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签 "怀念"

  • 诗词歌赋
    怀念第二故乡(张新民)

    我站在高楼的阳台上,望着蓝天白云的西南方向,越过云贵高原和缅北掸邦,我的思绪回到第二故乡。 我望见缅甸的母亲河伊洛瓦底江,从北到南奔驰流淌,流经密支那八莫曼德勒和蒲甘,涛涛江水直到南边的仰光。野性的海鸥在江面上翱翔,山岗上的大金塔闪着金光。全国佛塔林立,代表佛教的辉煌。 缅甸曾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富饶的田野散发出稻香。田园处处闻到榴莲芒果香,各地美景呈现迷人的霞光。地下更蕴藏着丰富旳宝蔵,翡翠红蓝宝石享誉四方。 每年泼水节勃道花飘香,全国男女老少戏水如狂。舞蹈优美,歌声悠扬,欢乐的景致让我坠入梦乡。 可叹生几何时,曾被邻国羡慕的富国之邦,如今落后到令人悲伤。怪在军人和各民地武装,独立后几十年战乱兵荒。:造成发展停滞,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百姓饱受灾难,富饶之国失去昔日的光芒。 我很怀念我的第二故乡,尤其是青山绿水的宝石之乡,是我经常梦回的地方。我爱佛国的民间艺术丶歌舞华章,放声高歌中缅友谊万年长。 但如今我很迷茫和徬徨,不知佛教之国的出路在何方,不知何日能重现昔日的辉煌,不知人民何日能真正幸福安康。阿弥陀佛,不知虔诚的佛教信徒,能否得到佛祖的保障。  (作于2023年7月17日)...

  • 华文文苑
    怀念林容福好友(苏顺路)

    左起: 作者夫妇与林容福夫妇于林府畄影(2004年)      1960年3月,我在首都仰光南洋中学高中毕业。5月离开仰光,路经德那沙林专区首府毛淡棉,前往土瓦县甘保镇中山小学,担任中文教师。      该年10月,由于自己非常想念母校,我利用学校寒假时间,途经土瓦县城,在一位校董的协助下,登上了由丹老途经土瓦,回返仰光的国家五星海运公司"国安"号远洋巨轮。第二天下午,我顺利回到首都仰光,回到了母校。 华中第九届高中毕业班,华中第十五届高中毕业班      在仰光期间,我抽空拜访了初中毕业班班主任洪士连老师。闲谈中他向我介绍一位在华中任教的,年龄与我相仿的林容福。      因为我在仰光逗畄的时间不长,所以第二天就到九文台华侨中学,在校园内广庇楼二楼见到了林容福和洪士连老师的班友黄柏濂。      林容福1958年春季在华中高中毕业,由于成绩优秀,特别是缅文水平高,毕业后被校方畄用,对于高中第九届海燕班而言,班友被母校聘用,是全班的光荣,因为不是每个毕业班同学都有资格被校方畄用。 左起:苏顺路,洪士连老师,林容福,吳传中(澳门)      因为是洪士连老师推荐,我们初见如故,谈话投机。我自幼在缅甸和尚庙学佛文,缅语运用自如,我们的谈话,自始至终使用缅语,临走时他向我介绍几本当时缅甸左派各位作家的著作,我都购买阅读了。我在土瓦甘保教书两年,每次回仰光,总要去拜访林容福。      1962年,我离开甘保,回到仰光,在甘马育群英小学找到工作。因此,更多时间与林容福相处聊天,也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友情。华中与南中对调老师时,林容福曾被调到南中初中部任教。光荣地成为两校老师。林容福身材高大,性情温和,知识丰富,教学认真,对工作兢兢业业,深受学生们的爱戴。他在缅华进步教育工作中,七年如一日,对缅华侨教事业作出杰出贡献。 前排左起:吳传中,魏木土老师,林容福,苏顺路于吳府畄影      1964年他在缅甸结束了长期教师生活,回到了想往已久的祖国。被分配到北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缅语部工作,光荣地成为国家新闻广播战线上的一名战士。同年11月,我也离开仰光甘马育,前往北掸邦腊戍县中缅边界重镇棒赛侨新小学任教。从此中断了与林容福的来往。      时间过得飞快,弹指之间,过去了20年,林容福义无反顾,始终坚持在北京电台缅语部的工作,把祖国每日的新闻,用缅语宣传到缅甸,把青春无私的奉献给了心爱的社会主义祖国。在电台任职期间,1970年,林容福与华中1961年春季,第十五届高中毕业生卢丽丽,结下良缘,两人生有一子。 左起: 吳传中,林容福,曾福才老师,苏顺路于屯门海滩畄影      1985年,祖国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国家放宽出国申请政策,林容福携带爱子,与提前几年移居香港的妻子会合,结束了在北京的工作。      1987年初,我们合家从云南省华侨农场,途经昆明,广州,移居香港。当时的香港工业发达,工厂林立,经济势力强盛,到处都能见到招收工友招牌。初时我家落脚港岛成安村,休息七天后,我在九龙观塘一家牛仔裤厂找到工作。一年后转到照相机零件厂上夜班。1989年,转到港岛中环"苏浙"餐厅打杂工。同年我们的山顶旧居被拆,政府安排我家迁居香港新界屯门兴田临时安置区。 图六 左起: 卢丽丽,黄月琴,林容福,苏顺路,张元兴于屯门沙滩畄影      迁居不久即打听到林容福一家已经移居香港,现居屯门,我迫不及待,利用休假,找到了林容福,彼此25年不见,感觉格外亲切,共叙别后各情,他在屯门一家小超市做理货工,我特地到他工作超市打转。一个原是北京广播电台缅语部干部。一个原是云南华侨农场中学先进老师(干部)。现在自愿申请移居香港,工作上均牛头不对马咀。每天要工作十小时,工资待遇倒是很高,月薪五、六千元,后来我的月薪提高到上万。吃的方面,香港飲食世界一流,价廉物美,蔬肉新鲜,素荤百千,营养丰富,吃在香港,胜过天堂。两家人心态还好。我们缅甸华侨著称勤劳忠实,适应环境能力强,应该不是危言耸听。 深圳华侨城锦绣中华巨型娱乐中心      在谋生忙碌之余,林容福和我,还有吳佩美的弟弟吳传中经常在一起。有一次我们三人相约,过海到澳门玩,特地到洪士连老师家拜访,洪老师夫妇热情接待,陪我们游玩澳门各景点,赌场,拱北口岸。临别时洪老师亲临码头相送,彼此依依不舍。      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缅华同侨联谊大会在粤港澳先后轮流召开。大会领导德高望重的缅华爱国旗帜,粟秀玉老师,奔忙于北京,粤港澳之间,我们有机会经常接触到她,1997年趁粟老师在港之际,我们特地请她到林容福家聚会,谈笑风生,令人难忘,我们感到非常荣耀。      ...

  • 华文文苑
    怀念我的好友“大王”谷楚发 || 谷楚发二三事(熊洲炳)

    每當我和着琴声唱起“啊!白羊奶子拌炒面,太阳底下多么自在……“的时侯,就会从內心深处怀念我如兄似弟的好友谷楚发。     他,明目皓齿,文質彬彬,瓜子脸上总掛着清新的笑容。为什么他的绰号叫“大王“呢?     他幼时曾跟伯父习武,伯父是位武术高手,年轻时在下缅甸跑码头。一个月白风清的夜晚,伯父到渡口摆渡,路上被四个土人袭击,他赤手空拳,先打倒了两个歹徒,跳出圈子,将銭袋砸在石板上,大吼:要銭就來拿,要命就滾开!嚇得几个歹徒落荒而逃。楚发小说看得多,平时为人刚直,也好打抱不平,同学们朋友们就给了他“大王“的称号。     当“黃河浪,红星光“照在仰光巴罕康贝尔路七十三号的小山岗上,“震摵南洋,照耀伊江“之初,一个精干的小伙子从胶脈南下,來到大金塔下,進入南洋中学中三班就讀。直到初中畢业。     大时代風云变幻,排华浪潮将生他养他的土地四处冲刷。倦鳥知返了。我们又在祖国的春城相聚。他在国外继承了父親的鑲牙手艺,他有机会畄在城里做他的老本行。他有一个崇高理想,要用自己的双手为祖国人民服务,也创造自已的幸福。他帶着妻子和四个儿子毅然到滇西蒼山腳下,洱海之滨一个偏僻农场落了户。     在农场,他在房前屋后种下蔽荫的树,跟场员们一起労动。过着艰苦的生活。迎着晨曦,他帶着四个金刚上山砍柴,每人挑着一担柴回家,各人一碗白米飯,筷子夾着“华侨菜“,口中香甜,心里舒暢。农场工资低,合作社卖的鋼花香烟八分銭一包,归侨们排起长队购買,当地场员便叫它“华侨姻“。那些一角銭一斤的酱菜,归侨们端着鍋碗磦盆排长队,當地人就顺口叫“华侨菜“。“大王“的父母居住在昆明和女儿一起。每當楚发出差來昆,我们就欢喜相聚。我就和他在我家打地舗,深谈至深夜。谈儿时在山芭,谈在南中的愉快,谈回国感想,谈我们的理想……     我和“大王“虽然同年生,因战争的关係,我们不同班,他高我两班。但生活上,球场上,我们天天泡在一起,滾在一起。他到仰光去上中学的时候,我仍在山芭,读五年级。记得十分清楚,他每次放假回來,都给我们帶來好多新鲜事。<学生战歌>, <您是灯塔>,<阿拉木汗>,<枯树发芽青又青>……这些歌都是他一字一句教我们的。1951年3月1日南中的护校斗争事件,是他绘声绘影地告诉我们的。後來,我也從南中畢业回皎脉,我们一起组织球队,组织青年学习班,在中国总领館支持,和一些侨领赞助下,又办了“华侨公学“,我们也在自己办的学校做过义务教師,又组织夜校、樂队。无论文的、武的、粗的、细的,老楚都和大家伙纽在一起,我们还自资租放国內的电影,大力宣传祖国的新鲜事物,和生产建设。楚发还受领事館委托调查董姓华侨因私怨被灭门的惨案。老楚是爱国的青年。 文革风暴席捲神州大地,在西南边疆偏僻山区,“大王“莫名其妙地被隔离了,被批斗了,被抄家了……。他不能來昆明探望年老的双親了,我们不能见面了。   我想不通,老楚从小爱祖国爱湖北祖藉,读的是著名的民主進步学校南中,做的是爱国爱乡的進步事情。他的年老父母觉得莫名其妙,觉得冤枉。想不通。就连湖北老家几十年從未见过面的乡親都受影响。     “大王“被关,被打,被綁,被斗,要他承认xx组长,找他谈話,他坚持自己一生清白,沒有就沒有,头砍下來也不会承。     过了几个月,老楚到春城來了。他得到了平反。虽然平反,心头的創伤是难以愈合的。     他带着创伤的心回到原居住地。过着隱居生活。2001年10年20日,“大王“这盞走马灯油尽芯枯。我接到噩耗,我只有用滿面的淚水哀悼他。有位作家说:自欺,欺人,被人欺。“大王”走了。“我不知道 “大王“做了什么,还有什么未做。他确实走了。帶着沉痛的心情,帶上他的走马灯,那己经燒成灰烬的走马灯。 …………………………………………………… 谷楚发二三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极大地鼓午了海外华侨。南洋中学的创校委员李行健(回国后恢复原名楊一波),和缅华侨领徐四民出席了北平筹备政治协商会议,缅甸华侨与有荣焉。中缅建交后,每年都有大批侨生回国深造,有的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连续几年出现一股回国热潮,我和我的好友“大王“谷楚发也心动。但老谷是家中独子,父母不让他离开。我58年全家(父、母、我、妹妹四个)回昆明。老谷直到65年才举家归国。     在海外,做鑲牙生意的都是湖北人。老谷也跟父親学了这一手艺。他回国时也搬回了一些鑲牙器具和小型设备。他到宾具农场后,农场医务所沒有牙科,老谷劳动了一段时间后,就把带回国的牙科器具免费献给了农场,自动为有牙患的场员觧除痛患,他自然而然地被场员叫起“谷医生“。一向落后的中国,几十万人的县份,沒有一间牙科诊所。宾居县医院只附帶一个牙科。宾居华侨农场除了服务自已场员外,也帮助周囲有需要的农民。很快,“谷医生“的名字傳开了。农场周囲几十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曉。     文革來了,很多奇怪的事发生了。“谷医生“被关起來了,被抄家了。他自已也莫名其妙。是什么什么组长?他不相信,家里人不相信,他父母不相信,我更不相信。我和他从小在一起玩,在一起当义务老師,在一起和反动派斗,在一起玩乐器,为胶脉华侨办好事。老谷不服,这个刚直的“大王“,沒有的事,说死就不承认。怎么?在海外和反动派斗,回国就成了反动派××?     他成了牛鬼蛇神,他被派干最髒最累最苦的活。三更半夜,他被派独自一人到很遠的水源地放水(跟农民分水用。他身披蓑衣,头戴斗笠,手提鋤头,肩上斜挎一支四节大电筒,一个人摸黑向前走。天上落着毛毛细雨,沿着水渠高一脚低一脚地走。突然,听到前面有刷刷响动。他本能地用电筒射向响处。嘩!一对嚇人的兰光!哪怪物有毛驴那么高!他毛骨悚然。“我完了!“脑子一闪现,立即用尽全身力气,大吼一声。吼声驚破夜空,想不到,大灰狼转身跑了。     “大王“平时最欣赏<三国演义>里猛张飞。他,倒竖虎鬚,圆睁环眼,手提蛇矛,立马長板桥,对着曹营怒喝: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此时此刻,“大王“这一吼,是否真有如此伟力?我不知道。但,大灰狼确实转身跑了。人们常说“勇敢的人事后才会怕“。“大王“心里真是怕的。他自已深知不是灰狼的对手。够不够做灰狼的霄夜……,他不敢顺着水渠走了。而是向着最靠近自己的一间农舍奔逃。他不理那是什么时辰,也不管屋里住的是什么人,驚慌地拍门。开门的是位四十來岁老乡。他知來者示意后,非常热情,把堂屋灶火吹火加柴,让受驚的人暖和,又把老婆孩子叫醒。他把酒拿出來,搜出几樣倉底菜,大家囲着熊熊火堂。老乡叫三岁儿子跪地,向“大王“扣拜,称他为乾爹。事太突然,老谷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一再说自巳是个有政治嫌疑的人,身负罪名,实不敢当。老乡确坚持,他不管那些狗屁的事。这是他们的风俗。儿子遇到的第一个生人,就是干爹。老谷有口难辯,不得不依。有缘人相见恨晚。酒逢知己,话也投机。几个月來受尽批斗的耻辱,老谷身背嫌疑的痛苦,有口难辯的心灵,被老乡的热情和信任,一下子释然了,有如干裂的土地得到甘露的滋润。     按照当地习俗,干儿子要拜訪干爹、干妈、干哥哥们。老谷夫妇也热情地迎接和招待了老乡家。依当地民俗送了一套新衣裳。想不到“大王“在人世间还有这么一段温暖的小插曲。从此以后,农场需要用水,只要给干爹親家帶个信,水就会汩汩地流到农场的田里。老谷为农场办了件好事,立了一功啊!     几个月后,农场召开大会宣佈“谷医生“是个好同志,他可以安安穏穏抽“华侨烟“,吃“华侨菜“,过他的小日子了。不过,插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笑话:有一天,农场政治部來了两位干部,“谷医生,你的问题已搞清楚了。但还有两件事非你本人,谁也说不清楚。如果不趁现在掃掉尾巴,以後政治运动耒,又会找你麻烦的。“來人從公文包里拿出一张二寸半身相片:“为什么你在自已的相片背面写上“殺人犯?三个字?“他接过相片,不加思索地荅道:“这是回国前准备做护照用的。我愛人嫌相片照的不好,说像个殺人犯,我就抽出笔写了这几个字。“來人听了也感到滑稽。四目相对,无奈地笑笑。     政治上平反了,心里的創伤谁來医治,如何医治?谷医生想不通。在审查期他不逃走。他明明白白地來,他也等到弄清明白才走。这是他“大王“的性格。但是他想不通,却造成了他人生的一个缺陷。我们都是小人物。我们都是历史的尘土。 ……………………………………………………      (叶国治注:居住香港的老同学熊洲炳写的这篇稿,我十年前就收到,那时我们还沒有网络,锁在抽屉很久。忽然发现,赶紧摘出要点。向老熊道歉。老熊是愛国青年,五零年回昆明,足球踢的棒,被云南军区足球队选上。人称他“不要命“。踢了几年,年龄大了,转业冶金机械厂当车工。文革后移居香港。他有文艺细胞,在群众演艺团体演 <深山问苦> 的老猎人角色,挺棒。遥祝老同学身体安康。) …………………………………………………… 评论: 叶国治(11-27-2020)我代老熊、老谷向留言者致谢。熊洲炳这一家是愛国家庭,他们1958年全家回国。他们在海外打拼了幾十年,新中国成立,海外孤儿有了娘,就变卖了家产,全家迁居回昆明。熊大爹、熊大妈安渡晚年。熊州炳是独子,老大,就参加工作。几个妹妹進昆女中读書。她们几姐妹组成一个篮球队,在学校很活跃。<云南日报>记者还用长文报导了她们的故事和这个爱国的家庭。熊大爹一口流利缅甸话,熊大妈一口道池騰冲腔。那时,归国侨生很喜欢去他们家做客,回味一下第二故乡的缅味。 朱淑女(舒云、朱云)(11-25-2020)富有情感的一篇好文!想必校友熊大哥谷大哥在天国,能够感受朋友的赞赏及思念。...

  • 诗词歌赋
    相见不如怀念(更生)

    足不出户 与世隔断   不消 握手言欢 紧拥相抱   你是你 我是我 形同生分 心气相通   咫尺天涯 美的距离   互道珍重 岁月静好...

  • 侨友动态
    怀念杨允忠老师(苏顺路  洛杉矶  9-14-2019)

    杨允忠老师      我们初中二年级时,由华中复办第二届高中毕业生杨允忠老师担任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杨老师生于1934年5月20日。祖籍福建省海澄县。他和林抱治老师,同班同届毕业,1954年5月,同时到任渺名中华中学。属于新中国诞生不久,新思想,新教育武装起来的第一批人民教师。虽然初出茅庐,没有教龄。然而,他们身上闪耀著旧社会教师无法相比的进步思想,工作作风,教学水平,服务态度,斩新的精神面貌。是当时不可多得的有资格初中教师。 华中钟楼      杨老师教语文,最大的特点是,他特别注意普通话发音,教我们北京腔,咬文嚼字捲舌尖。我们最初不习惯,久而久之,慢慢学会北京腔。这在当时是很即时很重要。我无论在缅甸,在国内,来美国,经常得到许多人称讚,说我普通话讲得好。我会每每想起杨允忠老师,没有他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坚持纠正我们的发音,我们的普通话不会讲的如此准确流利。 杨允忠老师是文艺奇才,是我们读初中时的舞蹈老师。我们五十年代初中时期,最流行的莫过于跳集体舞。所有集体舞由杨老师负责教授。集体舞始终伴随著我们初中生活。到现在我们一听到歌声,还能手舞足蹈。 华中复办高中第二届毕业班(1954)      听说杨老师在华中读书时,新中国的流行舞蹈,迅速不断地传到仰光文艺界和各进步学校。杨老师是当时华中的舞蹈高手。腰鼓舞和红绸舞跳得特别漂亮。此话一点都不假。为了渺名中学春节文艺晚会。他花了不少心血,给各班排练精彩节目。 做为我们班的登台节目,他挑选我和江才玉同学跳红绸舞。从基本挥动又长又宽的红绸带,到整个表演过程,一一教授,重複示范。我和江才玉努力跟著学。杨老师跳起红绸舞,精彩绝顶。在他的双臂挥动下,宽长的红绸带,一会儿波状,一会儿球形,环绕著他健壮的身体,飞来飘去,美轮美奂。我们怎麽也学不到如此高超的水平。 左:指顶滚球表演,右:红绸舞表演      除了大型的晚会,学校裡经常举行小型晚会,师生联欢。杨老师手拿一粒篮球,抛空一转,食指接顶,绕圈行走,十分精彩,掌声不绝。他说大家不要以为他是篮球选手,运动健将,只是读高中时,班上放著一粒篮球,閒空时拿来玩一玩,学会顶球。可我们怎麽也学不会。 每次联欢晚会,杨老师的顶球表演,总有创新,从食指一次顶球,到手拍球体,让球长时间旋空。从一隻食指,接到另一隻食指。从食指传到雨伞尖顶,打开雨伞,伞顶篮球,手舞足蹈,精彩纷呈。观众眼花缭乱,鼓掌喝彩。 杨允忠老师许翠雪老师结婚照(1960)      杨老师有一颗善良的心,温和的性格,平时和同学们在一起,有说有笑,平易近人,从来没有发脾气。无论授课,还是教舞,细緻入微,耐心卖力。同学们都喜欢亲近和敬爱他。 我们升读中三时,他还教语文。我们去仰光升读高中,他还在渺名教书。约1959年,杨老师回仰光,在华中母校任职。负责校内贩卖部,初中课任老师兼舞蹈老师。我太太黄月琴,是华中高中第十七届朝霞班毕业生(1959-1962)。她回忆,杨老师教她们班"抢新娘"歌舞,参加校内国庆节汇演。教校选队跳腰鼓舞和扭秧舞,参加缅甸独立节游行。我还听说他编导现代话剧。 前排:杨钦钦,中排:杨母,杨妹,后排:杨金金,许翠雪,杨允忠      杨老师家居甘马育,1960年与甘马育许翠雪女士结婚。许女士生于1936年5月25日,祖籍福建省厦门市金门。许翠雪也是华校老师。曾在南中和市中心中国华校任教。婚后先后育有长女杨钦钦,次女杨金金,儿子杨昇华和小女杨英英。 1962年我从山巴回仰光,在甘马育群英小学任教。校舍紧挨永盛大道,他家就在该道,离学校近在咫尺。我每每路过他家门前,转头展望,隐约见他伏案工作。但不知为何,始终没入门拜访过他。 华中高中第十七届朝霞毕业班(二排左二黄月琴)      我的亲密班友庄江龙,一直家居甘马育永盛大道边。六十年代初,我和他一起在甘马育群英小学任教。在他家开伙,亲如兄弟。他家离杨老师家不远。他认识杨老师,彼此常有交往。此次笔者写文,他帮助联繫杨老师的儿女,提供许多珍贵照片。根据他的回忆,学校被封以后,生活所逼,杨老师开始从商。那时,商店收归国有不几年,不能明目张胆地公开挂牌做生意,只能悄悄地家裡放置一点小煤油炉出售。入不敷出,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十分拮据。 华中腰鼓舞队参加独立节游行      生活开销上,首都仰光与山巴各地,差别天壤,生活在仰光,样样要用钱。 1960年,我去山巴教书,月工资缅币200元。每月邮寄150元给母亲用,她总是储存备用。 1962年,我回仰光教书,月收入缅币170元,月月用光,丝毫不能寄钱给母亲。好在我在家排行小,上有多位哥哥姐姐,母亲的生活费,不用我操心。 当时,仰光缅华社会,有开办免费传授谋生技能培训班。理髮,裁缝,木工,烹饪,中医学等。杨老师去学中医针灸。杨老师天生就是聪明,学一样会一样,会一样精一样。没几年,教书郎,小商贩,摇身一变,成了行医郎。   仰光旅缅中医协会(1986),后排左9杨允忠      杨老师走街串巷,给手脚,颈椎,腰椎,肩膀风显关节病患针灸治疗。同时也在家给人看病。甚至痔疮等疑难杂症病人也找他求医,在甘马育地区小有名气。 在洛杉矶的南友学长王程耀告诉我,他在仰光时,因腰伤,曾请他治疗。可见他行医范围广,伸延到仰光市中心。后来,王程耀的小儿子,取了杨允忠的姪女,两家人成了亲戚。 针灸医师谢玉清,蔡煜群,杨允忠,吕年逊(院长),郑春华      在洛杉矶的南友学妹谢玉清,和她的先生蔡煜群,是杨老师学中医针灸时的同学和行医时的同事,彼此关係密切。此次写文,她提供旅缅中医协会珍贵旧照。 ...

  • 侨友动态
    怀念林抱治老师(苏顺路 洛杉矶 9-2-2019)

    林抱治老师      1954年5月,华校春季开学,我升读渺名中华中学初中一年级。以前,渺名中华中学,每学期招收新生。每学期都有初中毕业生,但人数很少。后来改成每年招收一次新生,每年只有一届初中毕业班。我们读中一时,上面有中二班和中三班,每班人数也较前多一些。我们班有20个同学。其中有16个读到初中毕业。11个男生,5个女生。 14个到仰光升读高中,华中6个南中8个。从缅属各地到仰光入读高中的学生人数比较,我们渺名名列前茅。 华中钟楼      1954年4月,华中复办第二届高中毕业班12个学生毕业。校方大公无私,一个都不畄校,全部贡献给缅属各中学,特别是急需有资格老师的重点地区。曼德勒,毛淡棉,勃生各专区。卑谬,渺名等各重要县城。其中,我们渺名县城中华中学最幸运,先分配到林抱治,杨允忠两位老师。第三年再来一位洪士连老师。人数佔该班高中毕业生,当华校老师的三分之一。 华中复办第二届高中毕业班(一人缺照)      华中第二届高中毕业生,是新中国诞生后,新教育建设中,培养出来的第二批高才生。新教育提倡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毕业生个个热爱祖国,思想进步,知识丰富,多才多艺,爱好运动,身体强健。广受学生尊敬与爱戴。 我们初中一上时,一个姓叶的男老师和林抱治老师担任班主任。林老师教语文。初中一下时,叶老师走了,林老师担任班主任。林老师原籍福建安溪。1935年,出生于渺名县瓦溪码市。林老师教语文口才特别好,讲解特别细緻,批改学生作业很认真,时刻著重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渺名中华中学      记得当时,初中三个班,每学期出一次壁报。在林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班同学写文章,画图画,一起设计,一起完成彩色图文,按时出版本班壁报。林老师给我的笔名是"坚",我至今记得清清楚楚。 我们班人数较多,有优秀的男女篮球队,文体活动很活跃。学期考试后,喜欢选择到郊外游玩。有一次考试后,我们决定去郊外野餐。星期六下午,我们几个年龄较大的学生,购买鸡隻和作料,去学校过夜,把鸡肉煮熟,配料洗净切好。星期天一早,男生去借三轮拖车,女生煮好马铃薯咖哩鸡,邀请男女老师,步行到郊外植物园野餐。 渺名中华中学老师小乐队:前排左起(忘了名)黎锦镳,苏承旭,曾冠英,后排左起林抱治,方永明,施淑贤      场地是一片乔木林,高大密集,全是白糖果树,结有白糖果(像奇异果),绿叶遮阳。地上全是白沙平地。我们高兴地跳集体舞,四人一组玩"开火车";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每人选一站,好玩极了。 午餐时间到,做为班主席,我宣佈开始进餐。大家围绕到香喷喷令人流涎的大咖哩鸡锅边,江才玉拿碗准备给林抱治老师拣肥腿,给林老师谢绝了。只见她接碗挟起鸡翅膀和鸡脚,我们十分过意不去。她见我们脸色不好,微笑而言,同学们爱吃大腿,狼吞虎咽。老师爱吃鸡翅,细啃慢嚼。这叫各取所需,并无谦让,我们心服口服。我至今印象深刻。 林抱治老师订婚照      我们到初中三年级时,林老师仍然担任初中一年级班主任,在中学生演讲比赛中,她培养的中一班学生李美香,力压群雄,夺得第一名,林老师功不可没,我至今记忆犹新。 学校裡每年举行春节文艺晚会,几次师生联欢晚会。各班排练歌舞,需要乐队伴奏。老师们组织小乐队,手风琴,小提琴,吉他,长柄月琴(丙久),短柄月琴(每德仁),应有尽有,满足学生演出伴奏需求。林老师拉小提琴。 新思想,新教育,培养出来的老师,个个一人多技。能教文史地,也能教数理化,中英缅文。音乐,美术,体育,舞蹈,乐器吹奏。像师范学校,专科技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样,旧时代无法相比。 林抱治老师全家福照片      林老师的部分班友们回国,都能入读大学,成为工程师,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有用人才。大部分畄下来当老师,收取微薄的工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把青春大公无私地献给缅华教育事业,可歌可泣。 我们到仰光读高中时,林老师到仰光甘白华校担任教务主任。1958年,林老师和同班同学陈天祝老师结婚。陈天祝老师1932年出生于缅甸伊江三角洲䜿榜县吉叻市,原籍福建省同安县。据同班同学王石狮学长告诉我,他自小丧失父母,三个哥哥扶养长大,供他读书。他自觉自强,初中毕业后,开始工作,自寻谋生,人品非常好。 林抱治老师夫妇农场留影      我高中毕业,到山巴教书,暑假回仰光,在缅属老师教学观模会上,又一次听了林老师给学生授课的示范语文课。受益匪浅。 她先后育有爱女陈珍珍,爱儿陈林。1965年,华校被封时她已有11年教龄,桃李满天下。1968年全家回国,被分配到福建省武夷华侨农场担任农场书记工作。她一面积极工作,一面和夫君一起,培养两个孩子成才。女儿大学化学工程本科毕业。儿子厦门大学英语专业本科毕业。因成积优异,被畄校担任英语系教师,成为国家有用人才。 林抱治老师姐弟与作者夫妇福州畄影(2009)      1986年,我们全家从云南陆良华侨农场,到福建省福州市探亲。愉快地见到久别的林抱治老师。2000年,陈天祝老师因病在福州去世,享年六十五岁。2009年,我们夫妇第二次去福州短暂探亲,幸运地又见到林老师。她已经离休在福州安康养老。 2018年3月,她因病在福州逝世,享年83岁,畄下一对儿女。等不到2021年华中母校百年大庆。 林抱治老师收存作者赠照(1955)      为了响应仰光华中百年校庆特刊编委之号召,歌颂华中早期学生爱国爱侨先进事蹟。我决定撰写班主任林抱治老师,在收集有关资料过程中,联繫到福州林老师爱女陈珍珍,香港林老师爱子陈林。得到许多林老师珍藏的早期黑白照片,其中惊见1955年我赠给林老师的照片。我自己早已流失,毫无印象。期间老师一家地点变换不断,时间跨越无限,她始终随身携带,没有遣失。充分表现了一个老师,初出茅庐,对所带班级班长学生的无比爱戴,师生浓情令我涕泪齐流,感入肺腑。也许她早已预识到她离世一年后,我会书写怀念她的文章,林老师在天之灵会得到安慰吧。  ...

  • 华文文苑
    怀念绵绵(西安  马越民  2019-3-5)

    2月最后一天,澳门突然传来信息,尤仁义不幸遭遇火灾往生……一时难以接受。 仰光,1949年10月1日早上,华中升起五星红旗,学校各个角落悬挂五星红旗;全校师生高唱‘义勇军进行曲’国歌,勇敢地站在热爱新中国的最前方。华中遂成为缅华民主运动之急先锋。我们在华中接受了优秀的中华文明教育,受到团结、坚强、纪律的训练。我是在1950年从大其力定居到仰光的却住在华中,放学不跟大家一样回市区,一个班的尤仁义也不太熟。毕业纪念册中,同学黄清利给他的评语是: ” ……中国人民伟大的胜利,推动这位矮小的尤同学,向人民大众的道路迈进。文艺、社会科学等是他所爱好的,也是他的特长。不但是本班,全校同学差不多都认得他。都晓得他是一位能干的人。同时对于音乐,也很感兴趣。运动方面,足球、篮球、跳高等,他都喜欢……”这以后我才知道他是缅华学生联合会主席。 进入高中,由于编辑学校黑板报有效果,尤仁义推荐我参加《人民报》学生副刊编辑工作。在学联办公室尤仁义常来参加编辑会议。建国初期就有一些学生回国参军、升学,他们的来信反映了新中国的新气象,我们把它收集起来刊登在报上,印象很深的是李宝芝从东北写来的家信,见报后很能鼓舞人心。我们还把各校同学优秀作文收集来编进副刊,我的作文也经常见报。 配合时事宣传,我写了《春风吹到亚非洲》等稿件;也模仿鲁迅,写过几篇杂文,这使我的作文大有长进。大概是1954年,在人民报李军的组织下成立了“缅华笔友会”,照片上不到20人,只记得比我小几岁的胡裕武其他人的名字全忘了,照片经历抄家,流失了, 回国后,上大学、参加祖国建设、遭遇了文革,60多年来,与缅华同侨音讯断绝。改革开放后,才知道,尤仁义躲过了缅甸政府的迫害来到澳门,近十年我到澳门多次,他却去了美国,去年好容易碰上了,又因行程所限,难以滞留,相约来年住到他家深谈,不意………… 绵绵怀念,寄寓一幅楹联之中: 少年老成,身恭学联事,尤爱革命文化; 花开花落,天降祝融险,深怀仁义耄耋。   P.S.感谢李宝芝同学摘录毕业纪念册中的评语!   2017/5/20,澳门华友聚餐(前排左二为尤仁义老师)      ...

  • 华文文苑
    怀念(更生)

    “ 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年”又过去了。沉重的心始终难于释怀,无端的。 移居美国业已十年有余,初来乍到的头一个春节,兴许女儿刚生产不久,忙于照料婴孩,就此错过。 第二个孙儿出世,正值二月,又失之交臂。 随后的几年,依旧嚼不出过年的味道。偶尔在家吃吃火锅。近年来,即便在外打打牙祭都不刻意选定这值得庆祝的日子,似乎毫无相干。 最具隆重的传统佳节哪儿去了? 岁月沧桑了容颜,时光却未曾老去我的记忆。我带着追寻的情怀,回眸顾盼生活过的地方的不同春节。 割不断的眷恋,唤起心底久违的怀念。 犹记得,孩提时候过春节,兴奋之情无以复加。 那是家乡,大人们忙着张罗年事,我们这些屁孩欢喜雀跃,蹦蹦跳跳,忘其所以;大人们个个眉开眼笑,笼罩在节日的氛围里,不亦乐乎。 除夕的年夜饭,是平日鲜能尝到的鱼肉佳肴。 大年初一拂晓,早已把三牲果蔬摆上桌面,点烛烧香,朝拜天宫。 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我们盼的是欲涎的红包。 家人早已约好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合租一辆车,浩浩荡荡往郊外礼佛,又是一番盛景。 离家来仰深造的岁月里,学校的伙食团特意为寄宿生办了年菜,啃大餐。除夕,通宵达旦的集体舞。 “春节文娱广场”给我们享有七天七夜的精神娱乐:商品展销,琳琅满目的书籍,紧张的球赛,精彩的歌舞表演,戏剧演出,棋艺对弈,交谊舞,等等等等。文娱广场为老中青提供了投其所好的极佳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