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标签 "华侨农场"

  • 侨友动态
    陆良华侨农场(苏顺路)

    世界著名景区云南陆南石林     朋友,你曾经回祖国定居过吗?你曾经在华侨农场生活过吗?在我的人生旅程中,曾经回到祖国,到云南省陆良华侨农场生活过,畄下了难忘的美好记忆。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新中国诞生东方,随着国家各方面恢复发展,海外华侨纷纷回国,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为了安排归国华侨,中国政府在沿海边界福建省,广东省,云南省纷纷开辟华侨农场。上世纪六十年代,印度,印尼,缅甸先后暴发排华动乱,归侨数量猛增,正好安置在各个华侨农场。在云南省就有遮相农场,宾居农场,陆良农场。云南省虽然位居云贵高原,同时没有靠海,然而东南方向靠近太平洋,西南方向靠近印度洋,每年夏季,东南风与西南风,飞越高山峻嶺,带来了温暖潮湿的雨水,平地上适合栽种水稻甘蔗等农作物。适合安排南方来的归侨劳动生活。根据有关资料,陆良华侨农场始建于1954年10月,位于云南省曲靖地区陆良县东南城郊,境内地势平坦,气候宜人,拥有水稻良田,水土资源丰足,也适合栽种果树,挖池养鱼等。  陆良华侨农场地理位置图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农场员工中,印度,印尼,缅甸归侨里,缅甸归侨人数最多,到了七十年代末,来了许多越南归侨,进入八十年代,随着国家开始改革开放,放宽出国申请,许多缅甸归侨移居港澳台,移民美加澳欧。虽然农场里少了许多缅甸归侨。然而无论在总场还是各分队里,仍有不少缅甸归侨,场委书记邓小波,副书记许汉平,中学校长王东白,教务主任邹作元均为缅甸归侨,总校和各队分校里也有不少缅甸归侨老师和职工。    1983年5月,我们全家由云南南部迁居云南东北陆良华侨农场。我们初到农场时,场领导把我们暂时安排在总部学校老师宿舍区一幢住屋角落里,安排我到六队分校担任小学六年级语文老师,我太太黄月琴安排在总校小学部。不久我们被调到中学工作。场里分发安置费,优先到总场商店购买缝衣机和红旗牌单车。还分发布票给我们,照顾得无微不至。 左:华侨农场水稻田 右:华侨农场养鱼塘     过去农场里的员工工资很低,生活比较困难。然而我们到任之时,工资已大大提高,我们每人月薪得人民币120元,而当时的人民币币值很高,物价低廉稳定。农场以种植水稻为主,完全能够自给自足。记得每个月初,我到场部粮仓挑一担谷子,去小碾米厂碾米,挑回家来煮饭吃,我们夫妇当教师,脑力劳动,两个儿子还小,口粮充足。每天早晨六点,场部宣传组的喇叭一响,食堂开门,我就去买免票早点,馒头,花卷,有时还供应肉包子吃。唯一不足的是场里每人每月只供应二两黑色菜籽油,但也没有问题,星期日我骑单车到三公里外的陆良县城,街市上免票出售猪肉,我购买五,六公斤肥瘦参半的回来炒菜炸油,解决食油不足。单车后面绑着竹编高箩,盛有猪肉,各种蔬果,足够吃一个星期,然后去早餐店吃热气腾腾,香喷喷的云南米线,免餐票二角五分一大碗。    农场附近分布着几个农村,每星期日,农民一早经过农场去县城赶集,随身携带鸡鸭蛋类和土豆等农产品,我们站在场部门口向农民购买,十粒鸡蛋一元,七公斤土豆一元,有一次我还买一只下蛋黑毛母鸡养在院子里,下了十多粒蛋,孵出十几只小鸡,全部身披乌黑绒毛,乐坏了两个孩子,可惜一个月后,鸡瘟传来,全数死光。 左:陈荣春吳金焕全家福(前排右二吳金焕后排右二陈鸣爱)右:作者合家农场畄影     我们有家庭的家家户户都在家自己煮饭烧菜,用的是移动式蜂窝煤炉灶。昆明好友吳传明,他的太太陈鸣爱在农场六队,她母亲吳金焕是生产队干部,母女俩拖着煤粉来我们家,教我做蜂窝煤,解决燃眉之急。第一次使用蜂窝煤炉煮饭做菜,火力特别強,晚上加一块蜂窝煤盖上铁盖,第二天火不熄,日夜不断火,非常方便,总而言之,生活中的一切,对我们十分新鲜有趣。后来我去县城订煤粉自己做,再后来我去县城订蜂窝煤来烧,一切都变化飞快。公用水龙头就在门前,方便提水用水。唯一不习惯的是公用厕所,一坑六个拉屎洞,相互没有隔墙,每次上厕,我打开雨伞,遮住自己,否则解不出便来。使我想起在南中读高中时,有一个星期日早上,我去上厕所,打开其中一个木门,骇然见到周禾书校长蹲厕,赶紧关门,虽然周校长並不理会我,自己却忐忑不安,以为免不了受处分,然而之后並没有事。现在才明白,周校长生长在国内,早已习惯上无遮厕所。 陆良农民田种蚕豆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