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签 "张新民"

  • 诗词歌赋
    怀念第二故乡(张新民)

    我站在高楼的阳台上,望着蓝天白云的西南方向,越过云贵高原和缅北掸邦,我的思绪回到第二故乡。 我望见缅甸的母亲河伊洛瓦底江,从北到南奔驰流淌,流经密支那八莫曼德勒和蒲甘,涛涛江水直到南边的仰光。野性的海鸥在江面上翱翔,山岗上的大金塔闪着金光。全国佛塔林立,代表佛教的辉煌。 缅甸曾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富饶的田野散发出稻香。田园处处闻到榴莲芒果香,各地美景呈现迷人的霞光。地下更蕴藏着丰富旳宝蔵,翡翠红蓝宝石享誉四方。 每年泼水节勃道花飘香,全国男女老少戏水如狂。舞蹈优美,歌声悠扬,欢乐的景致让我坠入梦乡。 可叹生几何时,曾被邻国羡慕的富国之邦,如今落后到令人悲伤。怪在军人和各民地武装,独立后几十年战乱兵荒。:造成发展停滞,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百姓饱受灾难,富饶之国失去昔日的光芒。 我很怀念我的第二故乡,尤其是青山绿水的宝石之乡,是我经常梦回的地方。我爱佛国的民间艺术丶歌舞华章,放声高歌中缅友谊万年长。 但如今我很迷茫和徬徨,不知佛教之国的出路在何方,不知何日能重现昔日的辉煌,不知人民何日能真正幸福安康。阿弥陀佛,不知虔诚的佛教信徒,能否得到佛祖的保障。  (作于2023年7月17日)...

  • 诗词歌赋
    沁园春·葵乡火种(晨阳/厦门)

    欣悉缅华革命前辈张培道回忆录《葵乡火种》两卷即将付梓,应张新民兄之邀,特赋词一阙庆贺。 巍巍中华,葵乡火种,点燃缅邦。 忆青年培道,忠诚赤胆,孺牛执教,抹谷奔忙。 壮志雄心,清风两袖,铁骨铮铮本色扬。 阅书毕,感悟人生路,传接留芳。 新时代享阳光。国强盛、人民康泰昌。 革命先辈史,子孙轸念,初心不改,谱写新章。 抗战精神,丹青永驻,使命担当圆梦强。 身心健,愿悠悠岁月,永放光芒。 2023.07.03写于厦门鸿山新村书苑...

  • 侨友动态
    张新民接受《侨星》采访图片分享

    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会刊《侨星》的执行总编今年3月采访了我,把我当作封面人物在第二期介绍了我和我父辈的革命家史。现转发分享。...

  • 小说翻译
    降龙之王(张新民 译)

    附记: 抹谷民间故事“降龙王子”有不同版本。有一首缅甸歌曲“降龙之王”,上世纪50年代在缅甸很流行。缅甸著名歌星吞映德拉蒲的舅父1954年从抹谷来到广州,把这首歌词抄写给我,教我唱会。现将此歌词翻译如下。     缅甸歌曲         降 龙 之 王 远古时代释迦王朝的甘蒲薩大公历史上,德铎王的女儿继承王位统治国家。 那位芭达努瓦底公主,跟不同种族的水龙神情深相爱。那个时期有很多王子遭遇不幸。 龙王的祸害无法清除。     宫廷的大臣到处寻求勇士,法师准确预言,英俊的真命天子会降临。 佛祖和母后一起指引的阿阇梨师傅教导的话语牢记在心:勤问得音信,勤走达目的, 不贪睡会长寿,貌宝斋是降龙之王。     得到忉利天际的忉利天王的扶助,龙神跟芭达努瓦底成了婚。由于此原因,几朝帝王相继遇难。王后不小心,被问多后漏了嘴。听到此话后,貌宝斋破除了龙的祸害,得以继承王位。     由于深爱杜纳勃兰达龙王,芭达努瓦底痛恨貌宝斋。三个问题必须能回答,貌宝斋才能真正当国王:付一千剥下,付一百缝上,恋人的骨头做髪针。这些问题,貌宝斋终于能回答。...

  • 小说翻译
    降龙王子(张新民译)《缅甸宝石胜地抹谷的民间故事》

    缅甸历史上的大公朝代,有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这座宫殿跟宝石胜地抹谷有关。      统治大公都城的国王决定要建一座宫殿,就派他的大臣到各地去寻找最好的木材做宫殿的大柱。大臣们到全国的森林大山去寻找好木材,一群人来到一处深山老林,就在当今抹谷西部的贾边附近。那里有一株高大挺拔的玉兰树。大臣们终于找到用来建宫殿大柱的最好木料,就把这大树砍到。此地被记载为出宫殿大柱的地方,所以直到现在,这里叫大公宫柱区。  这株大树不是一般的树,里面隐藏着一条巨龙。大树被砍倒做成木柱,巨龙也一起被运走。大木头拖运到一个地方,巨龙在木头里面翻滚,木头向上立起来。大臣记下木头异常滚动而立的地方,如今此地就叫鲁榻(缅文意为“滚起”)。在继续把木头往前拖运的一路上,由于木头里的巨龙的捣乱,人们遇到很大的困难。因此,为了排除阻扰,就在路途一处设立神坛,拜祭各路树神山神。把众神灵请来拜祭的地方,就确定为请神之地。好多年之后,这里就变成纳培村(缅文意为请神村)。为寻找鲜花来拜祭神坛,发现了一座长满五颜六色鲜花的大花山。此地就叫花山区,至今抹谷市区里还有这个村名。  就这样,拜祭了各路神仙之后,大木头就平平静静不再出麻烦而顺利运走。大木运到了大公都城,做成大公宫殿的大柱。宫殿建成之后,那巨龙也一直隐藏在木头里。巨龙在宫殿里看到如花似玉的美丽公主,就迷恋上她了。但是,因为种族不同,巨龙不能显身,也不能开口讲话,只能出神地望着眼皮底下的公主而心旷神怡。巨龙只能住在木柱里,公主也不知道巨龙思恋着她,谁都不知道巨龙的存在。  到了适合婚嫁的时候,国王让小女儿跟友邦王子结了婚。到了晚上,王子和公主上床就寝时,巨龙用神威施放安眠药后,用尖牙把王子杀死。天亮时公主醒来,见到身边已死去的王子就惊叫起来。听到公主的叫喊声,哨兵和卫士们立即来寻找杀人凶手。巨龙躲回到木柱里,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了。讯问轮值的卫兵,都答复说没有任何人进出过。因为公主住的地方布置了重重卫士,谁也不知道也没见到发生这样的的事。王子的死,就成了谁都得不到答案的一个迷。  这样过了很久,还找不出杀死王子的罪犯,国王就安排另一王子跟公主结婚。那新婚的王子也像第一位王子那样,在新婚的头一晚上被巨龙杀害而身亡。之后,公主又结婚,晚上巨龙又出来杀人。结缘者都身亡,就没有人敢娶公主。因此,国王就发布公告宣布,不论谁,只要跟公主结婚后没有身亡而生存下来,并能找出杀死王子的罪犯,就封他为王储。  这时,有一个叫貌宝斋的年轻人来到大公都城,说要娶公主,于是就跟公主成了婚。到了晚上,他不像已死去的王子那样立即上床睡觉,而是在他要睡觉的位置放上一块大木头,上面盖上一张大毯,然后在房间外面的一个角落里躲起来,不睡觉而等候着。到了晚上,像往常一样,巨龙从木柱里面出来,要刺死公主身边的人。但是这一次他刺中的不是人,而是一块大木头。他的牙插入木头里,不能马上把头抬起来。此时此刻,貌宝斋飞速跑进来,用锋利的随身刀朝巨龙砍下去,巨龙头身分离而死亡。     就此,国王女儿不再像以前那样跟夫君生死分离,而是跟貌宝斋生活了一辈子。人们就把貌宝斋称之为降龙王子。从那时起,就有了“不贪睡,会长寿”这句成语。  (译自抹谷出生的作家貌吞巫著《宝石矿区的民间故事》) 译者简介:    张新民,笔名丹青,现任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理事。1937年出生于缅甸宝石城抹谷。1952年回国,196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外语系后留校研究缅甸历史。1965年被征调参加解放军,从事国防教育33年,培养英语情报人员,为援越抗美和自卫反击战作贡献。后调入第一军医大学开创研究生英语教学工作,是正师级教授。任广东省大学英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大学英语教学》主编。1998年退休后专注缅华联谊和缅华文学写作,历任广东省缅甸归侨联谊会副会长、《南粤胞波》主编、缅华笔友创会副会长、缅华作家协会顾问。主编《缅华诗韵》、《缅华人物志》第二集,翻译出版《缅甸歌曲精选》两集,编审《缅华散文集》,审定洁敬著的《乱世青年的南行漫记》,任《缅华社会研究》第三辑和《缅华文学作品选》第二期副主编。代表缅甸出席第13、14、16届亚细安华文文艺营,荣获2018亚细安华文文学奖。常在国内归侨刊物和缅甸、新加坡、印尼的华文报刊和网站发表文学作品。 ————————————————————   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原名广东省归国华侨作家联谊会)于1983年10月20日成立,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侨界作家群众团体。我省著名老作家陈残云、秦牧、杜埃、郑达、于逢等等是该会早期的中堅力量。先后与泰囯、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及香港(地区)华文作家(学者)进行过互访或文学交流。不定期开展华侨题材电影、电视剧本和华侨题材短篇小说征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30多年来,作联会员共出版著作1000多部(种)。国内外发行的《侨星》杂志出版了120多期。目前作联共有会员三百余人。成立了小說、诗詞、散文、報告文學、儿童文学、文学評論等专业委員會;并成立了书画院和艺朮团。...

  • 侨友动态
    乘着歌声的翅膀–游览缅甸的风光美景(张新民)

    缅甸人民爱好歌舞,缅甸音乐丰富多彩,优美动听。早在中国唐朝,骠国就派遣乐队到长安献歌献乐器,诗人白居易写下了赞誉的诗句,已流传为印证中缅友谊的佳话。 缅甸的音乐艺术家,热爱自己的国土,热爱缅甸美丽的自然风光,谱写了许许多多歌曲,讴歌充满魅力的缅甸各地的风光美景。    缅甸的音响工作者,在制作歌曲光碟时,根据歌词的内容,拍摄出优美的画面,把缅甸各地的风光美景展现出来。从这些歌碟,不仅能听到缅甸歌唱家优美动听的歌声,还可从丰富多彩的画面,欣赏到迷人的风光美景,给听众带来美好的享受。 茵莱湖是缅甸掸邦高原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听!《茵莱湖》一曲,著名女歌唱家苏珊达吞的歌声婉转圆润,充满深情。看!浩瀚的茵莱湖水碧波荡漾,海鸥追逐着快速飞梭的机动游艇,艇上的外国游客,脸上流露出惊叹的笑容。英俊的掸族青年敲着象脚鼓,美丽的掸族姑娘翩翩起舞,土著居民在湖中用独脚划船捕鱼。村落水道两旁的一座座高脚楼,别具一格。庞多乌佛塔金光闪闪,虔诚的游人来参拜,络绎不绝。茵莱湖四面环山,山清水秀,好一派高原湖泊的美丽风光,让人流连忘返,赞美不绝。 听!歌唱家凯薩演唱的缅甸经典民歌《野性的海鸥》,优美的旋律,悠扬动听,百听不厌,家喻户晓。看!晚霞映在伊洛瓦底江,在浪花雪白的江面上,海鸥自由自在地展翅飞翔,姿态优美,可亲可爱。视屏展示出伊江的风情美景,诗人尽情抒怀对野性的海鸥追求自由生活的赞美。 《花都远眺》一曲,纵情赞美缅北风景优美的避暑胜地彬乌伦。看!雾气缭绕的美丽山城,蜿蜒曲折的幽静小路,远处朦胧望见的曼德勒,百花盛开的植物园。热情奔放的歌声配着美轮美奂的风景,美不胜收。花都名不虚传,让人流连忘返,难分难舍。    凯薩演唱的《天梯之都》,是另一首歌唱彬乌伦美景的歌曲。彬乌伦又叫眉苗,位于曼德勒东面的高山上,蜿蜒曲折的公路在山间盘旋而上,固有天梯都市之称。歌碟画面从另一角度展示花都之美:松树和樱花树漫山遍野,百花争艳,水果丰盛,独特的马车游览市区,别具一格。密林下的瀑布倾流而下 潺潺流水哗哗响,溅出雪白的水花。植物园内花团锦簇,彩色缤纷,松树参天,风景秀丽,好一副迷人风景画。天梯之都,夏天气候凉爽,是名副其实的避暑胜地,国内外游人不绝。 听!苏珊达吞纵情演唱的《游曼城》一曲,歌声清脆悠扬,讴歌了缅甸古都曼德勒地区的美景。从曼德勒山上远眺,可望见山下皇宫护城河。广阔的曼德勒平原,既有绿树成荫,也有一片稻田金黄。山下佛塔寺庙星罗棋布,禅味甚浓,佛教建筑,富有特色。默哈穆尼佛塔,是虔诚的佛教信徒必来朝拜的胜地。 苏珊达吞引歌高哼的《玉兰花地》,把我们带到著名的佛教圣山勃巴山。它位于骠国古都万塔之城蒲甘东面不远地方,是一座火山成岩的独立山峰。随着女歌唱家热情奔放的歌声,透过椰子树和棕榈树,可看到这座几乎垂直的独峰远景,四周山峦环抱,登山的阶梯,犹如天梯,直上山顶,又像一条长龙,斜卧在山崖 峭壁上。面积狭小的山顶平台,建了四座金顶佛塔,塔尖直指云霄,一片蓝天白云。山顶平台四周是浅绿色的外墙围栏,从远处望去,显得十分和谐醒目。登高俯瞰,四周群山的绿树山林,湖光山色,一览无余。 勃巴山虽然远离仰光和曼德勒,但作为一座佛教圣山,游人络绎不绝。有些年轻的伴侣们,不畏山陡,还在阶梯长廊跑步登山,显示出青春的活力和欢快的神情。天梯旁的猴群,会跟游客亲近,甚至抢吃游客手中的食物。在山顶洁净的平台,虔诚的佛教信徒,面对佛塔和佛像,合十跪拜祈祷。影视镜头反复远眺神奇的勃巴山,纵情赞美它的歌声在耳边回响,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歌曲《掸邦来客》,唱出了让人流连忘返、难分难舍的掸邦美丽风光。从平原地区来的缅族阿哥,驾驶吉普车沿着崎岖曲折的山路,来到掸邦高原。好一派优美的田园风光:从观景台瞭望,绿油油的茶园连片,花圃内花团锦簇,繁花绽放;瀑布流水,山泉清澈。掸族姑娘陪着缅族阿哥欣赏美景,情意绵绵,难分难舍。 情歌《蜜月》,描述一对新婚情侣外出度蜜月,欢欢喜喜游遍缅甸村村镇镇,欣赏各地的风景名胜。在歌碟的画面中,一边听着轻快的乐曲,一边看到情侣两人或驾驶吉普车,或乘坐牛车,游览参拜神通广大的佛塔,游到实皆波温山,爬上曼德勒山,看到两条(雕塑)大蛇。游览大皇宫,参观大商场,购买送亲友的礼物。新婚情侣在摩哈牟尼佛像前跪拜祈祷,对天盟誓,充满新婚度蜜月出游的欢乐。 歌曲《宝石胜地欢迎您》,用详尽的画面,全面展现宝石胜地抹谷湖光山色的优美风光。抹谷位于曼德勒省最东北面、紧靠掸邦高原的群山中。我出生在抹谷,在这里生活了15年,从歌曲视频看到抹谷的山山水水,感到很熟悉、很亲切。看!穿过写着“宝石胜地欢迎您”的彩色牌坊,只见抹谷四面高山环抱,山峦起伏,山高林密,树林翠绿。在狭长的盆地上因开挖宝石而形成的抹谷湖,湖水湛蓝。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佛塔,红顶白墙的房屋,从东面山顶拍摄的抹谷全景,构成一幅非常秀丽的山水风景画。盛产红蓝宝石的抹谷,更是佛塔林立,不论近处还是远处,也不论湖边还是高山上,都可见到或大或小的佛塔。瞧!参达基佛塔、庞多乌佛寺、瑞固基佛塔、五佛塔、皎别达佛塔,等等。最著名的参达基佛塔是抹谷的标志性建筑,金色的塔身,洁白而宽阔的底座,十分醒目,金塔右边的庙宇装饰富丽堂皇,金碧辉煌,佛像金光闪闪。夜幕降临,整座佛塔,灯光明亮,一片金黄,从远处望去,显得十分精彩迷人。 乘着歌声的翅膀,跟着视频画面,还可欣赏实皆山、吉铁窑(塞梯优)、万塔之城蒲甘、古都因瓦、西部海滩、母亲河伊洛瓦底江等地的自然美景。没到过的人,可跟着歌碟游览;已到过的,更是回味无穷,其乐融融。...

  • 华文文苑
    《小小品》报菜名(原创 张新民)

    著名小品演员蔡明和范长江到城里一间高级西餐厅吃晚饭。他们走进一间舒适明亮的包间,年轻英俊的服务员,一眼就认出是他的偶像、著名演员蔡明,感到很意外,也很高兴,马上热情招待。请她们就座后,立即泡了一壶高级尤井茶,然后拿來菜谱,准备请她们点菜。此时此刻,他脑子里就只有蔡明这名字。     范长江说,"我不看菜谱,你先报一报菜名,然后我才点菜。"     抱一抱蔡明?服务员大吃一惊。蔡明是著名演员,是美女,他当然想抱一抱,但他怎么敢呢。他惊魂未定,久久说不出话来。     范长江感到不耐烦了,说,"怎么啦!我叫你报一报菜名,你怎么不报?"     "我,我,我,…,不能抱啊。"     "你是服务员,怎么不能报。这是什么服务态度?把你们的大堂经理叫来。"     大堂经理来了,马上问,"怎么回事?"     "我叫他报一报菜名,他就是不肯报,服务态度那么差。"     经理就问服务员,"你怎么不报呢?"     "不能抱啊,经理,我也不敢抱啊。"     "报菜名有什么不敢的。"     范长江插嘴说,"他不报菜名,你就炒他鱿鱼。"     经理就命令服务员,"马上报,不然,我就开除你,明天你就不用来上班了。"     服务员只好放下菜谱,鼓起勇气走到蔡明前面,用双手紧紧把她抱了起来。   蔡明给吓住了,范长江也惊呆了,两人异口同声的叫起来,"你好大胆,竟敢把蔡明抱起来,简直是流氓。"     "不是,不是,是你们叫我抱一抱的,还威胁说不抱就开除我。"     "我是叫你报一报菜单上的菜名,不是叫你抱蔡明。"     服务员只好说,"谁叫她是蔡明呢。菜名,蔡明,报菜名,抱蔡明,把我弄糊涂了。"     蔡明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哈哈笑了起来。她覚得这服务员小伙子诚实丶憨厚丶可爱,就冷不防在他脸上亲了一下。服务员也感到意外,脸也红起来。     这时范长江也哈哈大笑起来,"哎呀呀,你这小子真有福气。我跟蔡明合作了那么多年,还没有机会让她亲过呢。"     一场语言上的误会,就在欢笑中结朿了。...

  • 侨友动态
    极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张新民)

    她一生很平凡,婢女出身很贫苦,沒上过学是文盲,家庭妇女沒收入,但一辈子相夫教子,支持丈夫从国內到国外从事进步活动,扶养教育子女成为教授、校长和高级工程师。她就是我的母亲、103岁高寿的缅甸归国华侨郑秀兰。     2010年2月4日,我正在仰光探亲访友,突然接到广州的长途电话,告知我母亲突然去世。我怀着悲痛,立即乘南航班机於6日飞回广州,7日在广州殡仪馆办完母亲的丧事。我因未能最后見到母亲一面,感到十分悲痛和遗憾。脑子里不时回忆起母亲平凡而偉大的一生。     母亲1908年出生於广东新会县的双水。她自幼失去双亲,三次卖身做婢女,沒上过一天学。1926年与当时在江门、新会从事革命活动的张培道结婚后,就一辈子跟隨丈夫,在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都全力支持他的工作。广州起义失败后,随夫从江门逃到香港,又从香港转到缅甸摩谷。   1942年,父亲在曼德勒參加抗日救亡活动,是缅华战工队的创建人之一。由于日军侵佔缅甸,中国远征军败退,他跟隨侨党组织步行撤退回云南,不得不把一家大小遗留在摩谷。在经受战火的异常艰难的年代,母亲以她的聰明才智,靠养鸡卖蛋、缝衣养活一家,克服重重困难,使四个子女免于挨饥受冻。当中国远征军从曼德勒经摩谷败退回国时,是母亲作出明智決断,拒绝跟隨远征军步行回云南,否则我们一家人难免会死在路途上,或死在野人山。   祖国解放后,我们一家人分批回国,母亲带着三个女儿於1953年回到广州。为了一心照顾家庭的生活,她沒參加工作。她虽然只是個家庭妇女,而且又不识一字,但很明理。她能勤俭持家,相夫教子,教育和帮助子女求学上进,有三个子女读上大学。她的五个子女长大后都成了国家干部,参加了共产党,其中有解放军大学教授、中学校长、高级工程师、医院领导和党支部书记。她和父亲一起,教育子女从小到大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她的四个儿媳、女婿,以及众多孙辈都是共产党员。   母亲善良寬容,和睦待人,与人为善,乐于助人,与街坊邻里关系良好。她沒有正式工作,沒有工资收入,但积极參加街道的社会工作,任居委會治保委员、烈军属大組長,工作积极努力,常受到好評和奖励。     她对子女充滿母爱和关怀,不论大小,一視同仁,一家人从不闹矛盾,几十年和睦相处。她细心帮助照顾孙子孙女。母亲爱子女,子女孝敬母亲,她晚年轮流到各子女家居住,享受天倫之乐。她心宽和善,得以长寿,活到103岁。     就我自己來讲,从小到大,我无不感受到母亲的关爱。我不会忘記,在缅甸摩谷,因日军入侵,侨校停办,侨童失学,是母亲有远見,让我去缅甸学校读缅文和英文,为我后來能精通英缅语打下初步基础。她在家晒盐水山楂,让我带到学校,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卖给缅甸同学,以挣回几元缅币的学费。    我不会忘记,在日军统治的年代,父亲离开我们四年毫无音信,家庭生活非常困苦,是母亲经常带着我,爬山涉水,到缅甸村庄買米糠,上山砍柴挑回家,培养了我勤劳不怕艰苦、勇敢不怕惊险的性格,在对我以后在解放军的锻炼成長很有帮助。   我不会忘記,1951年我离开摩谷经仰光回祖国读书時,母亲亲自給我缝了一套合身的西裝。我穿着這西裝在仰光照像馆照了一張相片,那是我少年在缅甸唯一的最帥的相片。母亲支持我回到社会主义的祖国,嘱咐我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     我不会忘記,1953年母亲带三個妹妹从缅甸回到广州时,在经济不寬裕的情況下,她尽可能滿足我的要求,从归侨物资收购处给我買了一輛英国产自行车,让我從中学到大学,从地方到部队,可骑自行车出行,既方便又省了很多时间和交通费。    我參加解放军初期,不能常回家探望父母,母亲毫无怨言,反而帮我照顾女儿。七十多岁了,还不辞劳苦,每星期都坐公交车从珠海区前进路到广州军区司令部幼儿园去接送孙女。她勤俭持家,用很低的家庭收入,做可口的饭菜给一家人吃。母亲的支持和帮助,让我能安心在部队服役,为国防建设作出贡献。   我大哥解放后在云南边境从事对缅贸易,“文革”期间受到冲击,无法照顾患严重心脏病的大嫂和一个养女,我母亲立刻同意把她们接来广州,一起挤住在只有15平方米的小房间里,细心照顾,毫无怨言。大嫂不幸病逝后,留下年幼的养女没人照顾,大哥一筹莫展,我母亲又把没血缘关系的孙女接到广州来抚养,让她入户广州,上学读书,长大成人。   我一个妹妹在广州当中学校长,工作甚忙,妹夫因病离世,她一人带着两个幼小的儿子,十分艰难,我母亲就搬到她家住,帮助照顾两个外孙,天天买菜做饭,忙个不停……。     母亲关怀、照顾、教育子女和孙辈的事例还有很多,一时难说尽。总之,母亲的无私关爱,我永远记在心。母亲平凡而偉大,子孙们会永远怀念她。                       ...

  • 侨友动态
    千里追寻异国童年挚友(张新民)

    【前言】 《可可托海的牧羊人》这首歌,以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旋律,传遍全国,成为最受欢迎的热门歌曲,出现了演唱的各种视频版本。 听了这首歌,我也非常感动,因为我自己也有相似的丶而且更动人的真实故事:1952我15岁时从缅甸回国,跟宝石城抹谷的幼年挚友缅甸姑娘缤姬不辞而别,50年后的2002年我第一次重回缅甸,在抹谷却见不到缤姬。经过千多公里追寻,才在异地跟她久别重逢。随后我写下《千里追寻异国童年挚友》一文,记述我跟这位缅甸姑娘从小亲密相处,到分别50年的才重逢的喜悦心情。我要回国而再次分别时,她送我一首缅甸歌曲《童年挚友》,歌词的内容跟我俩的实情非常吻合,好像是为我俩的交情而创作的,它成为我最喜欢演唱的一首歌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唱出牧羊人的深情,《童年挚友》也唱出我俩的深情。 现将《千里追寻异国童年挚友》一文和我演唱《童年挚友》的视频转发分享丶比较一下。我想说明的是,”千里追寻”一文所写的,句句是真实的,是真情的流露,没有虚假或夸张的成分。牧羊人没有心上人的照片留下,缤姬却送了许多照片给我留念,其中有她是当选为抹谷宝石小姐的美照。        我15岁离开第二故乡缅甸回国求学,直到在国内大学当英语教授退休后,相隔50多年,才第一次重返缅甸,见到了亲戚、同学和朋友,游历了缅甸主要城市和佛塔名胜,其乐融融,感触甚多。而我感触最深的是在缅甸千里追寻,终于见到了经常思念的缅族童年挚友,快乐的心情,真是难用语言形容。有一首缅甸歌曲“童年挚友”,开头是这样唱的:  幼年的朋友,现在成了童稚交, 如今能久别重逢,无比乐陶陶。 小小灯笼真美丽,五光十色照小岛, 就像我们的生活,充满幸福和美好。 这首歌,就像写我的亲身经历一样,非常恰如其分地道出了我当时与童年挚友久别重逢的情景和喜悦的心情。我每次唱起这首我最喜爱的缅甸歌曲,就回忆起童年的经历和50年后重逢的情景。 我的童年在缅甸摩谷度过,挚友是一对缅甸姑娘,姐姐叫翁姬,比我大一岁,妹妹叫缤姬,比我小两岁。1942年日军侵占缅甸,我父亲因为要跟随侨党组织和战工队步行撤退回云南,把我们一家留在摩谷。翁姬和缤姬的父亲心地善良,见我们一家因战乱没地方住,就让我们在他家的高脚楼下用竹篾和白铁皮间隔成房间来住,不收一分钱。房子在山青水秀的湖边,我和她们姐妹俩同住一屋,同读一间缅甸学校,一起在她们家楼上楼下和湖边玩耍,我们还一起玩过模仿大人结婚的游戏。我们从小就像兄妹一样亲密无间,即使我家后来搬到别处,两家相距也不到一公里,所以我们还经常来往。 1951年11月,我离开摩谷到仰光南洋中学读书,半年后乘船回国,从此离别了翁姬和缤姬,并断了音信。在国内,我会经常怀念第二故乡缅甸,怀念那里的亲戚、同学和朋友。他(她)们当中,只有翁姬和缤姬是缅甸姑娘,而且是我思念最多的人。在广州读高中时,我写过两篇小小说体裁的作文《女游击队员》和《过缅人村》,曾使语文老师深受感动而大受赞扬,说我有写作能力,前途不可限量。这两篇作文中虚构的女主人公丹丹敏,就是以缤姬为原型的。  2002年12月,时隔半个世纪后,我第一次回到了摩谷。我是晚上八点多到达的。第二天一早,我就迫不及待地去找翁姬和缤姬。离开五十多年后,我还认得摩谷的每一条路,我一点不费力,一步没走错,很快就找到她俩原来居住的院子,一问就找到了翁姬。别后五十多年,她已成了老太婆,我几乎认不出来了,她一时也想不起我是谁。但一见到她额头上两眉间的伤疤,我立刻就认出她就是翁姬。我说:“你不认得我了吗?你这里的伤疤就是因为小时跟我玩耍才得的。”我这么一说,她马上就明白我是谁了,激动得流出了眼泪。原来,小时候我在楼下推妹妹荡秋千,翁姬扒在二楼扶栏上俯首往下看,不小心从楼上摔下来,额头插到楼下的锄头尖上,留下了终生抹不掉的伤疤,这怎能忘记呢?女儿受了伤,她父母对我没有一点指责,可见他们心地多善良,也可见我们两家交情之深。   在翁姬家没见到缤姬,只见到她的女儿。原来她已搬到仰光居住。翁姬则至今未婚(不知是什么原因,我也不好问她,也许…)。她父母已去世,现孤身一人,只好由缤姬的女儿陪伴度晚年。除了她父母的照片外,翁姬还把她姐妹俩从童年到成年的照片全拿给我看,并让我挑选留念,使我感触万分。     ...

  • 华文文苑
    父亲留给我的遗产 (张新民)

         遗产,就是父母去世后留下给子女的财物,或者是房产,或者是金钱,或者是其他诸如书画、古董之类值钱的财物。    我父亲1978年在广州病逝,他去世后给我留下什么遗产呢?      有朋友曾问我,“你父亲是归国华侨,在缅甸是侨领之一,回国工作后是广东省侨联常委,他会给你留下不少遗产吧?”我回答说沒什么遗产,既沒有房子,也沒有存款。他觉得难以相信。      的確,当年省侨联的领导和常委,有不少在华侨新村等地购有房子,是比较有钱的,甚至有一些普通归侨,也买了侨房居住。人们总以为,归侨是比较富有的,       我父亲怎么会沒遗产呢?    事实就是事实。我父亲张培道,上世紀二十年代就在家乡广东新会、江门參加革命活动,广州起义失敗后,被迫逃到香港,再转到缅甸,从事缅华爱国民主進进步事业及抗日救亡活动。當時他很贫穷,生活很艰苦,在缅甸上无片瓦,下无寸土。1952年带我从缅甸回国时,父子倆所带的缅币,換成人民币只有13万元(旧币,等于新币13元)。沒有手表、派克笔,更沒有自行车、照相机。      他在广州參加工作后,靠每月几十元的工资收入,維持一家五口的生活。他一生廉洁奉公,艰苦朴素,生前只租住15平方的公房,真可谓“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更沒有照相机、电视机等电器,沒有一分银行存款。他沒有一分侨汇收入,在经济困难时期,就連华侨大厦为侨联委员特供的方面包,也常常买不起。1978年是‘文革’动乱结束不久,全国还沒开始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低,在這样的境況下,父亲沒什么遗产留下,就不足为奇。      诚然,不是一点遗产都沒有。我就保存着父亲留给我的兩件‘宝贝’遗产。第一件是父亲1952年从缅甸回国时在仰光买的英国产吉列牌剃須刀,他生前一直使用,是父亲留下給我的唯一用品,质量很好,我也一直使用到今。见物如见人,每当我用它剃鬍子,就会想起父亲。我把它当作‘宝贝’,至今捨不得丟掉。它让我记住什么叫艰苦朴素,让我不要忘记父辈过去的艰苦。金钱哪怕再多也会用掉,唯有這須刨可永远保存。      父亲的第二件遗产是他退休后花几年心血写下的约20万字的兩卷回忆录原稿。第一卷详细记叙他在国內从事革命活动的经历,第二卷详细记叙他在缅甸从事缅华爱国民主进步事业的经历,是不可多得的第一手史料。近年来我整理、打印父亲的回忆录,使我更深刻了解父亲一辈子为国为侨的奋斗精神,了解父亲的为人和品质,值得我敬佩、学习和继承;通过回忆录,使我更多地了解缅华社会在抗日烽火中的历史。不少缅华老前輩,催促我尽快出版這回忆录。所以,回忆录是父亲留给我的珍贵遗产。我大哥曾风趣地对我说,“你就幸运了,有父亲留下的兩分遗产,我卻什么都沒得到。”      是啊,這兩分遗产,在別人看來是不值多少钱,我卻视为无价之宝,永远珍藏。 (作者是广东省缅甸归侨联谊会副会长、原第一军医大学英语教授)...

  • 侨友动态
    爱国敬业  不忘初心《为纪念建国70周年而作》(广东省缅甸归侨联谊会副会长 张新民)

    1952年,我怀着一片爱党爱国之心,从缅甸回到祖国,从中学到大学,受到党和祖国的教育和培养,让我茁壮成长。1965年,我被征调参加解放军,从此在军队从事国防教育33年。我不忘党和祖国的恩情,一辈子热爱祖国,一辈子热爱共产党,在事业上敬业爱岗,奋斗不息。   海外赤子之心,幼年向往新中国 1937年9月,我出生在缅甸北部山区抹谷的一个华侨革命家庭。上世纪20年代,父亲张培道和叔父在家乡江门新会一带从事革命活动,他们都是共产党员。1927年江会地区党组织响应广州起义失败后,叔父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后在广州红花岗(在今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内)壮烈牺牲,父亲被迫经香港逃亡到缅甸抹谷。在那里,他不忘共产党员的使命,继续搞革命活动,从事缅甸华侨爱国民主进步教育,40年代积极参与组织爱国华侨的抗日团体和出版进步爱国报纸。 我哥哥在解放战争期间从缅甸抹谷回昆明读书后参加革命运动,参加共产党,参加解放军,为解放云南而战斗。母亲虽然是婢女出身,丁字不识,只是一个家庭妇女,但一辈子跟随和支持父亲从事正义的革命事业。 我出生在这样一个革命家庭,从小受到父母的教育,要我继承叔父的革命遗志,教我唱《义勇军进行曲》:“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我小小的心灵里热爱共产党,憎恨国民党反动派,向往新中国。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节节胜利的消息传到缅甸时,和广大爱国侨胞一样,我也感到兴奋。在父亲创办的抹谷复兴学校,我以“百万雄师下江南”为题参加演讲比赛,获得第一名。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复兴学校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我也跟广大华侨和缅甸友人一样,感到十分高兴。第二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年仅13岁的我,就出力帮忙,骑着自行车到抹谷各处的华侨家庭售卖由长辈们制作的五星红旗。10月1日那天,宝石山城抹谷到处五星红旗飘扬。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海外华侨从此可以扬眉吐气了。 抹谷虽然是世界闻名的宝石城,我家在那里却十分贫困,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没有社会地位,受人歧视,受人欺负。我热爱共产党,心向解放了的社会主义的祖国。我在仰光进步华侨学府缅甸南洋中学只读了半年,就于1952年5月乘船离开仰光,在大洋中航行13个昼夜,经香港回到可爱的祖国。在深圳罗湖桥头,当我第一次见到持枪站岗的解放军、见到五星红旗在海关高高飘扬、听到大喇叭播放着“歌唱祖国”的嘹亮歌声时,我激动得热泪盈眶。   牢记初心,为建设祖国而勤奋学习 我回祖国升学,目的是明确的,就是为建设祖国而学习。我在仰光的同学送我照片留念,都会在照片背面写上“为祖国而学习”、“为建设祖国而学习吧”的题词来激励我。为建设祖国而学习,是我的初心,从中学到大学,一点不动摇,不为名,不为利,没有私心。1952年9月,我考入广东华侨中学,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经常教育学生,要为建设祖国而学习,使我学习目的跟明确,思想更坚定。 为了将来能更好为祖国服务,我一直勤奋学习,尊敬老师,遵守校规,做到各学科平均发展,成绩优秀,品学兼优。我思想积极向上,参加了共青团,乐于参加许多社会工作。关心国内外大事,积极读报,当学校报刊发行站站長,当学生会宣传部副部长,出版墙报。 我的表现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重视和培养。1957年毛主席发表解放台湾宣言,广东省侨联举行座谈会,学校派我代表归侨学生出席,我发言表示坚决拥护毛主席的号召,一定要解放台湾。印度尼西亚青年代表团路经广州去莫斯科参加世界青年联欢会,学校老师让我一人带领我校学生去广九火车站迎接印尼青年代表团。老师那样信任我,锻炼了我独立工作的能力,使我很感激。 我最初的志向是将来当桥梁工程师,为祖国建设桥梁。后来受到父亲的一位老战友的启发,说中缅友好关系日益发展,国家一定需要缅语翻译人才,说我应该利用懂缅语的长处,从事缅语翻译工作。于是,我把志向转到外语方面来。我认识到,为了将来能更好地用外语为祖国服务,我必须学好几门外语。我利用课余时间,如饥似渴地自学缅语,无师自通。当时初中学的是英语,我的英语成绩很好。我又利用寒暑假,到校外的私人俄语补习班去学俄语。因此,到了高中阶段学校转教俄语时,我因先走了一步,俄语学习得很轻松,俄语成绩全校拔尖,1958年高考时,我也就能用俄语考入名牌大学中山大学外语系学习。 我在广东华侨中学读书六年,是学文化知识、培养思想品德和世界观的六年,是接受各年级各学科的老师耐心教导、培养和关怀的六年。这六年,我不用交学费,还一度领过助学金。在学校寄宿,吃住无忧,生活得很安宁,很愉快。这六年,实际上是我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和教育,让我逐渐成长的六年,使我终生难忘。我感恩老师,感恩党和国家,让我更热爱党,更热爱社会主义的伟大祖国。 在中山大学外语系,我不忘为祖国而学习的初心,完成五年的英国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又选修法语两年。大学三年级时,研究东南亚历史的权威、中大副校长陈序经指示我,要我准备大学毕业后从事缅甸历史研究工作,要我既要学好英语,也要抓时间学好缅甸语。我本来对历史没有兴趣,但我认识到,这是祖国的需要,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缅文书报刊,上至天文地理和时事政论,下至文学历史和歌曲,凡能买到订到的,我都阅读。我还自己订阅英语版《北京周报》、《莫斯科新闻》,课余阅读,掌握了大量政治时事词汇。积极收听国内外的英语、缅语电台广播,主动训练英缅口语,为大学毕业后在解放军从事国防教育33年和在地方搞缅语翻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3年大学毕业后,我服从分配,到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室研究缅甸历史。但连续两年,我又服从学校指派,参加省委工作队,分别到高州县和花县参加“四清运动”。因此,尽管通过我的关系,请缅甸爱国侨胞购赠中山大学很多缅甸历史书刊,我却没时间开展缅甸历史的研究工作,不能不感到遗憾。  ...

  • 华文文苑
    中缅民间情谊长(张新民)《缅华网》

    张新民 我发表过一文《我的缅甸情结》,在文中写道,“我跟缅甸友人有广泛的接触和交流。广会旧友,回顾旧情,结交新友,发展新谊。”文中详谈了我小时候在缅甸抹谷跟很多缅甸友人的深情厚谊,难以割舍的情怀,那是15岁以前的事了。 我回到祖国,读书学习,长大工作,成家立业,直到今天年满80岁,跟缅甸朋友的交情,不但没有减退,反而有新的发展。不管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都有交往,但我更注重建立普普通通的民间友谊。 1955年,我在广州的华侨中学初中毕业时,访问中国的缅甸文化代表团来广州演出,我喜出望外。除了想方设法弄到一张票到中山纪念堂观看缅甸艺术家的歌舞表演外,我还多次到文化代表团下榻的爱群大厦,见到了代表团总导演吴巴丹、国家乐队队长吴汉帕等著名艺术家,用缅甸话跟他们亲切交谈。我还结识了缅甸国家音乐团团员吴登貌、吴丹金,成了好朋友,我特地把当时中国很流行的苏联歌曲《红莓花开》翻译成缅甸文,临别前送给他们两人留念。 作者张新民摄于2018年仰光泼水     1960年10月,缅甸体育代表团访问广州,我被广州军区司令部请去当缅文翻译。我跟藤球代表队和拳击代表队的队员日夜相处,很融洽,很开心。有一乐队队员患病,我陪送他到陆军总医院治疗,给他当翻译,天天去医院看望他,他很感激我,一再说,“皆苏顶巴叠(谢谢)。” 也是同年10月,缅甸商人第一次到广州参加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我当翻译和接待,带他们洽谈生意,游览广州,品赏广州美食。 1963年我在中山大学外语系毕业后留校工作,在东南亚历史研究室研究缅甸历史,本应有更多机会接触缅甸朋友,但是,由于援越抗美需要,1965年8月我被征调参加解放军,因为在军队工作的关系,我有30多年失去跟缅甸朋友交往的机会,一直到1998年退休以后,才重获机会接触缅甸朋友。 2002年12月,我离别50年后第一次回到出生地缅甸抹谷,见到很多亲戚和缅甸朋友,心里很高兴,特别是经过在缅甸千里追寻,终于能与我思念最多的小时同住一屋、一同上学、一同玩耍的幼年挚友久别重逢,无比快乐。为此我写下十分感人的散文《千里追寻异国童年挚友》,广为流传。以后我每次回缅甸,都跟她和她的子女一家见面,互相就像一家人一样,十分亲切。 宝石城抹谷风景秀丽,山清水秀,山美水美人也美,出了全缅著名的电影明星特特摩乌和歌星兼电影明星吞银德拉普。特特摩乌的父亲跟我同龄,自小就认识我,他的儿媳妇是我的堂侄女,所以他和我久别重逢后亲切交谈,还特意送我一只宝石戒指。吞茵德拉普的母亲是我的小学同学,所以关系也很密切。她母亲在仰光带我到她正在拍电影的现场见面,我们和交谈得和亲切,她请我在泰国餐厅吃饭,还约我到她家去取他演唱的歌碟。 我们常听到或在报刊上看到说中缅胞波情谊深,源远流长,那多半是讲 国与国之间,国家领导人与领导人之间的友谊。但对我来讲,我更看重和发展民间的友谊。跟我交往的缅甸朋友,心地善良淳朴,待人真诚有礼、热情好客,我热情接待过他们,帮助过他们,他们就更热情地回报我,让我我感触很深,让我难忘。这样的事例很多。 大概是2005年,曼德勒有一商人郭萨尼带着儿子来参加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有关单位介绍我给他当翻译,人民币200元一天。但进交易会时,要收翻译入场费一天400元。我知道缅甸人的收入低,请翻译一天要花600元,对缅甸人来讲,是很重的负担。所以我对他说,“我不给你当翻译了,省得你花那么多钱。你儿子懂点英语,进交易会谈生意不会有问题。”一连几天,我还到旅店见他们,帮他们办其他事,如去邮局寄物品,一分钱也不收。正所谓投桃报李,缅甸人对帮助过他的人,也懂得报恩。2006年,我和太太及她的哥嫂四人到曼德勒旅游,我们去拜访郭萨尼,他非常热情地款待我们,在伊洛瓦底江边最好的餐馆请我们吃晚饭,他的太太和四个儿子都来作陪,饭菜非常丰盛,还能边吃饭边观看缅甸歌舞杂技表演。他们的盛情,使我非常感动。以后他送一个儿子到广州暨南大学学习,他和我常来常往,成了好朋友,至今一直保持联系。 有6位缅甸军医来广州第一军医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进修,同住在校园里,我和他(她)们,交往频繁,讲缅甸话,唱缅甸歌,吃缅甸食品,十分融洽。 还有在广州华南工学院和华南农业大学读书的缅甸研究生,也常有来往。他们结业回缅甸前,我在宾馆设宴为他们践行,赠送纪念礼物,到火车站送行,互相依依不舍。同样是投桃报李和感恩,以后我每次到缅甸,他们在电话里一听到我的声音,就显得很高兴。不论在仰光还是在曼德勒、彬乌伦、格罗等城镇,他们不论怎么忙,都会抽空来见我,热情接待我。会开车来接我去品赏缅甸餐,带我去游玩,送我所喜爱吃的缅甸食品如凉拌茶叶、鱼汤粉等。这种深情厚谊令人难忘,一定会一直保持下去。 前年,经侨友介绍,我结识缅甸作家、翻译家曼坡埃,多次交谈得很投入,互相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他送给我多本汉译缅的翻译作品,他要把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翻译成缅文,应他的要求,我把珍藏的精装本《三国演义》从广州带去送给他。他从我主编的《缅华人物志》里读到我写的《艺术奇才郭南斯》一文,就立即译成缅文,传给其他缅甸作家,使他们了解到郭南斯写了长诗《忆德钦哥都迈大师》,他们对郭南斯的诗作很感兴趣。于是,他向我索取到此长诗,然后翻译成缅文,现正准备印刷出版。在此缅译本的序言中,他详细介绍了我的生平,以及他跟我的交往,不乏对我赞美之词。今年4月,我又到了仰光,他约了缅甸作家、画家、媒体人共5人,到我下榻的旅店同我见面,互相交谈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问题。因为我的缅甸话讲得很好,我们交谈得很方便,没有什么障碍。大家温文尔雅,轻松愉快,互相尊重,互相倾听,谈得很融洽。一缅甸作家问我,“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你怎么看?”我也不讳言地回答说,“中国有很多人批判莫言的作品,认为莫言专写中国阴暗的、落后的东西,符合西方的要求,才得诺贝尔奖。有一本小说,书名竟然是大乳房大屁股(缅文直译)。如果有缅甸作家专写缅甸落后的、不好的东西,你们会喜欢吗?”他们回答说当然不喜欢。中缅作家这样自由交谈,可以说是民间友谊的一种体现。 跟我交往的缅甸官员不多,仅有两三位。几年前,受南宁的缅华侨友之托,我和广州的几位缅华侨友,接待因公来广州的缅甸驻广西南宁总领事吴敏吞。我到机场迎接,带他游览广州景点。我和从此成了好朋友,以后他每次来广州,一定会约我见面。2015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开办东语系缅甸语、柬埔寨语和老挝语班,总领事吴敏吞让我跟他一起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开办典礼,受到高规格礼遇和接待。会后我陪他和太太、儿子在广州游览、购物,还到我家卡拉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