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签 "晨阳"

  • 诗词歌赋
    沁园春·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文/晨阳, 厦门缅甸归侨联谊会会长)

    辛丑初冬,六中全会。党史百年, 唱东方红曲,人民站立,翻身做主,不忘前贤。 华夏春天,希贤①设计,特色神州民富然。 哲欣②继,迈新时代步,国强贫迁。 初心使命担肩,跟党走,言听践行全。 鹭岛齐反响,惜珍时令,聚心勠力,砖瓦加填。 前景光明,征程展现,国梦逐圆再驶船。 意志固,愿扬帆起锚,一往无前。 注:①希贤:邓小平学名。 ②哲欣:习近平以笔名“哲欣”在《浙江日报》头版“之 江新语”栏目中发表短评《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

  • 侨友动态
    侨生“秋士”求学梦(晨阳)

    鹭岛有一间国营工厂——厦门汽车修配厂,位于厦禾路文灶马路旁。上世纪70年代,该厂承载着厦门市的汽车大修,一辆汽车入厂“住院”,没有提着紧缺物资花生油“挂号”,排3个月的队维修属正常事。1980年,我从厦门郊区农械厂调进该厂的金工车间当立车工学徒。   金工车间有卧式、立式车床,我分配在立式车床学技,陈师傅是一名退伍军人,为人正直,他知道我是缅甸侨生,虽是师徒,却很投缘,亲如兄弟。当时,我蜗居厦门四中校园角落的课室里,两家之间以“预制板”隔离,状况颇与香港电影“一板之隔”相似,至1992年搬家,整整住了12年。   车间安排白、夜两班制,周日休息后调班,无论上白班或夜班,我均骑单车往返。夜班厂里食堂,凭发放餐卷,有面条、包子等供应。刚上班,师傅带我去仓库领取工具橱,扳手、螺丝刀、铁锤、15cm、30cm不锈钢尺子,游标卡尺等,并带我绕厂参观锻造、电镀、修配等车间。初来乍到,我只能给师傅搭把手,逐渐即能独立干活。   车间两台单柱式的立式车床,主要用于加工直径大、长度短的大型、重型工件和不易在卧式车床上装夹的工件,我们主要加工从锻造车间出炉的糖厂榨糖使用的轧辊粗坯,它需以钢丝绳套紧,用叉车吊起,缓缓置入工作平台,调整好平面,再用夹板以螺丝锁紧,开动适宜的转速和吃刀量,随着车床的转动与电动自控的进刀,生铁粗坯剥落而下。下班前,得打扫和清理车削,用铁铲将其装入板车,推到锻造车间废铜烂铁堆里回炉。一班下来,脸、手,鼻孔均黑,在厂里的澡堂洗个热水澡后再回家。      我是1964年8月从缅甸仰光回国求学深造的“侨生”,十年动乱打破了求学之梦。至1978年恢复高考,我参加了并去体检了,因无“后门”而名落孙山;初心不改求学梦的我,1981年4月,报读福建工人业余工学院英语单科,1982年报读广播电视大学英语单科,均取得结业证书。1983年,我报名参加成人高考,虽然总分离报考英语专业录取分数线只差几分,但语文分数高,类似情况的“老三届”、“新三届”约30人,我们联名写信、打电报至教育部门、高招办,要求录取在“中文专业”上学,“拯救我们老三届吧!”“誓死夺回荒废的青春时光!”执着的追求终于获准,1983年秋,录取在教育部承认的厦门工人业余大学(以下简称业大)中文专业求学,成为“秋士”得以深造。   业大校部、课室均设在当时的工人文化宫,面授课程均在晚上。第一天上课是教务主任洪老师执教《现代汉语》,他说:你们争取来的机遇难得,要快马加鞭赶上课程,故周日照常上课。同窗们来自厦门各行各业,白天干活,夜晚上课,白领尚可,在工厂干完体力活,晚上又得赶去听课,我口袋里常带一盒“万金油”,欲打瞌睡时,抹在太阳穴提提神;后来,我听课时坚持作课堂笔记,这样瞌睡虫也不缠身了。 当年业大校部的厦门市工人文化宫。 2018年中秋,阔别31年的业大同班同学与老师聚会合影。   四年夜晚在人生的旅途不算漫长,但要修完25门课程,确实艰辛,“工作、学业、家庭”如三股麻绳拧成一条鞭子,在脊背抽打着我,不进则退。我博得师傅的理解与支持,上夜班,立车上的工件在转着,我边背诵着手抄纸上的唐诗宋词。1987年,年满不惑之年的我,终于取得毕业证书。 1984年2月,邓小平同志“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题词的春风,三资企业如雨后春笋在厦门应运而生。1985年,我停薪留职离开了工人岗位,来到了三资企业“金宝酒店”,步入了人生的新旅途——旅游行业。...

  • 华文文苑
    说虎“姑婆”(晨阳)

    儿童时代的我,经常爱听祖母讲故事,有民间的、闽南的、缅甸的传说等等。然而,印象最深的就是虎“姑婆”的传说故事。 话说很久以前,深山老林里有一只老虎,已经活了100多岁,牠已经是一只“虎精”,摇身一变,即可变成人或其他动物,从而轻而易举地扑捉到食物,故乡村里的老百姓都称为“虎姑婆”。 乡村里有一位30开外的妇女,早年守寡,生育一男一女,女孩7岁,叫阿玉,男孩只有4岁,叫阿东。有一天,这位母亲到10里外的娘家作客,留下姐弟俩在家,临走前,嘱咐孩子晚上睡觉前,要关好门窗,不管谁来,都不许开门。姐弟俩满口应允了母亲的叮咛,她也放心的出发了。到了晚上,姐姐按妈妈所说,把门窗都关好后,正准备上床睡觉;此时,听到有人敲门,说道:“阿玉,开门啊!我是你妈的表姑,你们的姑婆,你妈交待我晚上来照顾你们。”天真无邪的姐弟俩信以为真开了门,让这位不速之客的“姑婆”进了屋。 “姑婆”进屋后,满脸笑容地给姐弟俩端水洗脸、洗脚,而后就上床,“姑婆”睡床中,姐弟一人睡一边……。至半夜时分,阿玉听见“姑婆”好像在吃什么东西,牙齿嚼的格格响,便问:“姑婆,这么晚了,您在吃什么?”她答说:“嚼土豆(落花生)”阿玉半信半疑地说:“土豆我也爱吃,给我来一颗好吗?”“姑婆”很不耐烦地转身递给了阿玉一颗“土豆”,阿玉一看,这那是土豆,是血淋淋的手指头啊。怎么办?阿玉想,睡在身旁的“姑婆”吃完弟弟,必轮到自己了,不行,一定得想办法跑出去。不一会儿,阿玉起床穿衣服,“姑婆”问道:“这么晚了,你起来干什么?”阿玉答说:“我肚子疼,要去大便。”“姑婆”说:“那你要绑一条绳子在腰上,这样我才放心。”阿玉只好将绳子系在腰,往屋外的茅厕走去,机智的阿玉到屋外,把腰上系着的绳子解开后,迅速绑在一棵大树上,径直跑去邻居家中告诉家里发生之惨事,邻居的大爷、大叔们拿着锄头、扁担,冲进阿玉屋中,打死了“姑婆”,现了老虎的原形……。 虎“姑婆”的故事真实与否,我们暂且不去考究。现实生活中,心怀鬼胎却摇身一变,充当好人者比比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魍魉渣滓的骗术越来越迷惑人,我们可不能掉以轻心、上当受骗。...

  • 诗词歌赋
    七绝·祝贺澳联会第二届换届(晨阳)

    2021年11月5日,厦门澳大利亚归侨联谊会假厦门东渡国际游轮中心三楼宴会厅举行第二届理事会换届,笔者有幸受邀赋诗一阙代表各兄弟归侨联谊会致辞祝贺。 澳洲归雁齐欢聚, 换届新桃喜二春。 盛世适逢时运转, 共圆国梦志坚贞。...

  • 侨友动态
    “黑猫”幼儿园的舐犊情(晨阳)

     丁酉年1月12日,是中国女中百年华诞。春节闲暇拜读纪念缅甸仰光中国女中一百年华诞的《难忘舐犊情》,思绪万千,让我又回到了母校“黑猫”幼儿园的历史时空隧道。 书中《追述仰光中国女子中学》林希智副校长介绍,仰光中国女中附属的“黑猫”幼儿园,原校址在仰光五十尺路新校舍大厅,后因入托人数剧增,与“缅甸黑猫体育会”合租了仰光市郊一处有楼房的院落。“黑猫体育会”是缅华社会历史较长,颇有名气体育和娱乐的休闲组织。幼儿与大人在一起,“大猫”“小猫”一起活动,形成一道和谐而美丽的风景线。 1952年,家母郑葆真携带5岁的我寄居于仰光百尺路亲戚家,她在中国女中附小任教,每天早晨带着我步行到学校幼儿园;记的午餐在学校用餐,或许我是教工子弟,管伙食的陈必治阿姨总是额外的照顾我,夹菜、肉比别的小朋友都多些。后来迁徙到“黑猫体育会”,没有“孙经理”的爷爷奶奶(与父亲同在勃生)接送,我自个就得乘校车去上学。 百尺路有一位亲戚,我得称呼“五婶婆祖”的老人,对我疼爱有加,起床后即帮忙母亲梳妆打扮我,穿洗净、熨烫笔挺的衣裳、背带裤,头发抹油、梳的晶亮,叮嘱我:衣裳、裤子要保持干净整洁,头发不要搞乱。吃完老人家买来的“馍亨卡(鱼汤粉)”早餐,即肩挎“雷诶”书包搭校车去学校。 那时“雷诶”书包里无铅笔、练习本,装的是20×25厘米的黑石小写字板(缅语:叫丁崩),约0.3厘米厚;一支10厘米长的石笔(缅语:叫丹);一本幼儿读本。到了学校,老师要求依高矮整齐排好队,报完数再进教室;座位不分男女生矮个坐前高个坐后。上课了,老师进来,班长一声“起立!”,“老师好!”“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于是,我们从“雷诶”书包里取出“叫丁崩”和“叫丹”及读本,老师在黑板上写着“爸爸、妈妈……。”教我们念,一笔一画教我们写,我们依葫芦画瓢,写完还逐个检查;歌咏课教我们唱《拔萝卜》:“拔萝卜,拔萝卜,哎呀,哎呀,哎哟哎哟拔不动……”老师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力量很有限,只有集体团结才能把萝卜拔起来,后来还编排为节目上台表演。 午餐后安排在课室里趴在课桌上午休,我生怕弄乱了自己晶亮的头发,总是把额头趴在两手掌睡。学校设有跷跷板、滑梯、沙坑等,下午游乐,我生怕把裤子弄脏,下滑梯一直是蹲着而不坐着下。下午4:00放学,校车又送我们回家。 我放学回到百尺路,见门口聚集着一些老人,手持芭蕉扇,抿着茶,对弈中国象棋在纳凉,围观者甚众,“抽车,马后炮……将军”吆喝声不断。“五婶婆祖”见我回来,衣装干净、头发如旧,赞许并奖励我,或买汽水、冰淇淋、油葱面。 母亲终于“放学”回来了,我喜出望外,急忙跑过去,妈妈把我抱起,情不自禁的我在妈妈肩膀上咬了一口。吃晚饭后,母亲马不停蹄地到中国女中教目不识丁的妇女识字,讲解妇女自身解放之道,我执意要当“跟屁虫”;妈妈除教她们识字外,还教唱冼星海谱曲的《三八妇女节之歌》,我也跟着唱,偶尔我竟然在板凳上睡着了。 我在“黑猫”幼儿园读书的时间虽短,但母校深深的舐犊之情,终生难忘;中国女中为缅华华文教育所付出的艰辛伟绩将永垂青史。特赋词一首致贺。 忆少年·贺母校百年华诞 百年华诞,不堪回首,女中侨校。真心传知识,爱国情操耀。 我母华文勤执教,识字班,扫盲成效。大猫小猫跳,幼时追忆笑。 …………………………………………………… 评论 Jessica(11-18-2021)午餐前唱的歌是排排坐吃果果,幼 儿園里朋友多一一。要再加一点就举手(福建語説-先師够白架,意思是老师要再吃。)。最喜欢吃的是鳮粥。...

  • 诗词歌赋
    八声甘州一座城一个人(晨阳)

    2017年8月4日20:00,笔者有幸参加喜迎金砖“一座城,一个人”,嘉庚精神·厦门故事系列主题活动录制现场,有感赋之。     一座城屹立海之滨,誉海上花园。一个人一世,倾资兴学,恩泽空前。 集美学村厦大,育栋柱冲天。翘楚之魂魄,民族光环。     建筑中西合璧,创嘉庚风格,楼矗城间。爱国丰功颂,铭记续延年。 忆伟人、精神永固,传承风、大义凛然轩。终生梦,振兴中华,再谱新篇。...

  • 侨友动态
    泛黄照片的追忆(晨阳)

    庚子年,因新冠肺炎肆虐全球,我宅家期间,翻阅老照片,一张泛黄的照片映入眼帘,勾起了上世纪60年代我在南宁华侨补习学校求学的往事。 辞别昆明侨校 侨校——归国华侨补习学校,是祖国为归国华侨青年开设的初、高中补习学校。上世纪60年代,全国有:北京、广州、昆明、南宁、武汉、厦门6间侨校。学生主要来自东南亚:缅甸、印尼、越南、老挝……等等;凡就读于侨校的学生,称为“侨生”。 1964年8月,我与二弟陈里邦从缅甸仰光乘飞机回国,在昆明侨校就读。由于当时缅甸政府排华,许多华侨纷纷送子女回国,学校人满,不堪重负,只得动员部分侨生前往南宁市华侨补习学校。1965年2月,我们在昆明侨校过春节后不久,取道陆路抵达邕城。时间虽前后6年,但就读两间侨校,却占了全国侨校的三分之一。可谓“峥嵘岁月”,温故知新,回味无穷。 昆明侨校门口来了3部卡车,准备送“侨生”到昆明火车站,第一次在祖国搭火车前往云南省开远;邕城侨校派覃有广、姚兰老师等来接转读的“侨生”们。学校像过节一样热闹,硯友们互相告别着、鼓励着;有欢笑、也有依依不舍的泪水。 当我们来到了昆明火车站,似乎他们也知道有一批“侨生”即将离开,广播喇叭里播放着“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音乐,我们提着各自的行李,按车票上的车厢上了火车,对号找位置入座。站台上相送的老师、同学们都依然站着,等候火车开动。此时,车厢的广播喇叭里反复响起了:“我们像双翼的神马,飞驰在草原上……。”的曲子,令我激动不已。我就是在那时学会了歌唱“包钢”的这首歌,现在唱起这首曲子,就会回想起当年在昆明火车站的情景;是啊!我们要像骏马一样飞驰了。再见吧,昆明! 我们乘坐的是慢车,每站都得停靠,经过十几个小时,傍晚才抵达开远市。带队的老师安排我们在旅社住了一晚,翌日晨,汽车载我们去南宁。 那时没有高速公路,也没有旅游大巴,我们是在祖国第一次坐卡车走远程的。沿途尘土飞扬,“侨生”们纷纷捂着鼻,原想在祖国的大好河山里,敞开喉咙高歌,却被灰尘打住了。无奈,只好欣赏“江山如此多娇”的美景。在半途我们还下榻于旅社一晚,翌日经过百色,历时2晚3天,才安全抵达了邕城。 邕城——南宁市,因邕江流经城市而得名。邕城侨校,位于南宁市西乡塘甘蔗站,我们是乘坐卡车直抵侨校的。侨校原以印尼归国侨生居多,对我们缅甸归国侨生的到来,他们表示了真诚的欢迎,因为“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让我们这些初来乍到的“游子”,颇有回到家之感。 一年半的学习生活追忆 邕城侨校比春城侨校的范围大。校内除了有篮球场、足球场外,还有游泳池;教学大楼离男女生宿舍还得走5-7分钟路程,食堂(也是全校大会的礼堂)靠近宿舍。偌大的一个学校,连我们的到来,才有400多个侨生。夜晚胆小的女生还要成群结伴才敢出门。抵达学校后,校党支部书记李金山、校长骆明在礼堂开了一个欢迎会,而后按春城侨校时的编班,免入学考试,按班就读;宿舍的房间设高低床,按年级、班安排。 (2) 我在邕城侨校,读高一②班下学期,班主任刘季耘老师,又兼教政治课。大部分老师都居住在学校的教职工宿舍,以便随时关注我们的生活、学习。学校每周四下午组织劳动,或挖树坑,或挑塘泥,除寒、暑假,从不间断,以劳动来改造侨生们的“小资产阶级世界观”。现在学校的足球场,就是我们双手挥汗开辟的。1965年8月,我升读高二②班,班主任是陈亿忠老师。 当时学校,实行初中生粮食供应28斤,高中生30斤。助学金最高12元,二等10元,三等8元;由个人向学校提出申请,班委会讨论通过,班主任审核,学校审批发放。记得每月的伙食费是10元,剩2元,得寄缅甸一封家信0.52元,只有1.48元的零花钱了。 1965年2月至1966年8月,一年半的学习、生活,是在扎实、艰苦、紧张的日子里度过的。即便是假期,老师都会安排满满的,让你只会觉得“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下乡与农民“三同” 1965年夏,学校开了动员大会,组织我们这些侨生下乡与农民“三同”——同住、同吃、同劳动;时间是10-15天,视农忙情况而定。这可是平生头一回,要住在农民伯伯家了,同学们盘算着要带什么日用品……。动员大会上说,农村是落后的,农民没什么文化,也不讲究卫生,有的还会吃生的东西、喝生的水。大家不能嫌弃,先将就;事后再给他们讲科学、说道理,这就叫“打成一片”。 我参加了这次 “打成一片”的“三同”锻炼,住在一对中年夫妇的贫农家里。他们家没厕所,大便上公共厕所“轰炸”(因下面储水,会“扑通”一声),小便到“大自然”厕所。更谈不上有“浴房”了,只好跟着他们去湖边,拿着脸盆、毛巾擦擦身体了事。头几天,我还将就着过,后来实在忍不住了,欲将身体泡到湖里去洗个痛快,没想到竟然惊动了“蚂蝗”大叔,几十只像游艇一般向我小腿袭来,我立马上岸,才免遭其大饱一餐。这对贫农夫妇起早摸黑,任劳任怨,他们过惯了这样的生活,就说吃吧,他们的粮食供应比我们“侨生”更低,菜是自己腌的咸菜、萝卜干。知道我们要回学校的消息,那天晚上,他们煮了白米饭,到湖里抓了两条草鱼,还特意准备了自家酿的米酒,准备欢送我回校;我心里特感动,贫下中农还是疼我们的。可是,到了晚餐时刻,端在桌面上的竟然是草鱼生鱼片,夫妻俩笑着劝着叫我多吃,这时我想起了下乡前动员大会上的交待,装着没事也跟着吃了几片生鱼片,这是平生第一次啊,印象深刻。饭后,夫妻俩对我这次下乡的表现还认可。我也婉转地向他们宣传了讲卫生有利健康的道理,当然,他们根深蒂固的习惯不可能因为我的一番话而改变的。...

  • 华文文苑
    追忆抗战老兵刘大江老师(晨阳)

    “抗战老兵刘大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6月24日,在缅甸仰光去世,享年97岁……。” 北京CCTV4华人世界栏目播放的噩耗,令我悲痛不已。虽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儿童时代,我在缅甸所认识的老师说走就走了,又勾起对老师往事的追忆。 60年前,家父母到缅甸最南部的丹老市任教,与刘大江老师同执教于丹老华侨学校。当时的我年仅8岁,刘大江老师、庄秀凤阿姨伉俪经常来我家,只要他们到来,手里总会提着榴莲、山竹或红毛丹、莲雾、香蕉……。因为有家规的限制,再嘴馋也不允许在来访客人面前吃,庄阿姨就亲自拿给我们,我们向阿姨言谢后才能狼吞虎咽。刘大江老师来了,便与时任校长的家父攀谈,我最爱听他们谈话,他们谈古论今,学校教育等。刘大江老师洪亮标准的国语,总吸引着我。但父母会驱赶我们:“不要听大人谈话,小孩子有耳无嘴。”怕我们听了大人的谈话,到处漏嘴。越是不让听,神秘感越强,我们越是爱偷听。有一次偶然的机会,刘老师感慨地对父亲说:“我们两夫妻这辈子注定无儿无女,省吃俭用,口袋里还剩几个钱罢了。”父亲微笑着对刘老师说:“我可没剩钱,只剩5个孩子。”刘老师说:“5个孩子就是你最大的财富啊!”我听此话后甚感疑惑,问母亲说:“我是老大,口袋里都没有一分钱,更不用说弟妹了。刘伯怎么说我们是最大的财富呢?”妈妈笑了,“傻孩子,等你长大了就会明白。”这句话牢牢地铭刻在我的脑海里。 2007年3月,阔别缅甸43年后,我从厦门首次回到了第二故乡,我有幸应林芳彦老师之邀,在仰光“梅花大酒店”参加了“华中校友会”元宵节新春联欢会。联欢会台上念及刘大江老师的名字时,我惊奇地询问林芳彦老师:“刘大江是不是在丹老教过书的老师?”“是啊!你认识?”于是,林老师带我过去找到了刘大江老师。刘老师不因岁月的流逝而改变我孩提记忆的脸型,满头银发但依然精神,脸上的皱纹记载着他沧桑的岁月。 刘老师从座位上起立,亲切地与我握手便问道:“你是老大还是老二?”“老大”。“阿阳。”刘老师竟然脱口而出叫我的小名。我向刘老师回忆了在丹老时的往事。刘老师说:“你的记忆力这么好,还记的这么多事情。哈哈!”由于时间关系,没能深谈。2007年正月22日,我来到仰光二十二条街,准备乘车前往仰光大湖公园,参加缅甸厦门联合会举行的新春野餐联欢会。刘大江老师晨练后拄着拐杖走来了,他见到我说:“这是你爸当年工作过的《人民报》社址,我就住在楼上,有时间来坐。”可惜时间紧迫,未能再去探望他老人家而遗憾。 2013年元月,我第一次在收看北京CCTV4华人世界,又见到了刘老师那熟悉的身影和声音,他慷慨激昂地抗议道:“我们抗议的就是他(麻生太郎)不承认历史。他们侵略(其他)国家的历史,使得我们东南亚各国的很多人民遭受了灾难。我今年已经90多岁了,我还是要反对你们,你们这些日本人不知道悔过。要知道,你们给东南亚人民带来了多大的灾难!” 抗战老兵刘大江老师虽仙鹤西去,未能如愿观摩今年9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游行而深感遗憾,但他的爱国(祖籍国)、爱好和平的精神是永存的。愿此文悼念刘老师!慰藉他在天之灵。...

  • 诗词歌赋
    七绝·辛丑年重阳(文/晨阳)

    重阳赴泰康之约, 自制香囊趣味飘。 缓扭颈椎心气爽, 兴高采烈活逍遥。...

  • 诗词歌赋
    卜算子·水饺(胡盛廷,晨阳,苏文银,朱云)

    前曾撰写【卜算子】两阕,油条和包子,亲友刁难,再求【水饺】一阕,余勉为其难,将急就章,草草示人。这几阕填词,主旨不明,浮说连篇,更无寄寓,诸君莫笑。 玉洁月牙形, 妙趣藏心肚。 原是祛寒娇耳汤, 仲景传千古。 水沸争上游, 群艳锅中舞。 待到情浓酣畅时, 且乐争风醋。 注释: 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东汉河南邓州人张仲景首创。 当时饺子是药用,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民间流传至今。 唱和胡盛廷兄卜算子·饺子 文/晨阳(厦门) 擀面作饺皮, 肉馅包藏肚。 医圣张机①悬壶方, 东汉流传谱。 水滚熟透时,...

  • 诗词歌赋
    卜算子·包子(胡盛廷,晨阳,朱云,苏文银)

     日前送油条,今日吃包子。莫厚此薄彼,也填一阕【卜算子】包子。 文/胡盛廷(泰国) 白素皱褶衣, 坦腹君知悉。 卿本佳人馅馅香, 爱意浓浓的。  待婢入桑拿, 溽热华身毕。 侍候君郎解解馋, 念想朝朝夕。 奉和胡盛廷兄卜算子·包子 文/晨阳(厦门) 揉面成皱皮, 肉馅圆包一。 老外惊奇何厨艺, 有别西餐席。 桑拿入蒸笼,...

  • 诗词歌赋
    卜算子·油条(胡盛廷,晨阳,朱云,苏文银)

    家确诊新冠肺炎,公司关门,不便出入采购,亲朋戚友送食品上门。今日亲友送油条,填【卜算子】一阕。 卜算子 · 油条 文/胡盛廷(泰国) 滚烫大油锅, 落面蓬松脆, 岳庙杭州跪千年, 解恨油炸桧。 热熬云母粥, 白玉黄金配。 化尽情仇变今宠, 入口成佳味。 唱和胡盛廷兄卜算子 · 油条  ...

  • 华文文苑
    八百元水牛《微型小说》(晨阳)

    福建省南靖县马山农场,1970年曾是福建建设兵团七团三营十二连所在地。由于当时农业机械化水平差,农田主要靠人力耕种,于是,牛棚里饲养着20多头牛成为不可或缺的劳力,其中有一头体壮的水牛,以八百元身价买回,众人异口同声称外号为“八百”。 800元,对月薪只领27.50元的兵团战士而言,简直是个天文数字。但物有所值,“八百”耕田比其它牛都快,可它不合群,初来乍到牛棚,见母牛欲骑上背,遇公牛即角顶,单个牛鼻圈拴不住它,只好扣两个铁环,另住“单间”。 “牛倌”是一个老三届高中毕业侨生,瘦小个子,连队里号称“小秀才”,肩不能挑,手无缚鸡之力;干农活,插秧歪歪扭扭、常人插两行了,他一行才插一半。领导见此状,即调往养牛班“委以重任”专职饲养“八百”。 “八百”初见生人,怒目“吽吽”直叫,摔尾巴,令人望而却步。若怒颜以对,手持牛鞭抽之,它爆发力所向无敌;反之,笑脸相迎,牵着拴绳,口念着“八百,带你出去玩、吃草。”它会乖乖跟着走出牛棚,随“牛倌”意愿而行。 牛是反刍(倒嚼)动物,左侧有腹腔瘤胃、网胃,右侧腹腔瓣胃和皱胃四个胃。观察牛吃饱与否,得看腹肚左侧。老农说,见牛左侧腹腔有九分圆滚即为吃胞。俗话说:人的心肝如牛的腹肚。意为人的欲望是不知足的,如牛的肚子永远也吃不饱一样。 “牛倌”早晨7:30牵着“八百”,吃遍山丘、田埂、溪边之绿草,虽然渐见其左腹肚“酒足饭饱”,仍显九分饱。太阳落山前,牵着它去池塘洗澡,再牵着它沿着乡间小路,哼着“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一曲小调,结束了一天养牛的工作。日久天长,“牛倌”与“八百”结下不解之缘。  有一天临近中午,“牛倌”因事将“八百”拴在乡村的一棵榕树下,回连队食堂吃午餐。回来“八百”不见了,榕树下只留下麻绳和两个铁环。“牛倌”跑遍村里村外,寻遍常去吃草的地方,均无踪影。问农民兄弟,异口同声说,中午时分,看见一群牛在斗架……。  “牛倌”想,糟了,若“八百”真的有什么三长两短,回去怎么交差?无论如何,活要见牛,死要见尸。他上气接不了下气,一路满头大汗地吆喝着“八百!八百……”太阳下山了,才在常去洗澡的池塘里找到了。  “八百”见到牛倌,“吽”应答着往岸边游来,只见它牛鼻扣铁环处血红,遍体伤痕累累,“牛倌”把麻绳拴在牛角上,牵回牛棚。  “牛倌”四处询问,有什么药可以治疗“八百”身上的伤。有经验的农民说,以牛粪敷其伤处,晚上带牛观看月亮,即可治愈。“牛倌”照办后果然奏效,约半个月伤愈。“牛倌”才免遭渎职处分。 “对牛弹琴”之说,似乎把牛说成是不懂道理,没有人性的动物,其实非也。牛棚里的老牛,年迈无体力干活,将赴刑场屠杀,“就义”者会掉眼泪,同类旁观者也会泪痕满满凄惨的哀嚎,令“刽子手”难于下手,只得蒙上牛头,用大斧头击毙之。  鲁迅先生曾说,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牛令人喜爱和敬重之处,因为它从人类这里索取甚少,而给予人类的贡献却是很多、很多。  从“八百”身上,似乎领略了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之所说。...

  • 诗词歌赋
    长相思·110周年校庆咏(文/晨阳 书法/尤肖松)

    闽女师,赞女师, 年满期颐十岁时。 师生聚庆归。 忆情斯,念情斯, 往事悠悠如梦丝。 坦然人颂诗。...

  • 华文文苑
    雷电击毙《微型小说》(晨阳)

    永定坎市土楼医院,是福建建设兵团二团卫生队属地。有一天风雨交加的夜晚,值班室电话铃响声打破了土楼万籁俱寂的沉静,救护车启动,往电话报告的民宅驶去……。 过半小时许,从救护车担架上抬来一个焦黑的不速之客,进急救室,医生、护士齐聚,人工呼吸、输氧,忙着急救,终究还是无力回天,一命呜呼。 逝者是一男性,40余岁。据其夫人倾诉,其丈夫饭后,躺在靠窗的床上,打开矿石收音机,因雷声震耳,把收音机贴耳聆听音乐,一声巨雷,把他从床上打翻落地,不省人事……。 从鼓浪屿二院搬迁至坎市的外科主任温医生知情后,把医生、护士招到逝者跟前,说,被雷电击毙者,其头部有进电孔,相应的脚掌底有出电孔,而电的入出孔处会在人体的同一侧,故被电击的人体一侧是焦黑的。他边说边寻找,果然。 医生嘱咐逝者家属,切勿在雷电交加时,再贴耳收听收音机,否则将重演人间悲剧。...

  • 诗词歌赋
    五绝·西风瘦牛(晨阳)乡间(舒云)

    五绝·西风瘦牛(晨阳) 古道黄牛行, 峰驮稻草丰; 暮归伊水畔, 倦宿木棚躬。 《西风瘦牛》垂和原玉 乡间(舒云) 牛车行泞道, 载送谷登丰 。 溪水披霞丽, 蛙鸣跳草丛。...

  • 诗词歌赋
    七绝·旧金山华人庆国庆(晨阳)

    2021.9.27晨,欣接旧金山缅甸华侨联谊会监事长林华昌微信,称9月25日,在旧金山唐人街花园举行国庆72周年庆祝活动,有感赋之。 欣悉旧金山华讯, 赤心迎国庆欢歌。 瑞狮载舞飘红帜, 岂惧新冠奈我何?...

  • 诗词歌赋
    七绝‧祝愿(舒云,晨阳)

    七绝‧祝愿 舒云   中秋皓月挂青天, 金菊花开福满圆。 四海彩漪灯火旺, 千山万水共婵娟。 唱和舒云七绝·祝愿    晨阳 疫情肆虐鹭江边, 防控居家自在圆。 检测核酸阴性显, 中秋祈盼去硝烟。 2021年9月21日 于 厦门...

  • 诗词歌赋
    忆秦娥·辛丑中秋感赋(晨阳)

    新冠虐。病株变异邪风噩。 邪风噩。核酸检测,防控人各。 中秋临近居家阁。月圆十五思乡壑。 思乡壑。吟诗作画,持酒樽酌。 写于2021年9月14日鸿山书苑...

  • 侨友动态
    七绝·祝贺泰联会第七届换届(晨阳)

    2021年9月11日上午,厦门泰国归侨联谊会假厦门华侨大酒店举行第七届理事会换届,笔者有幸受邀赋诗一阙代表各兄弟归侨联谊会致辞祝贺。 晨阳  归回鹭岛自暹罗, 凝聚侨心合力多。 中泰往来浓友谊, 梦圆使命再讴歌。 七绝·祝贺菲联会第五届换届 2021.9.12,厦门菲律宾归侨联谊会假厦门华侨大酒店三楼举行第五届理事会换届选举,笔者有幸赋诗一阙代表各兄弟归侨联谊会致辞祝贺。 晨阳 吕宋归侨居鹭岛, 惜缘相聚抒初心。 启程砥砺前行路, 天道筹勤报捷音。...

  • 诗词歌赋
    归国谣·回国纪念日咏(文/晨阳,书法/尤肖松)

    (第三排左一为笔者)  2017年8月2日,是笔者回国53周年纪念日,有感赋之。 归雁,豆蔻少年辞缅甸。五十三春秋间,胡须眉色变。 执着渴求真见,曲弯之路转。笑傲坎坷云散,古稀今未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