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签 "讨论会"

  • 华文文苑
    生活隨筆(八十一)討論會上沒說清的話(了因)

    在<華語學習班>籌備討論會上,有個認識沒有得到很好的解釋,那就是人類對”語言和語言文化”接受的”前後”問題。有位先生提出,出生在緬甸的華人子弟,並不需要特地學文字,從小就會說緬語,然後進校才學的文化,在美華人子弟亦復如此。這是對的,是接受第一語言(母語)的自然過程。 了因在前文中曾提及母語的傳承是在自然的語言環境中完成的,在緬語的語言環境中嬰兒從小就接觸那樣的語音,長大的過程貯備了大量的該語言的詞語詞彙,當他們把該語音和義自然結合,就能在那樣的語言環境中運用自如。 了因們說的緬語文化是拼音文字,拼出的音,就是語言的某個代符,和義連起來就是字。英語也是如此。漢語就不同,(形,音,義)多了必須認的(形),認方塊像形的漢字,是公認的”困難”,這是單音文字特點。 學習笫二語言缺少的就是語言環境,笫二語言的<聽,說,讀,寫>的基礎教學,是從做為註音的漢語言拼音開始,專家們說這是授以學員一柱拐杖,在學習過程就靠這根拐杖走路。可見,拼音符是為了注漢字<形>的音,這是<形音>的結合是視覺語言。當學員進入初級的<聽>的學習時,必須要有語言的大環境,了因們沒有這樣的條件,所以了因​​接觸到的教材,把<形,音,義>同時進行,讓音,義的記憶有所寄託而能長遠,這是語言文字對學習者的事半功倍的效益。有人提議先讓學員記住形的拼音符和音及義,可行,但在沒大語言環境下,會很困難,只在二個小時內學習,沒有應用練習,記憶就不牢。這是事倍功半的事。 有專家說:文字是語官的載體,語言是文字的表現形式。不了解一種語言的語言結構,就無法辯認該語言的語音和書寫符號,並從中獲取語義。 所以,語言和文字,在人類是同時接受的。這個自然規律不會變。有人說單教拼音,或單教語言,分別教行不通的,除非你處在漢語大環境中,你的母語定漢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