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签 "往事"

  • 侨友动态
    回忆粟秀玉老师身边往事(苏顺路)

    图一 粟秀玉老师主持缅华同侨大会(2007)      粟秀玉老师是我们这一代缅甸华侨当中屈指可数的缅甸通,凤毛麟角式的缅文专家。她1929年出生在缅甸三角洲,缅族地区,缅语环境,二战时期得到缅语高手的熏陶,父母非常重视孩子们的文化教育,特别是入读仰光大学时,选修缅语专科,学习梵文,在当时华侨学子中绝无仅有,令缅族文科同学惊讶不已。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到六十年代中,粟秀玉老师长期从事缅华侨教工作,教授缅文,担任福建女师中学和南洋中学的领导工作。培养出成百上千优秀学生,如今她的学生分布在世界各地,可谓桃李满天下。假如每个学生都写一篇回忆录,恐怕要出版许多本厚厚的书籍。 粟秀玉 郑振汉夫妇香港林府留影(1996)      1957年3月,我初中毕业于渺名中华中学,4月到南中初中部参加高中入学考试。高中一上开学典礼和高中一下的开学典礼均在初中部举行。担任学生会干事之后也多次到过初中部。然而,对粟秀玉老师,只听其名,不见其人,几乎没有交谈过,更没有听过她讲课,我不属于师生桃李范畴。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我们合家由香港移民美国,加入南加州南友联谊会,积极参加南友会大小活动。那时候因为粟家老母亲随小儿粟福祥家居洛杉矶,粟秀玉老师经常从北京飞来洛杉矶探亲,到缅华会所参加活动。 杨双溪老师和陈锡勇老师香港同侨大会留影(2007)      有一次,南加南友在缅华会所欢迎粟秀玉老师到访美国,她听说我会跳缅甸舞,特地邀请我上台,同校友黎天宝的弟媳刘秀美同台跳舞。从此她在脑海里记下了我的名字,以后无论在哪里她见到我,会亲切地打招呼,好像我是她的学生一样,粟秀玉老师的记性极强,她能夠记住成百上千个学生和友人的姓名,特点,以及工作与生活。     粟秀玉老师有儿女定居香港,1996年她在香港时,刚巧,我弟弟从缅甸,我堂哥从福州来港探亲,期间家居天水围的林永富卢丽丽夫妇邀请粟老师夫妇相聚,他们曾在北京外交部缅语组一起工作,彼此很熟。我带着堂哥和弟弟受邀前往林府,我和林永富是旧日知交,生活在香港,彼此常有来往。 澳门同侨大会特区政府首长亲临致辞(2009)      我向粟老师介绍堂哥苏顺盛和弟弟苏梦华。粟老师一见如故,觉得"梦华"很有意义,筑梦中华。给我弟弟留下深刻的印象。此次聚会,粟老师金口大开,畅所欲言,滔滔不绝,內容丰富多彩,我们受益不少。    ...

  • 侨友动态
    沧桑岁月 往事回眸《阿哲的故事》(阿凯)

         (一) 月色暗淡,夜深人靜,阿哲(化名)的心情还是不能平靜下來,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身世和他的姐姐同命运,也是领养的。他惊震之下,心情迷惘,忐忑不安,甚至怀疑这事情是否真是关於他的……      阿哲经常仰望浩瀚的星空, 对着闪闪的星星问: 我的出生地在哪里?我的母亲是谁?我又是谁?——老实说,连他自已也无法理清楚?他不時地问过自己: “为什么我的母亲要把我帶到这个世界来。” 事关1961年阿哲的阿嬤(闽南语即外婆)病逝后,在她私藏的盒子里发现了一张红纸,墨笔写的《卖身契》。 内容是: 离厦门新垵村不远的另一村落有一位外乡(福建兴化県,今日的蒲田,仙游)姓刘的人士同意“绝子绝孙”将自已八个月大的儿子名叫哲生,以当时的中华民国七千元卖给1942年抗曰战爭時期,一位从缅甸返回家乡新垵村的黃邱女士当做儿子。 当阿哲知道自已也是被买来的時候,心情困扰之下,他苦苦的追问姐姐: “你比我大七、八岁,应该会有些記忆,那怕只是糢糢糊糊的也可以,请告诉你所知道的点滴。”姐姐只好将她所知道的点滴告诉阿哲: 战爭年代的中国农村,就算新垵村是著名的侨乡,虽说有亲戚在海外谋生,可以寄錢回乡救济,但生活依然貧困。姐姐的父亲邱老伯,是新垵村東社的贫苦农民,年过半百,夫妇生有一对儿女,但因生活困苦,儿子养不到几岁,就被疫症夺走小小的生命。 邱老伯的亲友劝说他,現在有一位从缅甸逃难回來的黃邱氏女士,想找一位像你女儿那樣七, 八岁大,能照顾八个月大的弟弟,这是机会,可介绍给这位邱女士,让她带去缅甸过好日子吧!以后还能寄点錢來孝顺你老俩口。 邱老伯想了想,亲友的建议,说得有道理。就这樣夫妇商量后,同意将女儿卖给这位黃邱氏女士当女儿,给她取名阿珍。 听完姐姐讲完她的往事后,阿哲对她说:“实在对不起,我无心让你勾起內心深处的痛苦記忆。” 阿哲曾听过阿嬤讲她自己和母亲年轻時在家乡生活的故事: 阿嬤是新阳(即新垵村的隔壁霞阳村)人,村里的人多数是姓杨,她出身在清末民国初的年代,仍是封建時代的小脚女人,她不识字,不懂得写自己的名字,嫁给新垵村的邱延齢后,村里人就称呼她延齢嫂。   ...

  • 诗词歌赋
    永恒的記憶(湯琼秀)

    燕子湖畔伊江濱 婆娑樹影綠校園 育人浄土眾響往 負笈千里同一心 . 百年樹人師導航 莘莘學子聚一堂 孜孜不倦勤學苦 知識浩翰如海洋 . 陽光雨露育新苗 園丁耕耘細栽稠 薪火相繼師恩重 茁壯成長資質優 . 互勉互勵互關懷 課余文體多姿彩...

  • 华文文苑
    难忘的往事(阿凯)

    光阴流逝永不返,古稀暮年忆往昔。梦境裡经常追忆起第二故乡- 緬甸仰光年少時的生活岁月;追忆起曾經遇到的恩人和事⋯⋯毕身难忘! 我住在仰光唐人区22条街下段,姐姐和我,寄人篱下,和外婆一起生活。外婆是依靠她的儿子(即我的舅舅)供给的生活费维持生活,勉強过得去,所以家境贫寒。     抗日战争时期,我的父亲为了去探望他的胞妹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被日军炸弹炸伤,而自己却在密之那地区不幸染上霍乱病疫,病死異乡;仰光的工厂也遭遇日军的狂轰烂炸,一夜之间,工厂尽毁,生灵涂炭,亲人失散。母亲得知了丈夫的不幸后,精神受到严重打击,从此,住入神精病医院,像坐牢似地渡过她悲惨的一生。她是日本侵略战争的受害者!   从我懂事开始,为了解决读书的书簿杂费,我和姐姐就懂得靠卖一些小零食生意,还利用暑假在一家餅家当临時工,1959年初中即将毕业的我心里忐忑不安,心想:毕业就是失业,为能否继续上高中而惆怅……   那年的暑假,在唐人街(南勃陶下段)见到一位妇女,年纪约四、五十岁左右,在她住家楼下摆舖卖“油炸饼”(闽南话:蚝仔煎),生意还不錯。我心想如果能判来卖,为她推销,自己就能赚些钱。于是,就大胆地向那位老板娘说明自己的想法,不料,她很爽快就答应了。因为她也是福建老乡。后来才了解到她的家境情况与我相似, 她的丈夫早已去世,靠这小生意维持一家生计。 老板娘同情我,允许我不必交按金,先卖后结算。卖不完还可退货。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仰光华人区(大约是从24条街至南勃陶下段的海滨街地段,福建人多数经营土产货批发,很多店舖的伙记很喜欢欣尝这种“油煎饼”闽南小吃,刚刚炸好的煎饼热呼呼,配上油面卷成一个筒状,再加上一些蒜蓉辣酱调料,可以当做一餐美味的午餐。    有一天,我提着篮子叫卖“油煎饼”,穿过“只荷坦”(街名)下段,来到兴商商会,三楼有位曾老伯想要买煎饼,要上楼送货,不知是前世的因缘,或是老人家同情我的家境,谈话间了解到我的求学愿望。原来,曾老伯认识我的舅舅,他关心地提议:可以介绍到“新仰光晚报”当折报纸员工,是一份半工半读的工作。 我喜出望外,真是柳暗花明,实现了能上高中的愿望! 缅甸仰光华侨中学,对家境贫寒的学生也很照顾,可申请学费减免,所以我上高中的学费全免。上高中的这段日子,每日下午放学,我怱怱忙忙从九文台乘火车到南勃陶站,穿过仰光大医院到河滨街“新仰光晚报”报馆折报纸,半工半读一直到高中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