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签 "朱素山"

  • 侨友动态
    懷念國文老師《楊洪笙老師》(作者朱素山)(感謝許錦常同學,尹安信同學,汪麗芬同學,白從仁同學提供楊老師的資料)

    55年後,2018年11月28日,育成中學,1963年小學畢業的飛虎班和先鋒班舉辦育成中學全體校友敬師和同學聚會。 老师,是我们人生路中的路标,指引着我们走向了成功之路。老师奉献了自己,来给我们开启智慧大门。如果把老師比作明燈,那我們就是黑夜中的行人;如果把老師比作工程師,那我們就是那最優秀的設計圖。 每個學生心中都裝著一位令人尊敬的老師,而住在我們心靈深處的老師,是小學六年級的楊洪笙國文老師。(1963年,緬甸克欽邦,密支那市,育成中學,國文老師,兼六年級,飛虎班(乙班),班主任) 楊老師出生於民國初時期,那時代的中國年幼婦女還會纏腳,後來,人民醒覺,婦女就不纏腳了,所以,楊老師是纏腳後,又放開的,(解放腳),雖然她的腳比較小,她走路還是非常平穩。 二戰時期,一般中國婦女都沒有機會念書,但是楊老師的父母卻比較開明的想法,男女平等的觀念,送楊老師去師塾學堂念書,楊老師自幼就好學,所以她的父母親支持她去昆明接受高等教育。二戰後她在昆明師範學院畢業,她對中國的古典文學,成語,名著特別感興趣。所以在國文的講解過程常常引用很多的成語,名著等。由其是解釋文言文上,非常好,使學生對國文,越來越有興趣。她也寫一手好字。筆划工整,學生都喜歡上她的書法課。她對學生的毛筆字,缺點和優點都一目瞭然,幾個小小的建議,就使學生的毛筆字體,工整美觀。 楊老師每天上課都穿中國女裝旗袍。白色,灰色或是黑藍色。穿黑色的布鞋。保持中國婦女的傳統衣著。莊嚴大方。她教書時,平常總是帶著一副褐邊黑耳的眼鏡,嚴肅教學。但是對學生非常慈仁,和諧相處。同學們都非常喜歡上楊老師的課,因為她將國文溶入故事,用講故事的方式來教育我們。同學們都會集中精神聽故事學國文。講課不僅生動,有趣,她還加入古典文學的作品,讓同學更了解中國文學的精華。 有四位同學(又名四大金剛)在班上比較喜歡辯論,常常提出不同觀點的問題,使楊老師的課程暫時中斷。楊老師還是很有耐心的回答他們的問題,繼續教學。她還是完成每日的課程。我們很佩服她的耐心。 我們班活潑好動的學生比較多,常常在別的老師教書時搗蛋,經常被老師記過,每星期都有犯規報告送到教務主任的辦公室,不守秩序名列第一,全校最調皮搗蛋的一班,楊老師是班主任, 承擔責任,每日都苦口婆心勸導大家走向正確的道路。後來同學們遂漸改變,走入社會後,很多同學都在各行各業上成功創業,五十五年後,2018年,我們班成功舉辦全校敬師和同學聚會,成為育成中學最團結的的一班。相信楊老師在天堂裏也感到興慰。 楊老師的國文課, 使我最深刻的回憶是,她告訴我們,文字是讓對方了解文章內容,所以在書信,或是述說一個事件,一定要簡單明瞭,主要使對方了解信件內容。才是達到書寫真正目的。不必用高深的辭句,或是文縐縐的文章,如果讀者不全部了解內容,會挵巧成拙的。如果有的事情沒辦法用文字表達,也可以用圖片來表達。(所以很多字典都有圖案來解釋)。 故事之一: 楊老師就引用下面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文盲將軍用簡易的文字和圖片,在戰場上得到救援。 清朝一文盲將軍,被敵軍包圍時,畫圈圈向曾國藩求援,結果得救。 湘軍名將鮑超可謂晚清一傳奇人物。鮑超本為重慶奉節人,幼年喪父,由母親劉氏一手養大,早年在豆腐店當雜工。天平天國起義爆發,廣西提督向榮在湖北宜昌募兵,組建「川勇營」,鮑超應招入伍。剛入伍時,鮑超不受重視,被安排當伙夫。後來終於有上戰場的機會,鮑超奮勇當先,得到上司的賞識,被調入曾國藩水師任哨長。從此,鮑超跟隨曾國藩南征北戰,先後隨湘軍攻陷岳州、武昌、漢陽、田家鎮,在軍中的職位也越做越高,開啟了他軍事生涯的輝煌。 更傳奇的是,鮑超儘管已成為清軍高級將領,但他卻是個不折不扣的文盲。鮑超文盲到了何種程度呢?他一生只認識兩個字,那就是他的姓名。然而,在一次與太平軍的激戰中,鮑超被敵人圍困,只認識2個字的他,竟然給上司曾國藩寫了一封求救信,最終請來精兵破敵。 當時鮑超正與太平軍在九江激戰,太平軍攻勢凌厲,鮑超身陷重圍,眼看就要抵擋不住,只好讓幕僚寫信向曾國藩求援。救兵如救火,可是他等了很久,也沒見幕僚將求救信寫好交到他手中。鮑超急不可耐,親自催促幕僚,只見幕僚正在提筆沉思,遲遲沒有下筆。鮑超氣不打一處來,朝幕僚嚷道:「都這個時候了,你還想那些文縐縐的東西幹什麼!」 說罷,他示意幕僚停筆,讓親兵拿來一塊白抹布,他親自提筆在麻布上寫了一個「鮑」字,又在鮑字四周畫了許多小圓圈。眾人都面露驚愕之色,鮑超卻說:「把這個交給曾大帥,他會明白我的意思的。...

  • 华文文苑
    回顧過去三十年,緬北密支那廣東會館對僑胞的貢獻(1992-2022)作者:朱素山,許錦常,李應群

    從十九世紀初,中國沿海地區的人民,就開始逐漸向東南亞地區移民去定居和通商,加上當時英國,法國和歐洲其他國家擴張埴民地,需要很多勞工,所以很多廣東,福建僑胞就開始到南洋工作。現今,全球海外華人 總數約三千萬人,當中八成在東南亞地區生活。華人移居當地的高峯期為十九世紀中期以後至二十世紀初,大部份皆是以華工身份,飄洋過海到南洋各國工作。華工經歷了許多辛酸故事,才能生存下來。 海外華人會館,廟宇的功能: 海外华人试图通过宗亲会、会馆以及庙宇等组织建立其在移居地的“小生境”,并以此维持与家乡文化、社会以及经济上的通道。海外华人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必然受到所在国社会政治和本土化的影响,所以,會館或廟宇都會尊重當地文化和宗教,做好華人和當地政府的關係。 海外华人社团组织功能时十分盛行。社团组织具有社会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认同功能。海外华人社团的功能划分为协调海外族群的内部关系、协调华人族群与居住国的社会关系以及协调华人族和主流社會的發展。社团为华侨华人抵抗来自主流社会的族裔歧视、拓展经济,社团不仅能够加强华人族群内部的联系和整合,协调华人族群与居住国社会的联系 緬北密支那,廣東會館: 宗旨: 照顧僑胞,傳承文化,尊重法律,扶持老幼 十九世紀末,英國人在緬甸各地相繼開發市鎮,從仰光招募一批廣東木匠到密支那來為他們做各種類型的建築項目去開發緬甸北部重鎭密支那。這些先輩們即在密支那成立廣東會館,延續至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密支那廣東會館成立後,也收到仰光廣東公司送來的匾和騰衝歸國華僑联合會送來的匾。 廣東會館曾三易其名: 廣東公司 廣東同鄉會 廣東會館 因為當時英國人認為海外各僑團組織都被視為反清復明的非常組織,所以開始名為廣東公司(商業性的)。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滿清王朝,就改成廣東同鄉會。二次大戰後,才改為:廣東會館。 原址是在密支那珊素北區,後來一位廣東木匠司徒年返回廣東家鄉,就此音訊全無,他的妻子杜翁之,就將他們在敏雅區三號的住宅(目前廣東會館的地址)轉讓給廣東木匠們成立魯班行,珊素北區原址就賣給同鄕李順,後來魯班行改建,二樓成為魯班行,樓下做廣東會館。 廣東會館曾經有五次重建: 第一次買下重建(二戰前) 第二次重建(二戰結束後) 第三次對面市場火災怏發生後重建...

  • 华文文苑
    清明節的感想(朱素山)

    清明(唐代)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在緬北密支那市,清明節當天,廣東會館就舉行大型清明掃墓,拜祭和聚餐,每到這天,大家都以緬懷先人的心情,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帶著懷念和敬意來參加。廣東會館就準備好,一只燒豬,几只白切雞,一百多個蛋,幾大盤的廣東黃糖糕和白糖糕,香蕉,水果,香,香燭,紙錢(銀寶,紙寶)鮮花和酒,連同酒杯和筷子等。安排交通工具去廣東墳場拜祭。首先就要拜大伯公之墓(墳場一個最大的墓,位置在最前面,代表這個墳場的公墓,團體拜祭,或是私人拜祭時,都要先拜大伯公之墓,再拜其他人的墓,以示尊重)     一開始就要點燃一束香,插好幾支香在大伯公之墓之後,又到每個私人墓前插一支香,以示一起拜祭。同時也點燃几支香燭,插在大伯公墓前,將燒豬,鷄,蛋,糕,酒杯,筷子擺在墓前,兩邊放鮮花,倒好三杯酒後,大家一起拜三拜,再燒紙錢(紙寶)。全部人拜祭後,在廣東墓園的涼亭內大家就切好燒豬,雞,蛋,糕等,吃一頓(午餐)。晚餐又在廣東會館聚餐,晚餐是家鄉粵菜和燒豬(全部菜都在會館內烹煮和烹調,燒豬也是在會館內烤的)多數的費用由會館承擔,各人也可以自由捐獻。大家都不浪費食物為主的原則,晚餐剩下的都打包回家去。     廣東會館是包括廣東,廣西,潮州,客家,五縣,四邑,全部,另外,外族配偶和子女,只要是有廣東人的血統都可以來參加或者他們的祖先是廣東人,都被邀請來參加這個活動。一起參加拜祭先人的儀式,使各族人民都溶入華人的祭祖文化,加上廣東會館的原則是:只要是廣東人的配偶,或是後代(無論是任何民族都算是廣東人)都可以安葬於廣東墓園,每年清明節會館都會拜祭。     從二戰前到如今,每年都舉辦一次掃墓祭祖活動,互相拉近大家的距離,這個傳統文化一直保留到今天。值得欣慰啊。     在各家各戶私人拜祭方面是:各家各戶都會在清明節前幾天,就準備好各種祭品去拜祭自己的先人。大多數都是,白切雞,豬肉,糕,餅乾,鮮花,水果,酒,紙錢(紙寶,銀寶)香和香燭等,連同帶酒杯和筷子。先拜大伯公之墓後,才拜自己的先人。 作者:緬甸密支那華人,朱素山隨筆2022年3月31日於美國加州。 作者朱素山母親之墓,於密支那廣東山墳, 作者朱素山夫婦,攝於密支那伊落瓦底江邊,2018年11月 上圖是密支那廣東墓園內的大伯公墓   ...

  • 侨友动态
    緬北克欽邦,五十年前卡車運輸的艱辛歷程。(野人山運木的經歷:1966-1969)(白從仁口述,朱素山整理)

    野人山地理位置野人山是緬甸北部位於克欽邦一片未被開發的原始森林,從南西傲鎭以北到葡萄縣(葡打伍県)這個原始森林,都是珍貴的柚木樹,紅木樹和鉄木樹等組成的。再北就是冰雪皚皚的喜馬拉雅山,由於山大林密,瘴癘橫行,據說原來曾有野人出沒,因此當地人將這片方圓數百里的無人區統稱為「野人山」。這條長達幾百公里的山間原始叢林從來沒有被開發過,被當地人稱為「魔鬼居住的地方」。 歷史背景:二戰時期,1942 年。由於有7000英軍被日軍圍困在仁安羌,美國總指揮史迪威要求孫立人前往救援。4月18日天還沒亮,遠征軍的部隊就在仁安羌附近的陣地埋伏好了,隨著戰鬥第一聲槍響 到戰鬥結束,一直打了三天兩夜,日軍部分陣地被攻克,死裏逃生的英軍,記者、傳教士和政府官員等人安全脫險,向北撤退,部隊成功完成了解救7000英軍的任務後撤離戰場。仁安羌之戰是中國遠征軍入緬後第一個勝仗,在關鍵時刻拯救了英軍主力免遭覆滅。但是隨後日軍的反攻,用裝甲車隊衝散了東部要地,棠吉(Taungyi တောင် ကြီး)的暫55師和新28師。遠征軍還沒擺開陣勢就被已被打亂方寸,甚至回國的退路,(臘戍路)也被截斷。遠征軍開始匆忙撤退。孫立人將軍的38師就隨同英軍退到印度,剩下的主力軍杜聿明率領第5軍直屬部隊和新22師,離開密瓦公路改道向西北方向追去,翻越了沒有人煙的「熱帶雨林野人山」地區,部隊缺醫少藥,斷糧達8天之久,一度迷失方向,歷盡艱難困苦,很多人因為飢餓、疾病死去,還有一些人因為忍受不了折磨而自殺。後來,一架美國飛機在野人山上空發現了這支軍隊,盟軍隨後空投了電台、糧食、藥品,輾轉達兩個月之久,使得這支軍隊終於走出了野人山。第6軍和第66軍(欠新38師)在戰鬥中大部潰散,陸續分散回國。第96師及炮工兵各一部經孟拱、孟關、葡萄、高黎貢山,於8月17日抵達雲南劍川。據戰後統計,穿越野人山的部隊有3萬到4萬人葬身原始森林。 運輸原木的經歷:我(白從仁)於1966年考上緬政府7年級後,暑假期間,父親就要求我,在暑假期間去幫他,在森林中用大型10輪卡車運送原木。當時我15歲,身體不高,開始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早上四點起床,幫忙司機和司機助手準備早餐,午餐和晚餐。在深山裡的早餐是非常簡單,糙米粥加黃糖,我早上煮好后,司機和助手吃完早餐,就向森林內出發去運大原木。我就步行到小鎮的市場買菜,準備午餐和晚餐。那時候緬政府批准我們運輸公司在政府貿易部買便宜的糙米,但是,米的質量很差,很多米蟲在內。洗好米后,只剩下一半,也只有多煮一鍋,工作辛苦大家的食量都增加。小鎮是在一個大湖邊,有很多魚出售,多數的日子是吃魚還是蔬菜,森林山區交通不便,物資供應缺乏。蚊蟲多,天氣熱,沒有電力供應,吃完晚餐後,就上床了。簡陋的工地屋,比別的地方,也算是不錯了。當時的大卡車都是二戰期間美軍遺留下的,是十輪大卡車,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生產的,(在緬北地區叫GMC,)因原木長度大約是二十至三十英尺长,直径在一尺半至四五尺不等。所以,后面得拉上兩個轮的拖斗,才能將原木载上。汽車本身要將原有的货箱拆下,在車身上放置一大横木, 原木就放在大橫木上,用鐵鍊綁住。汽車的绞盘放安装在車头后面,車身的中部,車跟拖斗中间要有一滑輪, 用钢索在绞盘带動將大原木拉上車。这工作在上木料或下木料时工人要熟練,因為常有木头滚下壓死人的悲劇。雖然通用汽車公司的標準戴重量是二吨半,但一般都是载七吨以上,曾经有一根圆木有十一吨重直徑都有六英尺还是照拉不誤,外國人看到,非常佩服緬甸的司機。因為是原始森林,蔽天的山區,長年潮濕,有很多蚊蟲滋生,所有伐木工人都被蚊蟲叮,所以很多人都得瘧疾病,有些人抵抗力弱的,就在森林內長眠了。我本人也得到瘧疾病,發泠發熱,算好身體還可以支持,打針吃藥後,撿回性命。 史迪威公路軍需物資運輸隊長的經歷1974-1990(目前稱為德奈路)地理位置:史迪威公路(General Joseph Stilwell road) (From India Redo to...

  • 侨友动态
    在科學工業雜誌發表技術論文的經歷(朱素山/朱池山)

    美國有很多醫學,汽車工程,半導體,半導體封裝,太空工程,材料工程等等的科學雜誌,提供一些最先進的醫療,技術,工程和制造過程給大眾做參考。大家互相交流提升各行業的發展。宗旨是傳達科學的技術知識、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與傳播科學理念及精神等。通常科學雜誌上發表的多項都是博士,碩士論文。另外一種是科學工業雜誌,它的論文都是有關於產業專業知識,創新材料,或是新的制造技術,提高產品的品質等的技術論文。有關的專業人士(工程師,管理層和投資者)都有興趣去了解。所以很多公司都鼓勵員工去讀。在技術論文發表有兩種,一種是只可以在公司內發表,(因為技術上的機秘文件)另外一種是可以在工業雜誌發表(經過公司高層主管的批準,認為對公司的形象有正面助益)。 一般工業論文的產生流程:研發部門,每個工程師都有研究項目,(有新材料,新制造過程,產品的品質提升,降低產品的成本,提升產能和產量的制造過程,客戶的需求,不良產品的修正等)。 很多研究項目比較龐大,需要三,四位工程師一起做,工程師每四個星期交一次研究項目報告。有的公司每星期交一次。如果項目在進行當中,只需要報導進度和未來計劃。如果項目做完,工程師就寫一個完整技術論文發表,如果主管認為做得很好,就在公司內部,由那位工程師(還是多位工程師)來做項目發表演說,很多部門主管和同事都會參加,也會提出很多問題,項目研究持有人,回答全部相關的問題。如果大家都認同,這個研究計劃就會在公司的產品上實施了。這個項目到此結束。多數的報告都存在公司內部的檔案內,少數的在科學工業雜誌發表。 如果大家認為可以在科學工業雜誌發表,對公司的形象有正面回應,公司主管批准後,才能送給雜誌編輯部。 稿件流程:科學工業雜誌,收到稿件后,就會被送出去给独立的同行评审员评审。根据不同的期刊,可能涉及2至4名审稿人。审阅过程结束后,期刊编辑会与通讯作者联系。审稿有三种可能的结果:接受、拒绝或接受并修改,最后一种情况非常普遍。 并在规定的时间内重新提交。一般公司送來的工業論文,多數會被雜誌接受。工業論文的最後簡單的介紹作者的背景(職位)和公司的名稱。 我是緬甸華人(來自緬甸,密支那市)於1984年進入國家半導體公司,封裝研究部工作,我們是封裝材料研究小組。我負責封裝材料的物理性質Physical Property ,材料分折(Material Analysis) 和半導體元件的可靠性測試(Reliability Test) 和 損壞分析(Failure Analysis). 我又研究半導體元件的熱/電分折(Thermal and...

  • 华文文苑
    戰勝癌症的經歷(劉富勛口述,朱素山整理)

    敝姓劉名富勛,出生於緬甸克欽邦密支那市,父母都是在二戰前從中國雲南省騰衝縣移民到緬甸。      我2008年移民美國全家團聚,到紐約不久後,就發現體重急速下降,在家人的陪同下到醫院去做身體檢查,報告出來后,醫生明確的告訴我得到第二期的胃癌,且即將進入第三期…..必須馬上開刀切除癌細胞。      我一向自詡自己的身體健康很不錯,也養成每日做運動的好習慣,可是檢驗報告證明我得了胃癌!內心難免有些糾結,鬱悶,不過沒有花太多的心思去質疑或埋怨,立刻轉念,面對現實,決定一切遵照醫生的建議安排,作一系列的醫療檢測,毫不猶豫地決定開刀將癌細胞割除。      我的家庭醫生幫我找到一位經驗豐富的猶太籍醫生,擇訂2009年3月在紐約的法拉盛醫院動手術。      2009年3月開刀。當時醫生估計癌細胞大概在胃的上面。也檢查淋巴系統是否有被癌細胞感染,結果切除12個淋巴後,發現有兩個淋巴已經被癌細胞入侵,醫生花了九個小時才完成全部手術。手      續後醫生叮囑我們胃已經切除了百分之八十五。胃變小了。以後三餐務必要少量多餐的習慣。在醫院住了9天,常常流豆大的冷汗,手術後,傷口非常痛,吃止痛藥都無效,體重急速下降。      之後就轉診給一位華人癌症專科醫生,開始作漫長而又非常痛苦的化療和放射治療。醫生毫不隱瞞的告訴我,療癒後大多數病人,也僅能活5年的時間。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堅強地活下去。      接受化療初始,藥水注入體內時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破壞部分的紅血球。人的生命力也遭到破壞,以至頭髮全部脫落,牙齒也開始鬆動。化療畢緊接著又作放射治療。幾次後,醫生發現紅血球太少,必須馬上停止所有療程,經過短暫休息,直到紅血球的數量足夠了,才又繼續做化療和放射治療,反覆治療做了很多次後,醫生看過所有的身體檢驗報告後,認為癌細胞已經控制時,才終結一切治療。      化療的過程真是痛苦萬分,嘴唇全都破裂,只能喝液體,日子真難熬,化療停止後,又得面對另一種痛楚,牙齒因化療而全部掉光,無法進食。只有全部裝假牙。化療後,那種折磨人的日子簡直就是人間煉獄。但我还是咬牙隱忍堅持下來,一定要戰勝它。我要證明,癌症是可以治療的。...

  • 华文文苑
    入鄕隨俗《廣東家鄕的風水清明掃墓的習俗,和台灣的風水習俗》(朱素山/朱池山)

    二戰前我父親離開廣東台山家鄉到緬甸經商,當他年紀80歲後,他告訴我,他決定落葉歸根,回家鄕度過他的最後的歲月。我們只有安排他到家鄉住,兒女大家輪流去看他,但是,他只是在家鄕住了三年就永别了。我們做兒女的就照家鄉的風俗安葬了。等六年后,又回到廣東家鄕去將他的骨撿好(撿金)找一個永久的地方放下,才算是完成。同時我們也將我母親的骨灰從緬甸密支那運回廣東台山,同我父親合葬。在緬甸密支那的習俗,就在廣東山墳,有空的地方放下去就完成了。     但是,廣東家鄕的風俗,一定要找一個風水很好的地方才能安葬骨灰和骨骼。我的一生都工作在半導體高科枝的研究和開發。我對風水命理都沒有在意,但是入鄕隨俗的心情,鄉親們的意見,都採用了。      鄉親們也告訴我,很多年前我祖父的墳,因方向不對,所以我二伯的後代並不發達。只有三伯父家發達,他们告訴我,忌左青龍右白虎的方向,一定要對方向,有水的位置等。我也只有將信將疑的聽。後來請了一位風水大師來,他也不用羅盤,就在山中觀查了,就告訴我們,將我父母的骨灰下葬的地方。位置在半山,望見有小溪,農田,小山等,我看不出是什麼寶地。鄉親們也沒有什麼意見,就決定了。買一只大豬烤好祭拜下葬。我也付了几千元的人民幣給他。      鄕親們告訴我,这位風水大師身兼多個專業,是醫生(好像是文化革命時代培養的赤腳大夫)命理老師,風水大師等。我內心想,我已經做好我父母生前的遺願,也心安了。就回美國繼續工作。每年的清明掃墓我都回家鄉祭拜。      1997-2005,我的工作有很多時間在亞洲,很多國際會議在日本或是台灣,所以回家鄉非常方便。在清明拜山時,家鄉的人都是用燒豬和燒鵝來拜。我記得在緬甸我們都會用雞和豬肉。我問鄉親為什麼不用雞,他們也講不出原因,只是說不用的。我也沒有意見,只要大家都滿意,皆大歡喜。      我父親過世時,我的職位是資深工程師(Sr. Engineer), 后來升級到首席工程師(Principal Engineer) , 處長,資深處長(Director, Sr. Direc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