕面撤芝麻和红枣片柿饼片,红糖年糕面撤芝麻,椰丝混合碎花生用来做煎堆、炸酥角的内馅,吃到新鲜出锅糕点味道就是不同。 除夕一大早和母亲到市场买鲜鱼,肉,蔬果等,鸡只自己宰,把清理好的鸡只猪肉煮熟,加上几道过年菜肴忙到下午。先拜天神桌上放鲜花、香烛、鸡、肉、糕点、水果、糖果等。点燃香烛,拜拜后烧元宝放鞭炮通告上天以及祖先同庆新年。然后拜地主菩萨,灶神,拜完后合家吃团圆饭。 除夕晚上母亲忙做斋菜,在大年初一凌晨拜拜,接财神吃斋饭。上午到亲友家拜年拿红包,吃糕点糖果,拜完年和朋友玩玩牌。初二开年,初三告别父母返回腊戍姐姐家,上车前母亲依依不舍,嘱咐要听姐姐话,好好读书。 这样,我的回家过年之旅就完成了。回家过年坐老爷车虽然有时会发生小故障,但却从未有买不到票坐不到车的情况。多年来回家过年都是乘坐同一辆车,车内的乘客中,我是唯一回家过年的华人,和中国那些叫“春运”的回乡潮相比,真是天渊之别。 比起多年前中国《回家过年》的狀況,现今已有了很大的改善。看看現今中國科技的進步、經濟發展的穩健,帶動了各方面不同類型的建設,一片欣欣向榮。中國大陸高铁科技的突飛猛進,高速快車貫穿全國城鄉,給人們帶來更便捷的服務。農民工入城工作戶口、制度的有關問題,也有了適度的改善。回家過年交通捅擠一票難求的情況不再出現,人們大包小包面帶笑容舒服乘坐高鐵通車回家過年,已經成為常態。祝望祖籍國在各方面更加興旺,人民生活更美好。  ...

  • 华文文苑
    过年啰!(朱徐佳)  

    农历新年是全球华人普天同庆的传统节日,我们虽然身处海外,也会感到新年的气氛。每年元旦一过,在华人聚集的城市,商家们就摆出各种各样的年货。各华人团体所安排的春宴、节庆表演、花车游行、园游会、花市年节展、舞狮舞龙……等各种活动陆续登场。每日在电视上或电台的广播中都会看到或听到有关的报导。农历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春节的气氛也越来越浓厚了。此情此景,不由得勾起了小时候在缅甸过年的回忆。 我们虽然生长在缅甸,但对于前人留下来的传统,代代相传,各种节庆都会以不同的方式祭拜或庆祝,每个节庆都有它特别的意义和出处。在节庆来到之前,大人们总是在忙着做准备的工作,小孩子则是翘首以待,盼望着节日快快到来。 一年中最大的节庆就算是农历新年,又称春节了。我们住在缅北掸邦的腊戌,地理位置接近中国云南省,所以居住的华人很多,年节气氛特别浓厚。从农历腊月开始,就进入农历新年的准备期了。各家开始腌制腊味,如腊肉、腊肠、腊鸡鸭鹅、火腿等。缅北腊月的天气冷,是腌制腊味的好时候,把腌好的肉类挂在户外,经腊月的日晒和冷风吹过,腌制出来的腊味特别香而且能长久保存经久不坏。一些人家还腌制辣腌菜、辣腌豆腐、梅干菜、萝卜干等,还有些人做些甜酒酿以便在新春期间招待客人。做糕饼的粉类也开始准备,除了面粉是买现成的外,米粉是要自己磨的,先把糯米或粘米洗净用大石磨磨成米浆壓干水分,铺在竹簸箕上晒干,再装入大容器内备用。 到了腊月中,春节的活动就开始启动了。这时家家户户就进行一年一度的大扫除,广东人叫打火灰。全家总动员把家里打扫一番,干干净净的以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打火灰后就开始着手祭拜灶王爷了,广东人叫供灶。灶王爷是供俸在厨房的神,传说在这一日要好好答谢灶王爷一年来的辛苦,除了用好菜饭孝敬他外,并拜托他老人家到老天爷跟前说说好话,以保整年四季平安。一般是用三牲水果加几样好菜饭来祭拜,据说他老人家吃饱喝足后,到了天上就会替这家人说好话。 腊月廿七、八,就开始着手制作糕饼,能久放的先做,如鸡蛋卷,油角等。不能久放的则是年廿九才做,比如煎堆、咸水角、年糕、发糕……等。 年三十,又叫年卅,就是除夕,对于华人来说,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了。在中国的传统中,这是合家团圆的日子,远在外地读书做事的,都会尽可能回家团圆。家家户户都准备了非常丰盛的菜肴,鸡鸭鱼肉,山珍海味应有尽有。拜祭了祖先后,就合家大小热热闹闹的围坐吃团圆饭,也有人叫团年饭、年夜饭。大家吃饱喝足,收拾完毕,就开始准备第二天年初一所需的种种点心糕饼。大人们赶紧把第二天要给晚辈的压岁钱准备好,再看一遍通书,看看第二天几点是供斋的好时辰,以免搞错。孩子们也把妈妈缝制的新衣裤放在枕头旁,准备明天穿戴,在远远近近的炮竹声中,带着满满的期待进入梦乡。 第二天是年初一,早上四、五点家里的主妇就起床准备斋菜斋饭,时辰一到,就叫醒一家大小,向祖先供斋,祈求新的一年里,四季平安,六畜旺相,财源广进……然后大家一起用斋菜斋饭。孩子们也换上了新衣裤,向长辈们拜年,长辈们给子子孙孙派压岁钱,口中一面说着吉祥话;快高长大,学业进步……。做生意的人这一天也不开店了,一家大小在家里拿出各种各样的糖果糕点,准备迎接侨团组织的拜年队;全家大小总动员招待拜年团友。拜年团队的大锣大鼓、放鞭炮、舞龙舞狮、打功夫、采青……等等一连串的热闹好戏,把过年的气氛推向最高潮。接下来的一整天,亲戚朋友你来我往互相拜年,谈谈说说,玩牌打麻将、吃吃喝喝……。年初一这天就在这样快快乐乐热热闹闹的气氛中渡过。 过了年初一,就会选一天开年,必须是双日,初二初四或初六,用三牲水果,再做几个好菜拜祭祖先,表示新的一年开始了,祈求一整年顺顺利利平平安安。做生意的就可以开店,做工的也可以开工,外地读书工作的人也回去继续学业、继续工作了。 我们就在这忙碌快乐中过了我们的“年”。想想我们小时候在缅甸过年,节日气氛特别浓厚,那种忙碌中的盼望和期待,以及节日的热闹和欢乐,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

  • 华文文苑
    忆童年在缅北过年(谷万春)

    小时候,跟爸爸在一起围炉守夜,特别有意思。 膠脉那地方,除了老缅和印度人外,中国人也多呢。有云南人,广东人,福建人,我们湖北人就那么三几家。过年了,敲锣打鼓,耍狮舞龙,燃放炮竹,中国传统味还是浓的。 早在过年之前,妈妈就把糯米蒸熟,晾干,扒散,炒香,爆成米花,盛放在洋铁桶里。到了除夕的早晨,妈妈就起床忙着制作过年的东西。她摇着三寸金莲,在厨房进进出出,煮这煮那,蒸这蒸那。她做的豆腐丸子,鬆软酥香,我很喜欢。她把爆香的糯米,渗入压碎的豆腐里,再添入剁碎的金针木耳,捏成团团丸子,蒸出来喷香喷香,令人垂涎欲滴。还有一种糯米脆片,一张张像荷叶大的薄片,上面镶着点点芝麻,用油一炸,馋死人了。妈妈还做一大堆其他糕点。做好后,一盘盘装好,叫我给左邻右舍送去,当作贺年礼物。隔壁的叶大妈,是客家人,她回送我们一盘芋头丸子。开餐馆的华英家是福州人,送给我们红汁嫩艳的叉烧。杨美亮家送我们的年糕叫做“滴葛”,是福建风味。大家互相送礼,亲切和睦,在異国他乡,人情味显得特别浓。 到傍晚,我们就把大圆桌抬出来,摆上有头有尾的鸡,烧猪,叉烧,荤的素的,七大盘八大碗的摆满一桌,点上香烛,祭拜天地,然后又敬拜关公老爷的神龛。最后,燃放一大串噼哩啪啦的鞭炮。 吃除夕团圆饭时,爸爸,妈妈,哥哥,嫂嫂,我和两个妹妹,大家围坐在一起。还有爸爸请来的两个艺徒朋友,周叔叔和胡叔叔。他们俩都曾经跟着爸爸学镶牙,现在已各自独立开业。听说周叔叔当过远征军,打过日本,受伤后流落在缅北。爸爸发现他时是在人来人往的街上,他裹着军毯蹲在地上向人乞讨,爸爸知道是自己同胞,便收留了他,给他治病,教他手艺,后来周叔叔到一个小山芭营生。他有时还给爸爸送礼,表达感谢之恩。一大家人就这样热热闹闹,欢欢喜喜地吃团圆饭送走旧的一年。 妈妈累了一天,早早上床休息。哥哥抱着他的小提琴去找同学参加音乐会。那时候没有电影机,没有录音机,妹妹们坐在椅子上无聊打困,爸爸就哄她们去里屋睡觉。我没有睡意,就陪着爸爸围炉,缅北的冬夜是寒冷的。屋外断断续续有远处近处的爆仗声。 爸爸翻过通书,看看财神从那个方向降临,几点钟?时辰一到,爸爸和我就把大门打开,对着财神下凡的方向,摆出供桌,敬上香茶,点上香烛,呈上水果,迎接财神。“财门财门大大开,金银财宝滚进来。”财神迎进屋后,关上大门,我和爸爸坐在熊熊的炉子旁,迎接新年的到来。 爸爸继续讲故事,讲三国,讲家史,讲湖北老家。他说老家那地方很穷,十年九涝,很多人都出外逃荒。妈妈十三岁那年就跟随父母流浪,她跨着小脚走过茫茫的西北利亚。她们卖纸花,到过俄罗斯,挪威,葡萄牙,西班牙七个国家。她们做的纸花很好看,外国人喜欢,所以很好卖。后来,她们回来,就和爸爸结婚,在缅北定居下来。爸爸的故事太吸引我了…… 半个世纪过去,如今,爸爸妈妈长眠在缅北丛林里。可是小时候过年那种滋味,那种气氛,仍然在我脑海里回味着。      ...

  • 诗词歌赋
    过年(叶国治)

    小时候在家过年 穿上爸爸日夜赶制的新衣 吃着妈妈费心烹煮的珍馐 满桌飘散着不尽的浓情 每个人的心里都甜甜蜜蜜 那是永远寻不回的岁月   当兵时在军营过年 营区里响荡着欢乐的音乐 我们化装扭秧歌四处拜年 拜过首长又拜地方政府领导 兵哥们的心呵如痴如醉 锣鼓的声音是青春的欢畅   当工人在车间里过年 窑炉的焰火烧得又红又旺 我们用优质高产记录向祖国献礼 党委书记敲锣打鼓来慰问 劳动者的心呵多么豪迈 社会主义在我们手中垒起来 满头白发的时候过年 没有人喊我回家去吃饭 年夜饭已吃不出年味 山珍海味也觉味道淡淡 这一生有过热情澎湃热血沸腾 回首当年往事如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