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签 "文学"

  • 华文文苑
    回顾缅甸独立后的语言文学(苏顺路)洛杉矶  2-18-2020

    缅甸风光      缅甸是中南半岛上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自古至今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由于背靠两大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和印度,缅甸的人种,文化,语言和文字,深受这两个大国的影响。 缅文是拼音文字,由"戞"到"亚",三十三个字母加上一些特定符号,例如"德维托","也恰""哈拖"等拼揍发音,组成词句的。此外增加一些特定字母,如"一","伊","埃","屋"等。中国古文不用标点符号。缅甸文章里也通篇只用逗号(一竖)和句号(两竖)。 生长在缅甸的孩子,学会讲缅甸话以后,只要上过几个月的学,或者到和尚庙念过几个月的经文,他们就能很流利的读写缅文了。我母亲是农村妇女,自幼没上过学,只是去和尚庙念过佛文,就能读写缅文。我哥哥姐姐,年幼时正逢二战,只去小学读过几个月书,就出来谋生。然而他们长大后都能流利地读写缅文,运用自如。 一般而言,中国小学生经常手备字典,翻查生字发音。而缅甸小学生则不用发音字典。(也没有发音字典) 我八岁时母亲带我到和尚庙拜请主寺长老赐教,我有幸从初级课本(丁崩机)读起,不久老和尚开始教我梵文(巴利文),字里行间字母重重叠叠,初时难读,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只是其意不易理解。我的缅甸话讲得音准流利,加上得到良师教授深文,因此缅文基础较好。 笔者小时候在和尚庙学的"巴利"文      十岁开始,大哥带我入读中文,一直到高中毕业,再也不曾重返缅校。我生活在缅甸社会基层,读小学时课余时间多,常跟随母亲去听著名和尚念经讲故事。年轻的时候也经常看缅文报刋杂志。所以缅文听讲写作能力均可以。闲暇的时候还能用缅文写文章,甚至能写缅文诗歌。 当然,要精通中文,首先要学好古文,文言文,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相较而言,缅文易学,然而,要精通缅文,同样要学好古文,梵文(巴利文)。由于几千年来佛教对缅甸的影响深遂,同时也要学好佛教文学。所以非一般人能做到。 缅文里充满了古文,例如;缅甸最大的母亲河叫伊洛瓦底属古文,发音应是埃亚瓦底,埃亚是大,瓦底是江,意为大江。多大形,多大是耳朵,形是主人,多大形其意为听众,社故是眼睛。地理教科书叫巴塔韦,巴塔韦即是土地等等。也充满了佛学,例如;涅槃即极乐世界。英国百年殖民统治缅甸,缅语中溶入许多英语,政治,经济,科学,医药方方面面均有。政党叫巴递,政策叫波拉许。医生叫杜打。 《人民文学》月刊      1949年,新中国诞生东方,人民文学得到蓬勃发展,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著名作家诗人举不胜举,郭沫若,茅盾,老舍,巴金,艾青,何其芳,杨朔,赵树理……。当时最著名的刋物是1949年10月25日创刊的《人民文学》月刊。由于独立后的宇努政府对外全方位开放,我们在首都仰光轻易地买到中国出版的各类报刊杂志,包括《人民文学》月刊,饱览了高水平的文学作品。加深认识祖国的人民文学宝贵知识。...

  • 侨友动态
    文學之緣《四》在台北市見張標材僑友(許均銓)

    2019年3月28日晚上,我在台北市沃田旅店見到新北市的張標材先生。張標才先生也是緬甸華僑,半個世紀前從仰光移居台灣。是台灣緬華人士中的活躍人物,每年在新北市中和區華新街舉辨“中和潑水節”,他是領導人之一。   與張標才僑友狂台北市沃田旅店大堂留影。2019/3/28      我贈送一批緬華筆會出版的書籍給他,他有回贈我兩本書《僑協雜誌》第173期、《雲南文獻》第46期,兩本書圖文並茂。 《僑協雜誌》第173期第70-71頁,有台大杜震華副教授的文章《談「中和潑水節」》,看了此文之後,才知道“中和潑水節”是1977年由杜震華、莊贊龍、游文煌與緬甸歸僑協會同仁合作,擴大舉辦沒水節。緬甸華僑移民到台灣後,也帶去緬甸的潑水文化,這一活動在多元文化的台灣,因為1996年的“第三屆國大代表”選舉,杜震華副教授高票當選,杜震華副教授投桃報李,建議擴潑水節大活動,並促進整個活動的籌備舉辦,緬甸華僑會記住杜震華副教授的功德。 最難得了是張標才文友幫我買到一本台灣出版的藥學書籍,是我女兒四處尋找又沒找到的工具書之一。借此再次道謝! 謝謝標才僑友當天送我一大袋台灣名果蓮霧和芭樂,水果我帶回澳門了。張標才僑友4月底會到澳門出席“澳門潑水節”活動,我倆很快會在澳門再次見面。   (完) 2019/4/3於澳門    ...

  • 侨友动态
    文學之緣《三》台灣宜蘭縣拜訪林德基僑友(許均銓)

    台灣宜蘭縣有台北後花園之稱,我從林德基文友的文章見到美麗的宜蘭平原,是他最喜歡的居住地區,我決定到宜蘭看望林德基文友。要看看文章上的宜蘭平原與真實的宜蘭平原有何差別。 2019年3月28日的宜蘭,陽光明媚,我與澳門的鍾振翔,繆澤中兩位文友從台北市乘大巴士去宜蘭縣,只是一個鐘頭的車程。這里山青水秀,巴士外是一幅幅美麗的田園風光圖,散落在碧綠的稻田中,不是簡陋的農民茅屋, 而是一棟棟漂亮的現代小洋房,宜蘭,是台北的後花園,受之無愧。 林德基文友,緬甸歸國華僑,上世紀60年代他從仰光回到台灣讀書,工作幾年後,就喜歡上宜蘭,他之後選宜蘭縣為居住地。 我與林德基文友因文學結緣,在網上聯絡多了,就有機會見面。幾年前我到台灣旅遊,他從宜蘭過來,我們在中和區的華新街見面了,當時他的腳已有一點傷痛。 我們兩個花甲老人一見如故,在華新街品賞緬甸小吃的同時,他從仰光移民到台灣,我從仰光移民到雲南大理州,之後到了澳門。我們談人生路上的甜酸苦辣,談創作。 幾年前德基僑友到澳門出席“緬華潑水節”,我們在澳門姑娘剩街侯德耕僑友的美食店又吃緬甸小食。這是第三次見面,也是文學之緣。 林德基文友著有三本著作,分別是《伊江書情》、《再見宜蘭書店》、《Min  ga  lar  bar 伊江 》。 到宜蘭縣的第一個景點是參觀 員山機堡,由宜蘭縣機堡文化體驗學校創意長楊基山先生講解,這個機堡是日殖時代遺留的建築物,當年用來停放日本飛機。現在機堡內有一架用竹子製成的假飛機,據說太平洋戰爭時,日本人為了騙美國人,做一些竹子飛機來誤導美國飛行員的的轟炸。這機堡內有當時的一些歷史資料,還有一些歷史圖片,機堡,是宜蘭縣史的一部份內容。 左起:林德基、鍾振翔、繆澤中、楊基山、許均銓在宜蘭縣員山機堡留影. 2019/3/28      第二個景點是參觀林德基私人藏書館,沒到宜蘭縣前,我對林德基藏書館略有所聞,到林宅後,我發現林德基兄的藏書之多果然名不虛傳,兩層住宅的空間給藏書佔去半壁江山,難得的是林太太,是圖書館管理員兼書僮(書僮一語是林太太自己說的),為保護書籍,林宅的兩部濕機主要是在書房抽濕。林德基兄現在見到喜歡的書,購買不減當年,藏書館的書在繼續增加,而林太太任勞任怨,繼續兼書僮的工作。林德基文友是愛書人之楷模! 在林德基私人藏書館的一部份藏書前留影  2019/3/28      第三個景點是參觀宜蘭縣史館,這是一個很值得參觀的地方,有宜蘭縣的史料,圖文並茂,還有一個很大的圖書館。我坐在圖書館內,真希望時光倒流半個世紀,我那時在中國雲南省的一個華僑農場,我很想讀書,可當時經過文化大革命的燒書之後,找一本書都難,更不要說圖書館。當時想找一本書很困難,後來有書了,我已沒多少時間讀書。眼前的環境非常舒適的宜蘭縣圖書館,也像世界各地的圖書館一樣,人氣不足啊! 左起:鍾振翔、許均銓、林德基、繆澤中在宜蘭縣圖書館留影.2019/3/28      我離開宜蘭縣回台北市,忘不了愛書之人林德基兄的藏書之多,忘不了美麗的宜蘭平原,以及點綴在碧綠田野中的一棟棟現代農民的小洋房。 宜蘭,遠離都市的塵囂,在那里暫借數日,渡假,對一個疲於奔命的現代人來說,是理想的休憩之地。 我想看看林德基文友描寫的宜蘭平原,也這一次也看到了,還見到林德基文友晨運時常到的宜蘭河,在臉書上偶見到風光旖旎的宜蘭晨曦,這一次見到如詩如畫的宜蘭田園風光。 祝福愛書之楷模林德基兄健康!快樂! (完) 2019/4/11於澳門      ...

  • 华文文苑
    文學之緣《二 》在台北見楊家華僑友(許均銓)

    在台灣生活著數萬名緬甸華僑,尤其在新北市中和區,是緬甸歸國華僑居住比較多的地區,中和區之中又數華新街最有南洋特色,有緬甸風情。 新北市永和區有一位楊家華文友,是從緬甸撣邦移民到台灣的。這幾年我主編的《緬華文學作品選》都有發表他的作品,這一次我到台北出席會議,特別帶給他多本樣書。 2019年3月26日楊家華文友到了沃田旅店,我們雖然第一次見面,並不陌生。他說為生活疲於奔命,常常抽不時間寫作。 我說:“我是過來人,深知其中之苦樂,堅持下去, 就會勝利。” 2019年3月26日在台北市沃田旅店大堂與楊家華文友 (右)留影      家華文友帶了一杯他特調的飲料:有枸杞仔、紅棗等,味道很好。還送我一盒台灣特產:太陽餅,我帶回澳門了。在此謝謝家華僑友。 這一次我除了帶書給楊家華文友外,還請他帶一批樣書送給在台灣打拼的緬華文友,他們都是從緬甸各地到台灣留學的學子,後來留在台灣生活,他們都能寫作,而且都是移民到台灣的第一代,為養家活口疲於奔命的一族,我希望他們不要放棄寫作。楊家華文友答應我會請他們投稿。 2019年3月26日在台北市沃田旅店大堂與楊家華文友 (右)留影 (完) 2019/4/11於澳門    ...

  • 华文文苑
    文學之緣《一》台灣新竹桃園見古蒙仁老師(许均铨)

    2019年3月25日,我要到台北市出席世界華文作家協會第十一屆代表大會,心情很激動。當飛機降落到台灣桃園機場,我迫不及待地出境,在第一航廈見到新加坡的寒川文友及台灣的古蒙仁(原名林日揚)老師。 說到古蒙仁老師,要從1986年初我見到中央日報《海外副刊》徵文開始,我鼓起勇氣寫文章,郵寄到台灣。我的第一篇散文《求雨》是在1986年7月在《海外副刊》上發表,當時我高興到連做夢到都在笑。 我接著投篇,在中央日報上約發表了約20篇散文作品。兩年後我收到3本書,書名是《人在天涯》、《天涯行腳》、《浮雲遊子》,收錄了我的4篇散文:《求雨》、《金榕樹》、《寨克米海心塔》、《跳火炭》。3本書分別在1987年和1988年出版,主編是古蒙仁老師。 從我發表作品開始,就有望有一天能見到主編主蒙仁老師,要向他說一聲:謝謝您。後來我在一張報紙上見過古蒙仁老師,穿著筆挺的西裝,年齡跟我差不多,是一位年青有為的主編。 出生於華僑世家的我,血液里流著飄泊的成份,為生活我多次搬遷,後來我到了澳門。 我為了養家糊口,疲於奔命地工作。可我再忙再累,堅持自己的愛好 ── 寫作。 在新環境,我又有一個發表作品的副刊,就是澳門日報。後來十數年,我在澳門交了數百文友,投稿的副刊,文學刊物也多了很多。我陸續出版了4本小說集,也參加編著了3本文學作品集,主編了8本文學作品集,參加編輯工作的文學作品集還有好幾本。 因寫作,我多次出席世界性的文學研討會,每到一處都詢問文友們:認識台灣的古蒙仁先生嗎? 台灣有一位蔣教授和一位翟博士說:知道古蒙仁先生,說他是名人,沒聯絡。 2018年新加坡寒川文友到金門開會之後,告訴我一個好消息,在會議期間見到古蒙仁老師。從發表第一文章,我就希望見到古蒙仁先生,終於有希望了,這是文學之緣。 33年後,我在台灣桃園機場第一航廈見到古蒙仁老師,我們擁抱了。我對他說:謝謝您! 這一句話在我心中有33年了。古蒙仁老師只大我一歲,在我文學創作的路上,他最先幫我發表了一批散文,在我心中,他在一個無人可以取代的最高位置上。 這一次見面時,他送我一本剛出版的書《浯島春秋》,古蒙仁先生出版的著作有幾十本。我計劃今年出版一本散文集,我請他幫我寫一篇序,他答應了。 左起:許均銓、古蒙仁、寒川在桃園機場第一航廈反影2019/3/25      我希望見到古蒙仁,33年後我們見面了。文友之間,有一種很深文學之緣,只要有文緣,遲早會見面。 (完) 2019/4/11於澳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