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日志

  • 侨友动态
    缅甸华裔留学生感言摘录(晨阳)

    . 编者按:2024年4月14日厦门缅联会泼水节嘉年华活动,邀请厦门大学、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缅甸华裔留学生40人参加,30余人写下了感言,现摘录13人感言如下:                (厦门缅甸归侨联谊会 秘书部) 我感到十分荣幸,很激动也很开心,能够参加厦门缅甸归侨联谊会举办的泼水节嘉年华活动。没想到在异国他乡,让我有回到家的感觉,一起欢度缅甸新年的泼水节,能够有机会认识那么多的缅甸归侨前辈们和华文学院的同胞们,希望今后有机会和前辈们多交流。 厦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大一  李本双 本以为今年无法参加泼水节了,真的很荣幸可以参加这次活动,到祖籍国是第一次见到那么多很热情的同邦亲人。 厦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大一  倪清龄 泼水节象征着洗涤过去一年的污秽,迎接新的一年。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尽情地洒泼着清水,彼此地欢笑、舞动,仿佛释放出心中的所有烦恼和忧虑。再次参加缅甸归侨联谊会泼水节嘉年华,各位长辈依然非常热情的招待了我们,身在异国他乡也仿佛回到了家的感觉。嘉年华上的各个节目表演,充满了节日气息,人们载歌载舞,欢聚一堂,用优美的歌声和舞蹈,尽情的欢庆缅甸新年的到来。      ...

  • 侨友动态
    洛杉矶缅甸会泼水节敬老活动(苏顺路)

    洛杉矶缅甸会敬老活动      今年公曆4月13-14-15-16是缅曆正月5-6-7-8日,也就是缅甸人民的传统泼水节。缅曆平年有十二个月,润年有十三个月,每一个月都有相应的节庆,而正月的泼水节庆是最隆重,最热闹的全国范围内的大节庆。自古以来中国人民信仰天上有天王玉帝,缅甸人民信仰天上有天王"帝迦明",他每年正月下凡人间巡回一次,人们用清水互相泼洗身体,热烈迎接"帝迦明"的降临,泼水节头一天叫"阿久",喜迎之意,第二天叫"阿甲"降临之意,第三天叫"阿犟",监查之意,第四天叫"阿的"回返之意,之后便是缅甸新年。中国春节新年是在正月初一,而缅甸泼水节新年则是正月初九。 寿星们共享丰盛的午餐      华人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自古至今大量流落到世界各地,据统计现在美国有约6百万华裔,长期以来,美国华人不忘祖藉国传统节日,每年隆重欢度春节,缅甸华侨生活在美国,除了涌入美国华人族群,踴跃参加各种春节活动,缅华会每年举办盛大的春节联欢晚会。     缅甸从英国殖民统治到取得民族独立,民选吳努政府执政以来,少有公民移民他国,移民美国的人更少。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由于政权变动,缅甸经济不断走下坡,随着经济衰落,大量的国民移民国外,移民到美国的缅甸侨民与日俱增,成千上万缅裔居住在洛杉矶,缅甸侨民带来了佛教文化,出现许多佛堂,举办许多传统节日活动,每年举行隆重的泼水节活动,缅甸华侨自然而然参与,共襄盛举。由于暴发新冠肺炎,泼水节活动被迫停止,去年新冠肺炎总算消失,大地重光,各族裔各传统节日活动,如雨后春笋般争先开展。 作者(右三)与校友们留影      2024-4-21日洛杉矶缅甸会假借缅华会会所隆重举行泼水节敬老活动,当日上午万里无云,微风轻拂,前来参加敬老活动的寿星们,有的健步自行,有的拄着拐杖坐着轮椅,有的儿孙掺扶,高高兴兴,步入礼堂,一排排桌椅整齐排列,全部给75岁以上寿星们坐满,可谓座无虚席。     上午10:30,大会主持吳苗敏宣布泼水节敬老活动正式开始,缅甸会主席吳昂苗堵热情致词,他代表缅甸会祝愿所有在场的寿星们健康快乐,福寿绵长,年年有今天。     缅甸会特地动员组织年轻的男女招待员义工队,一碗碗热乎乎香喷喷的鱼汤米线送到寿星们的面前,紧接着一碟碟风味多样甜点,一杯杯风味饮料接二连三地端到桌面上,寿星们大饱口福,心满意足。 化妆比赛现场留影      期间缅华会长陈永联,董事长许秉正,蒙市新任华裔市长黄泰平等先后应邀致祝词。男女歌手们深情高歌,热闹非凡。     紧接着独特的猜谜节目宣布开始,由主持人提出题目,寿星们举手回答,包括缅甸和美国的地理,历史,人文知识,寿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猜中的拿到小礼物,十分开心,我猜中两个,其中一个美国的自由女神铜雕是哪个国家赠送的,答案是法国。     轮到画脸比赛登场,五位寿星给五个年轻人脸部化妆,以观众掌声多者获胜,结果朱徐佳,许秉正和三藩市来的简瑞贞获奖。...

  • 诗词歌赋
    赴橫琴聽老師講開漳聖王之傳說暨參觀片仔癀陳列館即詠(文/德光)

    今古漳州稱聖王, 開基散葉史流芳。 人文厚重鍾靈地, 康壽猶歌片仔癀。 釋文:由古到今,人們都盛傳著開漳聖王陳元光先哲的美麗故事。他居功至偉,在漳州大地開基蕃衍子孫後裔,青史流芳。漳州人文厚重,乃毓秀鍾靈之寶地,人民健康長壽,還賴聖藥片仔癀的神奇功效,使漳州百姓樂業安居。 书法 一〉茂松二〉尤肖松三〉黃玉靈四〉岑建平五〉黃偉華六〉李應華 . . . . . ....

  • 侨友动态
    古画苍松图题字《修改版》(张瑞真)

    鹤千岁,松千年,相对南山皆抱圆。  注:鹤喻父亲一生及身后事,松喻外公一生历练之人生目标及身后事。 . 祖公遗像静思迁,外公业绩勉后生 忆外公周苍松 2014-3-18 外孙  张瑞真 乾隆公主,一品臣, 慈母孝子,宅院深, 创业仰光,不负仁, 一己贯之,德亲为, 尊来礼往,宽为之, 人品鹊起,唯公益, 总理相识,意相随。 . 忆外公周苍松...

  • 回味(杨友才)

    到深圳看到一家陕西面馆,不由自主地走进去了。因为我在陕西工作多年,怎么说也有感情。        翻开菜单,一眼就看到了臊子面和biang biang 面。不由的想起同事阿宝。哪年阿宝结婚,我们一班同事结伴去参加阿宝的婚礼。开席前备有臊子面供来宾来客充饥食物。与二十多年前我参加的陕西农村的婚宴相比,同样是农村的阿宝的婚宴令人感到充实体面。这就体现了社会在进步,农村生活大变样。       老陕说:旧时穷,能吃上一碗油泼辣椒面,那是幸福生活代代传呀!  这就是延安时期、抗战期间、新中国建设初期的那个年代陕西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臊子面       臊子面是陕西省的特色传统面食之一。一碗合格的歧山臊子面应该具有”面白薄筋光,油汪酸辣香”的特点。面条细长,厚薄均匀,臊子鲜香,红油浮面,汤味酸辣,筋韧爽口,老幼皆宜。 ...

  • 夜半梯声(许均铨)

    “学校闹鬼了。”守校的曾老师吓病了。 闹鬼的事发在1963年,有多个版本,大意就是曾老师吃了晚饭回学校,开门之前隐约听到有下楼梯的声音,他用力打开大门后,下楼梯声马上变成上楼梯声,之后梯声很快消失了。”这消息在同学中成了一个流行的话题。 这学校就是缅甸仰光市甘马育群英华侨小学,一座砖木结构的三层建筑物,办公室在二楼,约有10位教师,200多个学生。 1959年我入读这间小学一年级,是我的启蒙学校。 学校闹鬼之后,学校周围的缅甸居民也纷纷说,他们常听到夜间有上下楼梯声,并说1945年之前,这里是一间医院,有过不少人在此死亡。日本入侵缅甸后,死的人就更多了。 同学们都怕鬼,好在学生晚上都不到学校。  闹鬼的事发生不久,有十几个同学组织起来,晚饭后回学校复习功课,得到老师的好评,并多次表扬这一批同学。我记得是清一色的男生,他们分别居住在学校附近各个区。有老师交了一把大门的锁匙给一位班级大的学长。    我有也参加了一次晚复习,因为学校闹鬼,大家都准备拿手武器,我当然不会空手,有一个弹弓。    大家在学校门囗集中后,拿锁匙的学长开门,大家一起大声喧哗,虚张声势,大有吓跑鬼怪之意。   同学们很快上二楼,我跟在后面,看到老师的办公处,那是最恐怖的地方,当时我是这么想的。因为很多同学被带到办公室,挨打的多,老师用的是藤条或木尺子,我也有多次挨打的经验。今晚见学长们进入办公室,就像回家一样,我感到吃惊。学长们迅速打开几个方型铁筒,取出饼干,分给大家吃,有的找到糖果盒,也分给大家,我也吃了,心里害怕。 原来那一天有华人青年在学校举行婚礼,这些饼干和糖果是婚礼剩下的。  当晚学长要大家都发毒誓:“谁说出去谁被车撞死,被雷击。”   雷击,我不是很害怕,我怕被老师知道偷吃东西,挨打,更怕被爸爸知道,他会用皮带抽我。那一晚大家没有自习。 那一晚也没听到下楼梯声。 第二次我又参加同学们到学校晚自习,学长打开大门,大家又是一阵喧哗,壮胆吧。...

  • 无限风光「大湾区」(阿凯)

    感恩、期盼、感激……这一天终于到来! 六月三十日,为香港庆祝回归25周年和第六届特区政府新领导成立的日子,国家领导习近平专程乘座高铁来港,奔波深港,意义特别重大。在抵达时的简短讲话中,语重心长地用「浴火重生」四字相赠,让我们不禁想起2019年的黑暴事件,彻底暴露出香港青年一代的问题,受灾受害、痛心疾首,有所感悟! 七月一日习近平主席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他特别提到要关心关爱青年人,指出「青年兴,则香港兴;青年发展,则香港发展;青年有未来;则香港有未来」习近平主席说,「要引领青少年深刻认识国家和世界发展大势,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要帮助广大青年解决学业、就业、创业、置业面临的实际困难,为他们成才创造更多机会。」他殷切希望香港的青年人都投身到建设美好香港的行列之中,用火热的青春书写精彩的人生。 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包括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九市。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新时代国家改革开放下的重大发展战略,对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坚持改革开放肩负重大意义。目标是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合作,充分发挥三地综合优势,促成区内的深度融合,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 北上神州大地,融入大湾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实践,编写出自己的故事,生动的事例,激励着青年人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天地。 文汇报7月6日在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的专刊特别介绍香港的年轻人黎永良先生的故事: 黎先生现为时富金融服务集团顾问,40年前一个多月的内地游,终身受用……正因为他在1981年游法感悟到:有国才有家的道理,97后自觉是真正的中国人。从22岁大学毕业,到内地旅游一个多月的所见所闻,令他感受到没有什么事情比亲身经历更令人印象难忘,亦使他明白到「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相辅相成其利无穷」的道理。他忆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香港大学生,已热衷于「认中关社」—「认识中国,关心社会」。在踏入社会工作之前,与七位香港大学的舍友,昂首北上,展开个多月的认识祖国之旅,这一趟旅程使他改变了他们对祖国的认识。 黎先生回忆说,三件难忘股坛大事,难忘1987年「金融风暴」期间助打大鳄。香港金融市场最震撼人心的时刻,莫过于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打大鳄」时期,协助帮忙打大鳄,国际炒家疯狂沽货,我的证券行就「一球球」地接货,经过这场「打大鳄」,令他明白到国际形势是如此险峻,香港这个小岛也不能幸免;之后的2008年美国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也是让他印象深刻的股坛大事,“美国大行雷曼兄弟投资失利,引发了全球金融海啸,未出事之前美股的成交很厉害,泡沫非常劲,也连带港股的成交量急增,加上内地市场逐渐成长,令到企业、投资者的资金增加,推高恒指达到最高峰时的三万多点。经此惨痛教训,黎先生认为,香港的金融制度经过不断优化,市场不断深化改革及强化体制和监管,增加外汇储备等,今日很难再发生被大鳄狙击的事了。 第六届特区政府新领导,新作为,雷厉风行,为全面贯彻习近平主席的讲话精神,由深圳和香港共同研究编制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联合政策包》(简称联合政策包),招才引智挺科创。两地首次合推28项举措,人财物获全链条恊区同支持:支持科研项目,有两地一双重元素;支持深港双方的双重资助;联合支持人材,科创人才可以申请深港两地的资金、住房等多重支持、满足两地要求的人才享受双重人才政策、科创人才可享受两地科研仪器与科资源等;完善配套支持措施方面:建立深港医疗恊同创新体系,在深圳园区引入香港高端医服务机构,共享深港科技资源;支持两地知识产权、金融、大数据、仲裁调解、会计、律师、中试、医疗,有关机构如人员入驻合作区。支持创新要素便利流动方面:一步简化科研样本、实验试剂的出入境手续;开辟更多的渠道支持企业到香港融资,推动合作区深港数字资源合作共享。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创新若干支持措施(简称产业政策包)和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支持港澳青年实习就业与创新创业资助计划,简称「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支持计划」。产业政策包面向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微电子、机械人、金融科科技、医疗科技、新材料等六大领域,助科研成果转化,资助港清北上就业创业。 港青何先生「舒糖讯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和詹先生「一清创新联合创始人及首席战略官」均认为该「联合政策包」贴合企业发展,发挥双边优势。引领港青开拓眼界,增强民族自豪感。 为认真贯彻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特区新一届政府教育局,新作风,成立新的高中必修科目公民与社会发展科,要求学生毕业前最少去内地考察一次。教育局向中学发通知,提供21行程让学生参加,让同学亲身体验国家历史文化和最新国情;为早日实现恢复通关踏出了第一步,积极与深圳政府讨论两地恢复常通关中途方案,两地政府相互配合「人文关怀」通关安排。用爱心帮助最需要的人。 香港与国家风雨同舟,血脉相连,当下香港的疫情蔓延不断,病毒变异层出不穷,必须严厉防范,按“动态清零”的目标,需要我们齐心恊力,共同抗疫,用爱心、信心、互助和毅力,去迎接那一天全面通关的到来! 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四个必须」和「四个希望」,体现中央对香港的关怀和重视,为「一国两制」下半场指明了发展方向,引领香港开创新篇章!习主席语重心长地说:「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对香港特区新领导班子寄予期望。 让我们借用毛主席的名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共同面对未来,携手共进,奋斗不懈! 2022-07-08 于香港...

  • 一次的教训(阿凯)

    这一天,天气炎熱,乌云笼罩,香江天文台挂岀三号风球,“暹芭” 增强为台风,准备晚些时候改挂八号风球,一场狂风暴雨即至。 李太太为了凖备这个星期日,儿女们回家吃饭,特地乘车到深水埗街市买菜,因为哪里的菜市价格较便宜。于是,就发生了以下的意外事件:    家里的电话机叮叮当当响了一阵,是李太太打回家给老伴李先生的。 “我的小钱包和八达通卡,在屯门巴士转车站給弄丢了” 李太太急急忙忙地用手机打回家给李先生,她接着说: 我在转车站下车后, 要上另一路巴士,伸手到裤袋时才发觉小钱包留在巴士的座位上我追上前去, 但见转车的乘客已经上完车, 巴士门一关,开走了…… 李先生感到很惊讶地问她, 你平常都只拿八逹通卡出来用, 小钱包是装在背包内的, 怎么今天会放在一块, 怎么办! 小钱包内装了什么东西, 李先生问太太, 她回答说,内有一张银行信用卡、 一张某超市的优惠卡 、一张老人卡、一张八逹通卡内有政府消费券还剩九百余额未用完、另外现金一百多元。等回家再详细讲,赶快帮我打电话给”巴士热缐服务中心”,她在转车站广告板上看到热缐电话是2745xxxx。 李先生不敢怠慢, 拿起家里的电话筒很快接通了”巴士热缐服务中心”.有位姓叶小姐接了电话,她很仔细地问了几个问题:“你太太是乘那路车; 坐在那个座位; 时间是什么时候; 遗失的小钱包里有哪些东西…… 李先生一时答不上来,只好请求叶小姐协助直接打他太太的手机,叶小姐也爽快地答应了。过一会儿,叶小姐打回电话说,你太太的手机是打通了,但没人接,不如告诉她直接打电话过来。 这时候李太太刚回到家里,听了李先生的报告,心情有些失落,她拿起电话筒,再次拨打给“巴士热缐服务中心”, 经过一番的了解和原委,叶小姐答应通知那路巴士总站的站长畄意,但说明只能尽力而为,不敢保证能否找回失物……她也建议李太太打给“八达通卡服务中心”寻求协助处理八达通卡遗失事项。 李太太按叶小姐的指点打给“八达通卡服务中心”,中心的服务员的回答说,若遗失的八达通卡是用来领取政府的“消费券计划”, 只能上网到“八达通网站”处理。李太太听了后,信心大挫,担心起来,心想我都快七十五了,这把年纪学什么电脑上网。 幸好,李先生早些时候,学过电脑上网的一些知识,家里有一部孩子留下的旧电脑可以上网,他每天都有上网和查电邮的习惯。这下子派上用场。于是,李先生打开电脑,上了“八达通网站”。 第一步骤: 填上身分证号码; 第二步骤: 填上政府消费券计划参考编号: 第三步骤:填上更改原因 (遗失八逹通卡): 第四步骤:填上新的八逹通卡编号 第五步骤:再次确认新的八逹通卡编号...

  • 緬甸翡翠(玉)(緬甸密支那市育成中學,飛虎先鋒班同學口述,朱素山整理)

         缅甸翡翠的出产地在缅甸北部克欽邦西南地區乌鲁江中上游。缅甸玉又称翡翠玉,曾在中国的明末清初风行一时。由于缅甸翡翠玉硬度高,光洁明亮,且好的翡翠颜色既鲜亮又平和,有很高的保值和收藏价值,故而被称为“玉中之王”。 翡翠歷史:      清代缅甸玉普及全国,身价倍涨。清代缅甸玉流传要分两个领域观察:一是翡翠在民间流传情况;二是翡翠与内廷的关系。先说翡翠在民间流传情况。清代翡翠向北传播,至北京应当很早。估计最早在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乱平息后,翡翠便源源不断进入北京,供市民购置佩用。      到乾隆晚期翡翠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点我们在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可得到些考究。里面记载说翡翠是由蓝田干黄的彩石升华为云南翡翠玉,由强名以玉上升为珍玩,而且价格远远超过真玉,价位也在和田玉之上。人们的翡翠玉文化观及其市场交易价的两个转变发生在乾隆初年至晚年。翡翠在乾隆朝一举翻身,登上帝王玉的大雅之堂,奠定当今翡翠价值观及其价格飙升的基础。这种北京翡翠玉文化观和市场价格对内廷必然产生影响,满洲贵族和官宦、富贾聚居于北京,他们与内廷衙役、帝后妃嫔都有着血缘或姓氏的密切关系,上述消息很快传播到内廷帝后耳中,无疑会对他们产生积极影响。      道光帝标榜孝道、提倡节俭,登基后立即停止回部玉贡,玉器碾琢活动甚少。道光三年,缅甸进贡水绿玉子一块,六年着改做玲珑山子,还做成翡翠扳指、玉子烟壶各一个、将旧藏象牙口蝈蝈葫芦一件,换绿玉口、白玉盖。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丧权辱国、割地赔款,大清帝国逐渐走向衰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道光二十七年命工匠刻“慎德堂制”款于白玉囊口上,并赏玉工匠石青褂料一件、五钱重银锞十个,足见道光帝在国运衰竭的情况下对玉翠的雅兴不减。后来,又慈禧太后掌权。由于她是女性,在服饰打扮方面都有她自己的特殊要求。内廷造办随着她的审美趣味逐渐改变,内廷玉器也由重和田玉转向重翡翠。慈禧死后除殉葬有翡翠首饰外,还有脍炙人口的翡翠西瓜、翡翠甜瓜、翡翠白菜等价值连城的俏色翡翠。帝王玉由白玉转向翠玉且女性化,这是清末帝王玉的一个特殊现象,也是长达四千年的帝王玉的唯一一次翡翠占优势的一瞬间,这种情况可能对民间翡翠市场产生很大的积极影响。      由于翡翠玉产在紧邻中国的缅甸,且大部分成品在中国加工的特殊地缘关系,加之中国人对翡翠玉的特别偏爱,西方国家也普遍认为翡翠是中国的“国玉”。 翡翠的產地和研究:      翡翠的主要产地是缅甸北部山地,北纬24°~28°,东经96°线左右,东起和平,西至红木林,北起拉班,南至温朵。乌鲁江横贯整个玉石场区,因而有玉石产地在乌鲁江之说。它处于高黎贡山和巴盖崩山的夹峙之中,南北长约240公里,东西宽约170公里,多数为丘陵地和冲积平地,气候炎热,年降雨量达3000毫米以上.当地群众多为克钦,掸、僳等少数民族,每年十月至次年四月,蜂涌而至的挖玉人大约有几十万人之多。      场口: 即开采玉石的具体地点。场区,即若干场口因开采年代和相似的表现而形成的区域。不同的场口的玉石有共性,也有特殊性,特别是一些著名的场口其特性十分鲜明,...

  • 《侨乡消息》为海南万宁博物馆喝彩(卓叶)

    为海南省万宁市博物馆发布的“万宁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申请报告”喝彩。 报告将“周恩来总理视察过的兴隆咖啡园”——五、E2类:近现代重要遗址(一),和兴隆农场排楼大门及雕塑——五、E2类:近现代重要遗迹(九)同时列入市级文物保护申请中。 这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在半个多世纪以来,对爱国华侨华人、难侨、归侨、侨眷、侨属的革命精神和努力实践所取得成就的充分肯定、支持和关爱的体现,是对兴隆华侨农场的光辉历史和全体职工爱国爱乡爱场的无私无畏革命热情的关注,并将在国家史册上留下鲜明印记。它为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百年来的伟大成就留下不可或缺的一笔。 习近平主席曾叮嘱: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的广大侨胞一直是继承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忘祖国,不忘祖籍,还有就是不忘我们的中华民族身上流淌的血液。热情地支持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在推动中华民族发展事业中,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中,在促进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友好合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万宁市政府、市博物馆、兴隆农场、以及创建历史的万宁兴隆人民唱赞歌。为保护修缮“周恩来总理视察过的咖啡园”纪念碑的“筹备组”、民主党、职工、少年儿童、周恩来家乡亲友、南下候鸟新移民、“万宁市红色文化研究会”、“中国特林兵博物馆”、“中国免疫工程中心”,以及全体热爱关心支持的人们表示无限的敬意。                        ...

  • 深情缅怀叶国治学长(苏顺路)

    叶国治 谷万春夫妇      叶国治学长原藉中国广东台山,1933年出生,根据其大妹叶英华回忆,叶学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和大战期间先后在缅甸仰光和中国昆明入读小学,战后在华侨中学(华中)入读初中,是华中复办早期学生。1948年,华中进步校董老师在巴汉区创办南洋中学(南中)时,叶国治与其大妹叶英华等同学随老师转到南中,是南中开校学生。     根据叶姐口述,叶兄读初中时,热爱中国文学,熟读古文,捨不得花父母给的零用钱,寄钱从香港购买课外书捐给图书馆,钱不够时,还动员其妹拿零用钱支持。他学生时代就开始作诗写文章,班上编辑壁报,投稿到当地华文报纸发表。同学们都称他小诗人。 影响叶国治人生的南中校长李行健(杨立贤)      叶兄认识所有早期的华中和南中董事长和校董,校长和教务主任以及老师。受到校长和老师们的进步思想熏陶,年纪轻轻就热爱祖国,革命立场坚定,思想抱负越来越大,1949年4月初中毕业后,新中国还没有宣告成立,于同年9月,17岁大的他,毅然告别他敬爱的父母,深爱的妹妹们(最小的弟弟和妹妹还没有出生),乘坐洋轮,离开仰光路经香港,到达广州,回到祖国的怀抱。叶兄在家是长子,那时一旦出国移居,缅甸政府再也不准入境,连回来探亲都不行,可谓一去不复返,唯一能安慰的是互相能夠通信。所以叶兄回国给父母和妹妹们的内心受到莫大的打击。 叶英华 叶国治兄妹 叶国治 苏顺路 黄月琴 叶英华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诞生之际,也就是叶国治回到祖国之时,他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服役7年退役后,被分配到昆玻璃厂当一名工人,一年后被调到水泥厂,长期为社会主义祖国服务,直至1981年移民美国。     来到美国家居洛杉矶,与母亲和弟妹们久别重逢,喜出望外。从缅甸、中国和东南亚各地移民到洛杉矶来的缅甸华侨与日俱增,叶兄见到越来越多的缅华同侨,喜不自胜,自己似乎回到了小时候的第二故乡,...

  • 缘(三)(杨友才)

    瑞德贡大金塔是南传佛教徒捐赠建造的艺术殿堂,也是历代王朝国王大臣,富翁农夫百姓共同打造的信仰殿堂。         这里就是天堂。       这里就是一座华丽辉煌,金光灿烂的,用千姿百态的佛陀塑像组成的建筑群。         这座殿堂是用无数价值连城的金,银,铜,巨钻,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翡翠,装饰ni的宝库,也是一座举世无双的和平乐园。      ...

  • 转发【从容地老去】(作者/吉安县人 戴木才)

    此文的确写得有水平一一这是一篇很难得的好文,强烈推荐各位认真地读完。这篇文章是吉安县人戴木才所写,在中央宣传部工作,是曾给中央领导授课的人,昨晚深夜发在大学同学群的一篇文章,今早拜读了,确实很好,可以看看。 【从容地老去】    人生步入老年,该是可遇不可求的福气。      这个福,是自然自在的衰老过程和形式,所谓仁者之寿。     当你郑重其事,以至孜孜以求地关注起长寿的时候,十有八九为时已晚。     长寿,被向往;养生,被推崇;百岁,被期望。     一生被名利所折磨、奔波的人们,又开始忙于琢磨如何长寿?于是,又开始折腾起自身来了!    ...

  • 缘(二) (杨友才)

    站在泰国大城卧佛前照相,仿佛回到了仰光的喬達基臥佛。异国他乡之佛系,不同地方,经历相似。      上图卧佛和下图佛头是在泰国故都大城。      大城,泰国的故都,是1350年兴起的阿瑜陀耶王朝的都城,自1767年被缅军纵火彻底破坏后,只留下300多座断垣残壁的寺庙。寺庙里的大部分佛像没有头颅,有人偷偷地把这尊佛头藏在榕树里,榕树保护着佛头。久之成了世界奇观。这里的每一段断壁残垣都透着神秘。宁静与神秘、荒凉的美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朝拜。      乔达基臥佛。据闻臥佛建于1907 年,经历各天灾后,才於 1960 年代正式成為仰光现有大型臥佛像,也是世界上十大卧佛之一。       世界上十大卧佛之一,乔达基卧佛约65米长,17米高,甚为巨型。佛像为白色实心。眼睛由玻璃鑲嵌而成,栩栩如生。其中臥佛右手轻倚頭部,彷彿正慈悲注視视身下的人们。更特別的是臥佛脚底有 108 個 佛足图案,表示佛家三界的「欲界」、「色界」與「無色界」,除能象征人类轮迴的次数外,亦表示天地万物皆於佛脚下。      佛教的信徒滿布天下,因此不少地方皆可見到臥佛。世界十大卧佛,七座在中国。我叩訪过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天然“卧佛”——广东平远南台山天然卧佛,横跨两省,身在广东,足入江西寻乌,佛首南台山;世界上山与佛浑然一体的福建三明淘金山定光卧佛,长38米、宽10米、高11米,为目前中国最大的石雕卧佛,卧佛后面的山群有一尊约4公里长的山体绿色大卧佛,山与佛浑然一体;曼谷历史最悠久和最大的寺庙,曼谷卧佛寺卧佛;还有北京香山卧佛寺。...

  • 懷念敬愛的媽媽謝陳德華(謝玉清)

         五月二十九日是平凡而偉大的母親去世一周年的日子。含辛茹苦養育我們偉大的母親離開我們己經整整一年了。      去年的今天,媽媽走得那麼突然,那麼寧靜,那麼安祥。沒有給儿女們留下一句臨終叮嘱。那一刻,我們肝腸寸斷,悲痛欲絕。媽媽帶走了她對我們滿腹的牽腸掛肚,留下了我們對媽媽的無限悲痛和深切的懷念。多少次回憶,多少次在夢中驚醒,無情的現實,只能化為我們對媽媽的永久追憶。      人生最悲傷的莫過於親人的生離死別,從此我們再也聽不見媽媽的叨叨的關心和叮嚀的聲音。媽媽走了,我們的人生覺得孤獨、寂寞、心里好悲傷。但是媽媽的音容笑貌在我們心中留下了深刻、難以磨滅的清晰印象。 媽媽生前和我們及孫子、曾孫子歡聚一堂 在志良弟弟家的院子裏拍合家歡 和媽媽在一起的幸福時光 前排左起:謝志良、謝志超、媽媽、謝志文、謝志仁 后排左起:謝玉涓、謝玉清 2013年雙親節媽媽上台給志超和巧宏加油      回憶往昔和媽媽朝夕相處、促膝談心的日子,媽媽每天陪伴着我們走過的一段難以忘懷的酸甜苦辣歲月,媽媽給我們無法沫去的溫暖和愛,我們深感到是最幸福的一家。每當深夜人靜的時候,想起了您,您的音容笑貌就會出現。每當疲憊時,您的關愛叮囑就會在耳邊回蕩,無法忘懷。每次我們去看望您,當我們要回家時,媽媽總是走到門口用依依不捨的目光目送我們回家。每當想起了這些點點滴滴,就會不自禁的淚盈眼眶,至今無法釋懷。偉大的媽媽對我們濃濃的愛,將陪伴著我們一生一世。我們將永遠活在您的母愛之下。我哭不回曾經美好的一切,揮不散親情離去的痛楚,改變不了無法接受的殘酷現實。 在宴會的現場 2012年的跨年晚會 2014年的跨年晚會...

  • 情意浓浓 – 钢链班同学探访班主任卢文洲老师(楊桂芸)

    左起:杜美华,卢文洲老师,莊金莲,杨桂芸 卢文洲老师在校友联欢会中发言(9-9-2013)      由于疫情爆发、局世动荡,将近两年了,我们没法和卢文洲班导师会面。他老人家已经九十三岁高龄。同学们时常怀念着这位恩重如山,和蔼可亲的老师。今天由莊金莲、杜美华与笔者買了些适宜老年人的营养礼物,代表华中高中第十一届钢链班的同学们前往拜訪我们的班主任 – 卢文洲老师。当我们见到卢老师猶如昔往;神彩奕奕、身体健壯,心中感到非常高兴与快慰!卢老师慈祥的容颜上带着温和的微笑。他老人家很关心的问起我们班海内外同学们的近况。之后娓娓而谈,讲了好多关于敝班同学们难忘的一切。同时也述叙了母校华中的光荣事迹。他老人家智力超棒!六十年代的史迹,如今还记得清清楚楚。我们靜听着卢老师慢慢的述叙,往事历历在目,仿佛是在昨天。之后,卢老师沉重的边说边问我们,关于被瘟神夺走的几位我们钢链班同学、华友及一些老师们的不幸事故。我们听得泪水盈盈,深感悲痛!沉默了片刻,卢老师说:“世事难料,今生与明天不知那个会先到。珍惜当下,你们各自保重……。     我们依依不舍的告别了卢老师。汽车慢慢的驶动了,我们转过头去,见到老师高而亭亭笔直的身躯仍然静静地站在大门口,真是情意浓浓,恩重如山!怎能遗忘啊!      此刻,窗外细雨绵绵 ,心中回忆连连,悠然提起笔桿 ,释放心怀: 部分钢链班同学与班导师卢文洲老师(9-9-2013) 珍惜当下 疫情风浪逐我回到伊江畔 有幸与老同学们聚集会见 不亦乐乎!...

  • 《百年华中情续编》征文通知

    《百年华中情》纪念特刊甫一面世,便迎来了各地师生、读者的热烈回响,倍加追捧。之所以大家津津乐道,是特刊的内容触动了大家的心弦。远逝的岁月,大金塔下伊江之滨,校园生活带给我们美好幸福的情景历历在目,师生情谊、青葱岁月,恍如昨日。故事是那么真切,那么动人。 是以,大家纷纷著文赋诗,抒发感言,情怀。最早是美国洛杉矶校友发起,接龙游戏,倾吐对母校的深情挚爱,有喜有忧,虽天涯咫尺,时过半百,情真意切,淋漓尽致。真没想到特刊如此炙手可热 ,如此走红,一时间洛阳纸贵。 她还冲破了国界,走出异国图书馆、博物馆和报社,也不乏有评论加以赞许。《百年华中情》收获了意想不到的硕果。 然而,我们也注意到还有能文善著的师长、学弟学妹的佳作未能收录在《特刊》,成了遗珠之憾。 再者,在《特刊》〈编后语〉提到“要把创建时期与战前悠悠走远的时光从新拉回眼前,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也许这句话触及到读者的心怀,华友青年社的曾勤博从哈佛大学图书馆找到《陈又新先生小传》(朱建著)的文章。陈又新先生(1913—1968)是华中建校第一届毕业生(1928年6月)。回国后成为著名的小提琴家、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教育奠基人。我们又收集到《复办第四届初中毕业纪念刊》、《复办高中第一届、初中第五届毕业纪念刊》的珍贵资料和照片,还有,《新中国成立前后缅甸华侨的政治立场考察》(姜帆著),这些史料凸显了缅甸华侨中学在人文教育的塑造和社会动态。 忆往事,怀远人,学风建设,校园生活等投射到特刊上,《百年华中情续编》应能再现当年风华,将是一本洋洋洒洒、林林总总的精美版特刊! 期待!                                        征文通知: 稿件请于2022年9月30日前电邮至 huayouyouthclub2021@gmail.com 。 联系人: 黄焰光 微信号:wykwyk07 杨胜富 微信号:anthonyhyang...

  • 读文有感 传承有望(苏顺路)洛杉矶

    报恩寺 近日南加州缅华网发表了谭炳辉同学的新文"颂经祈祷交谊会"。笔者从头到尾一连读了好几遍,可谓脍炙人口,越看越有味,爱不释手。总结起来,具有不少看点,特此提笔与广大读者分享分享。一,从文体结构而言,作者一反常态,创造性地布局新式龙门阵,分上下两部分,上一部分先后写尘世间,人际间,弹指间。下一部分前后写谢师母,报恩寺,聚餐会。初视上下並无多少牵连,细看发现相互呼应,结构合理。二,全文大量釆用四字一词,有机参插多字句子前后,形成诗歌与散文融为一体,像一首诗歌,亦像一篇散文,十分奥妙。 前排左四谢陈德华 右四叶国治 右二邱伟文 三,选用许多古书经典词彙,彰显文章作者年轻时曾熟读古文,牢记在心,因此,写起文章,胸有成竹,随心所欲,运用自如,实属当今学习华文,书写文章的华人青年们的楷模,令人佩服。四,相较而言,文章的中心内容,主要描述于下面部分,体现于颂经祈祷与交谊相会,手法是从远到近,从外到内,从内到外,先写报恩寺美丽外景,再写佛堂内设。先写寺堂聆听法师颂经,再写帐蓬聚友欢餐。令人觉得有条不紊。 后排左二 谭炳辉 五,作者利用短短的一段话,精华的四字词句,成功地描述了文章的主人翁,德高望重的谢陈德华老人的平易近人,慈善心怀,爱国爱乡,热衷于行善的生平事迹,让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受到了莫大的教育。六,短文也穿插了许多精美的与会校友群照,增添了文章的丰富内容,使读者颇有图文并茂之感。 作者描写谢陈德华师母 众所周知,今年四月,华中和南中老校友叶国治同学命终就寝,享年八十九岁。我们失去了爱国先锋,缅华文化界著名的诗人作家。当祖国的三位太空人凯旋归来,再也看不到叶学长的歌颂诗文了。今年五月,南中老校友邱伟文同学与世长辞,享年八十六岁。我们失去了爱国旗手,缅华文化界有名的诗人作家,翻译高手。当祖国的第二批三位太空人成功升空,入住太空仓,再也看不到邱学长的歌颂诗文。仰光缅华网和南加州缅华网失去了两位优秀的诗人和作家。 与会校友报恩寺院留影 失去了两位德高望重的诗文先锋旗手叶国治和邱伟文,无限痛惜和怀念之余,我们也注意到,我们南加州缅华网其实仍然拥有许多优秀的诗文高手,如朱雪雪、朱徐佳、谭炳辉,黄兆豪,谢玉清等。他们年轻时多读古文,中文底子丰厚,脑海里装满了深奥的中文词彙,写诗作文时能够熟练运用。他们始终满腔热血,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不断地收集祖国和第二故乡缅甸的信息,经常挥笔,发表杰作。南加州缅华网也经常得到苏金安,汤琼秀等高水平作者的高质量作品。同时得到祖国内地和港澳台,第二故乡缅甸许多作者投稿支持。 美国南加州缅华网 叶国治学长和邱伟文学长走了,我们悲痛不已,最好的怀念莫过于继承,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学习他们不停地挥笔撰写歌颂祖国,赞美第二故乡缅甸的诗歌和散文。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空前普及,海内外缅甸华侨,要与时俱进,乘风破浪,用笔杆子歌颂中华民族悠久而光辉的传统文化,伟大复兴。 6-10-2022 ……………………………………………………...

  • 分享城市绿肺 聆听澳头侨史——记厦门缅联会侨青委会翔安一日游(曾素琼)

    壬寅年端午节假期最后一天(6月5日),适値世界环境日,在厦门疫情防控稳定的情况下,见缝插针,厦门缅联会青少年委员会成立以来精心策划组织前往翔安自费一日游。由于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要求,人数控制在50人内。参加活动的年长者有83岁老者(由两位妹妹陪同)与两位小胞波及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的缅甸华裔留学生。 端午节期间阴雨绵绵,或许是胞波们的热情感动了老天爷,天公作美,旭日和风。胞波们怀着感恩的心,8:30准时从厦门团结大厦开车启程。缅联会青委会杨锦强会长作为“导游”当即走马上任。一路欢歌笑语,在缅联会陈汀阳会长的带领下齐声高歌《鹭岛胞波》会歌。洪铁树胞波唱最近缅联会正在教唱的缅甸歌曲。华裔留学生马顺宇也给大家带来歌声。胞波们踊跃献唱,带来阵阵掌声、欢笑,增进浓浓的胞波情谊。 城市绿肺——下潭尾红树林公园 下潭尾红树林公园是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碳中和项目,通过在下潭尾种植红树林的方式实现大型国际会议“零碳排放”,这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史上是首次,在厦门也是首次。它是向世界传递中国生态环保理念的窗口。今天的行程颇具意义,让胞波们一起来体验厦门的生态之美,让我们成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行动者。下潭尾红树林公园将创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市第一个红树林主题公园、全省面积最大的人工红树林生态湿地公园。 我们到达景色宜人的“城市绿肺”时,成片的红树林一览无余。正值退潮,大家漫步在栈道上,远远可见红树林间滩塗鱼虾欢快跳跃,小螃蟹肆意爬行,白鹭在树丛游走觅食,一阵海风吹来,伴着海水的腥咸,送来夏日里的阵阵凉意,人与自然和谐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这里成为厦门市民休闲渡假的好去处,倍增满满幸福感! 聆听侨史——翔安区澳头侨村 临近午时,全体团员乘车抵达翔安区澳头侨村,品尝独具闽南渔村特色的海鲜盛宴后,参观古厝民居,聆听侨史。 古厝闽侨文史馆创始人、澳头村华侨联谊会会长蒋永泰先生,用自家百年古厝自己出资修缮改建而成。闽南古厝红砖石墙,走进庭院,植物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古厝的外观及其内里的家具、摆件都极具闽南历史年代感。馆内展示着蒋会长从海内外收集整理的展品,包括侨批、器具、照片和书籍等等。 座落于古厝小院里,蒋会长为胞波们介绍澳头村的古往今来,澳头村悠久绵长的华侨历史以及新时代下的侨乡文化发展。胞波们聚精会神地聆听着澳头侨胞在异国他乡艰辛打拼的历程,感受老一辈华侨华人历经战火洗礼、悲欢离合、爱恋祖国、对祖国不遗余力地资助并代代相传的深情,由衷敬佩海外华侨华人爱国爱乡情怀。 蒋会长告诉我们,大年初一,澳头还在怀远湖畔举办云上侨乡春节联欢晚会“鳌江梦想秀”新媒体直播,通过网络平台向广大归侨侨眷、海外侨胞播出,到今年已举办五届。通过云上春晚,以视频方式,广大归侨侨眷与海外侨胞,在新春佳节互致问候、拜年祝福!蒋会长作为澳头春晚节目组总策划、总导演,热情地邀请我们缅联会明年能给澳头的春晚带来节目。 我们走出闽侨文史馆,穿过怀远湖上的双清桥,来到厦门北欧当代艺术中心。接着来到澳头村海边的超旷艺术馆,它取自澳头清代名臣苏廷玉于1843年所提“超旷”二字,寓意如大海般包罗万象,高远旷达。快乐的时光总是飞快,漫步在这个渔港小村,古厝、老树、村舍、青烟、小桥、碧波……相映成趣,给人温暖祥和的氛围。流连于古老闽南建筑、艺术火花碰撞、山海秀美画卷中,令人不舍离开。感受新时代的侨乡建设发展的同时,也带来满满的幸福感,相信我们未来的生活会越来越好,祖国会越来越强大。我们侨青人要倾听侨声音,讲好侨故事,传播侨文化,让情联四海、共筑家园的侨界力量薪火相传。 各位胞波归来后,分享出游照片的同时,纷纷抒发感想: 郭丽惠胞波表示:在厦门疫情稳定的情况下,这次参加缅联会青委会的活动,深深体会陈会长的热心、用心和细心,精心策划老少同乐一日游,自始至终,一个行程紧跟一个行程一项都没落下,开开心心旅游,平平安安归来。其次,感谢青委会的会长和骨干们,陈会长哨子一吹,各就各位,协调一致,是一个有战斗力的青年团队。在世界环境日组织胞波参观下潭尾红树林公园、澳头侨乡等活动,亲眼目睹我们伟大的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观侨乡,忆前辈,继承嘉庚精神代代相传! 洪明志胞波是本次行程中最年长者,表示:年纪大了,顾忌到健康怕劳累,很少出游,这次参加一日游,新农村太美,胞波们个个满面春风笑开颜,她心里很是高兴,也感觉自己年轻了。 许志玲胞波表示:有爱侨、奉献服务侨工作的人,我们的侨务工作就会越来越好。我们归侨侨眷就有一个值得依赖的娘家。 王锦秀胞波表示:第一次参加胞波户外活动,发现这是一支卧虎藏龙的团体,个个能唱会跳的团体,点赞!...

  • 頌经祈祷交谊会(丛中草)

         尘世间,有日出日落,月有阴晴圆缺,有高山大海,有春夏秋冬,有寒暑温凉,花开花落,相辅相成,互为矛盾。      人际间,有亲情、友情、爱情,人情,人情冷暖,迎来(新生命的诞生),送往(与往生者的告别),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七情六欲,有好坏善恶,有虚假真诚,有留芳百世(为国为民,如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林則徐、戚继光、郑成功……等)。有遗臭万年(卖国求荣,被钉在历史耻辱架上的民族罪人如:秦桧、吴三桂、汪精卫等),此乃人性百态。      弹指间,自世纪大疫(新冠病毒)爆发以来,到如今已三年有余,因疫情而导致全球將近六百万的鲜活生命,随着缕缕青烟而灰飞烟灭。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种源自非洲的猴痘病毒接踵而来。继续肆虐人类。战火烽烟四起,生灵涂炭,难民流离失所。人们尝尽了生离死别,哀伤悲痛、烦躁不安,此乃人生最大之怵惕径历。      天晴气爽的五月天,正是春夏两季交接时,乍暖还凉,繁花盛开,百花丛中,唯独康乃馨艳压群芳,最为娇媚。母亲节的到来,人们纷纷感恩追思,母亲恩情的偉大。五月二十九日以谢玉清、谢志超同学等谢府的孝子贤孙,在阿苏莎的报恩寺,举行一场为远赴西方极乐一周年的慈母,谢陈德华太夫人的颂径、祈祷法会。广邀居住在洛杉矶,原缅甸仰光南洋中学校友及家属和兄弟的华友会朋友前来参加法会。      谢陈德华老人,是我校资深老师谢奕輝老师的如夫人,杏坛执教数十戴,桃李满天下。也是一位贤妻良母,她培育的子女,个个都出人头地,学术有成,热心公益。服务社会大众。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心有莲花,慈悲为怀。多行善事,必有后福。积善厚德,福泽子孙。老人家性情温和,活泼开朗。对待后辈学子和蔼可亲,每逢节庆,校友聚会,必有她老人家的身影,和大家一起唱歌跳舞。人缘非常和善,各校友都亲昵称老人家为谢妈妈。有人溺己溺的精神。每逢天灾,老人家必定会伸出援助之手,积极参与赈灾救灾的活动。老人家的和善身影,一颦一笑,我们后辈学子,確实难忘。      座落在阿苏莎山脚下的报恩寺,規模恢弘壯观。环境幽雅恬静,花草繁茂,微风徐徐,鸟语花香,好一处佛门清静之地。佔地广阔,所供奉佛像,特从缅甸拜请而来。整座庙宇建筑耗资巨大,由洛杉矶缅甸华侨、华人和缅甸胞波以及各慈善机构、虔诚的佛教信众,共襄盛举集资建成,以供信众禅修、洗滌心灵的聖地。      五月二十九日,天气晴朗,微风徐徐。由于是星期日早晨,道路通畅无阻,我们怀着敬重之心应邀赴会。虽然当下,一疫(新冠)未平,一疫(猴痘)又起,寺庙内的停車位和路边停车位都已爆满,一位难求,可見校友们对谢奕辉老师和谢陈德华老师,两位老师的敬重和爱戴。      上午十时良辰吉时已到,宾客们井然有序,魚贯而入。来自千佛之国的大多数人都信奉(佛教小乘教),进得大堂,大堂之大,可容纳一百多号人众,基本已坐满。大家双手虔诚合什,双腿盘膝,席地而坐。恭请大法師上座颂经祈祷,瞬间大堂鸦雀无声。大家时而恭听大師颂经说法,时而跟着大师喃喃颂经祈祷。一时梵音绕樑,祥和之音宁神安心,滌瑕蕩垢,去除杂念,洁洁心灵。   ...

  • 他的纸筆人生 ——忆良師益友丘偉文(朱徐佳)

    初识丘偉文,知道他是文人,会写文章,但对他的了解並不多。 2014年  “南加州缅华网”成立了,随即组织了一个编辑小组,由王旭山把电脑的部份设置好,我担任总编辑,丘偉文負責提供各地新闻,以及稿件的審查。 美国南加州缅华网      在一起工作了一段时间,慢慢的了解到,丘偉文对世界局势的看法眼光独到而且敏锐,在缅甸新闻方面也常常抓到重点……特别是他秉承了他父亲,缅华文化界杰出人士巴宁先生 (1903~1951)的好文才,写得一手好文章……      丘偉文(1936~2022)原籍海澄县新垵乡(今属廈門市),是缅甸知名華文作家,和他的父親巴宁前輩一樣,終其一生对缅华社会的文化有着重大的貢獻。 巴宁先生和丘伟文夫妇       “南加州缅华网” 成立后,作为编輯成员的他開始源源不断的供稿,他的缅甸小说译文一本又一本,一集又一集:《德斑貌瓦小说散文新集》,《卿卿啊我曾等待》《碧蓝色甘馬育》《瑪瑪支大姐》《夢册里的只言片语》《翁山將軍》……等等,不胜枚举。 丘伟文部分翻译和著作      他写的系列散文:《似蜜随笔》《回乡日记》《小小说》《生活随笔》《莱江夜歌》《缅华各团体活动記实》《笔友文章读后感》《诗词歌赋》……等等,林林总总多不胜数。 丘伟文的部分翻译和著作...

  • 时过境迁(杨友才)

    宁化泉上华侨农场第七生产队(布尾)农业工人住宅 阔别近五十载的那个春节,我和几位港澳定居的胞波相约回宁化泉上华侨农场省亲,租了一辆车从第一生产队、第二、第三、第五生产队一路走来,看到农场的变化非常惊喜,昔日尘土飞扬的马路变成了混凝土马路;一座座崭新的三层楼别墅代替了土瓦平房,房内有沙发、冰箱、洗衣机、电视、电饭煲等现代家电,家俱不比城里人差;电杆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电线,这些变化令我们一行人赞叹不止,令我们羡慕不己!据说三层楼的洋房只需三十万元,在城里特别是在港澳买不到如此质好价廉的别墅。大城市的别墅价格比这里相差上百倍呀!        可是,当车驶进第七生产队布尾,看着冷冷清清的场面,之前一路欢歌笑语不知飞到哪里了,笼罩在我们心头的阴影重重。难道我们这一代人挥舞银锄开劈的农场果园就成了历史?昔日的繁华的景象如梦幻一般,烟消云散。想找人问问,街上无行人。站在空空荡荡街上,思绪万千,往事历历在目:       1968年冬天,宁化华侨农场第七生产队布尾迎来了一批缅甸归侨。远离泉上农场总部的第七生产队布尾座落在群山怀抱的泉上镇豪亨村布尾。在我的记忆里,那时候曾经是人口繁盛,百业兴旺,老幼皆乐。虽然物质生活还是很艰苦,但因刚刚组建,宣传得当,人们都满怀希望,展望未来。人是活在希望中,希望使人精神焕发,干起活来,劲头十足,挥舞银锄修大地,战天斗地换乾坤。很快山上种上了果树,有梨树、柑橘树。归属生产建设兵团七连后,种上了玉米,当丰收的时候仓库都装不了。真是喜看玉米金灿灿,遍地侨农下夕烟,归侨职工乐开花。        因为心中充满希望,也能激发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归侨嘛总惦记着第二故乡的椰奶面,没有椰子也能创造出新花样,将炼乳代替椰汁,张冠李戴,反正都是“奶”,做起另一番风味特色的“缅甸椰奶面”,味道如何只有那些当年的快乐单身汉才知道。……      ...

  • 感悟–读东瑞小小说《爱在瘟疫蔓延時》(阿凯)

    盼望巳久的东瑞小小说《爱在瘟疫蔓延時》 的著作終於在今年一日二十一日出版了。我很荣幸,东湍老师特意赠送给我兩本書,另一本是長篇小说《快乐的金子》。借此表示衷心感谢! 香港的新病毒於二零二零年年初爆发,农历新年前夕开始发难,政府要求市民戴口罩、 禁足、宅家……顿时间,香江市民驚慌失措,风声鹤唳。从抢购口罩到日常生活用的厕纸荒;再到每日确诊人数的不断增加,市民们被吓坏了。 东瑞老师对他的太太瑞芬说,他想写一系列疫情小小说,反映新冠病毒疫境中香江小市民的生活状况,於是他用敏锐的眼光洞察疫情的蔓延和脈络,爭分夺秒的工作……破纪录地写下了疫情小小说系列逾五十篇,还有散文、杂文、小品、散文诗、新诗、评论、長篇等共三十余万字。因第五波疫情严峻的原故,推迟到今年一月二十一日才出版。 东瑞老师的小小说《爱在瘟疫蔓延時》 是以写实、幽默、诙谐的笔凋描绘2019至2022年新冠病毒疫境中香港小市民的生活视角与题材也輻射境外,既有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是一部笑中有淚,哭笑悲喜的街巷猎影,深情地反吷了香港低层小人物面对病毒和死亡;同時地表扬香港市民齐心协力抗疫的信心,爱心,互助和意志,人情味流溢,煙火气浓浓,整册共收集六十三篇小小说,銜接起来足以窥探整整三年瘟疫大肆虐的蔓延和脈络,创意丰盈,别具一格,值得一读,从而感悟生命的珍贵。 疫情期间感人的人事何其多:小小说《爱在瘟疫蔓延時》佳作中所描写的王家八十岁的爺爺,尽管多次婉辞儿女孙辈的好意,儿孙们还是决定为他在酒楼搞八十大寿小庆,却遇到瘟疫肆虐,原订三桌,有两桌是請朋友,最后在酒楼经理的苦苦哀求,保留自家一桌十二人,当時口罩特别紧张,只有十個,如何分配,大家爭论了一番……从故事里反映出家庭的温馨;小小说《情深何须見朝暮》故事中所介绍的一缐医護人员更令人欽佩,那对新婚的医生夫妇本來想度蜜月,因为疫情需要加班,推迟了航班,互以「情深何须見朝暮」勉慰对方;小小说《食咗飯未,纸皮婆婆》 中描述撿拾纸皮的婆婆依然自食其力,不願意领取太多的免费飯更让我们敬佩;小小说《天堂的戏院》封城令汻多母子如同隔世,新冠疫情让母亲每天都夢见排队到天堂戏院报到,焦急等她回来的老儿子与她最后再见相融,喜极而泣。 东瑞老师在他的自序中写道:近乎两年的時间内,我与我小说的人物在疫情中尝遍酸甜苦辣,共患难,同哭笑,爱将我们人类结成共同体,岁月和文字会銘記我们的共同記忆。他的文学作品、文字,深深感动渎者的心灵! 兩年多,全人类都在与疫魔抗爭,疫情清零是共同目标,我们相信会有那一天的到來,用齐心协力抗疫的爱心、信心、互助和毅力,迎接光明的明天的到来! 2022.05.28於香港...

  • 我的华中情 《忆高中毕业一甲子(下)》 (黄月琴)

    洛杉矶华友各民族大团结舞 黄月琴  洛杉矶华友15周年和25周年特刊 我们全家于1995年10月份移民到美国洛杉矶。同年11月我姐姐黄月梅和姐夫方月光(他俩都是华友),带我去参加洛杉矶华友会在蒙市巴恩斯公园举行的庆祝洛杉矶华友会成立五周年的聚餐活动。那天我有幸遇见从昆明来洛杉矶探亲的李佩校友和在洛杉矶的校友郭丽琴,朱雪璋,也结识了校友朱雪雪和朱徐佳。后来又先后遇到洛杉矶的班友龚彗丽和姐姐班的校友黄兆豪。后来有机会去三藩市去时见到班友黄娇英、黄玉蓉、朱根绵及李玉霞等。     为了庆祝2000年千禧年,洛杉矶华友于10月7日在星海酒家举行了二百多人参加的大型的庆祝联欢晚会。(当时华友会主席是黄娟娟同学)。那天晚上我姐姐和姐夫也带我们夫妇前往参加。在这次活动中我遇到了分别将近40年的校友劳月姬夫妻俩(她是高11届的同学)。 华友周年晚会(瓦城的花朶)华友15周年晚会(缅甸花伞舞)      2001年7月开始洛杉矶华友在朱雪雪校友的妈妈家每周六下午7:00到晚上10:00请来了会跳午的华友邱国壤荘玉娇夫妇做我们的指导,练习跳Line Dance(排排舞),2003年初转到华埠一处可以跳舞的场所,那时我们夫妇俩虽然是住在较远的橙县,但仍然坚持每周都去参加练拉丁舞。     2002年9月21日恰逢中秋节,洛杉矶华友在侨报会所举办一年一度的联欢晚会。在会上我参加了华友以各种方言(我是在台山话组)朗颂"月光光"庆中秋的表演,还有参加女声小组唱"衷心赞美"表演。 上:华友化妆晚会2004 下:华友参观九寨沟畄影      2003年9月27日洛杉矶华友(当时华友会主席已是张少战)在柔似密社区举行年度联欢晚会。在晚会上我参加了由黄娟娟同学编导,由罗彩萍、伍秀美、黄月琴、朱雪璇、邱丽琴、梁瑛金、黄娟娟表演的缅甸舞"瓦城的花朶"。     2004年1月3日洛杉矶华友举行庆祝新年元旦化妆舞会。在这次舞会上我的先生苏顺路扮演阿拉伯油王,他一身地道的阿拉伯服装,那是我的大儿子苏超群到伊拉克打战回来时从伊拉克买回来的纪念品,正好给父亲在化妆舞会派上用场並获得"最神似"奖,而我却是扮演满头、满身是五彩鲜花的夏威夷女郎 。 广州同侨大会班友畄影...

  • 黑色幽默传奇《叶国治遗作 5/22/2007》(马越民提供 5/10/2022)

    一 马维忠先生的一生极具传奇性 。他从小立志追求孙中山,两次参加国民党,想在中国实现三民主义,可他的理想在现实中屡次碰壁。他从一个老国民党员的立场出发,想用改良的方式挽救国民党,却有着唐吉珂德似的悲剧结局。他想在腐败的黑暗的官场上树立新风,却演出了具有讽刺性的黑色幽默剧——“清官坐牢”。他从祖国的东海岸漂泊到遥远的西南边陲,做过教师,当过记者、编辑,做过县太爷,仍回归到原点——两袖清风的穷教书匠。 二 马维忠先生的世界观彻底转变是在40岁以后。他流浪到海外,有机会读到毛泽东的哲学著作,毛泽东思想给了他一把解剖刀,他认真地解剖了自己。在《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怀念陶行知》这两篇文章中,他回顾和总结了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理念,批判了陶行知的理论缺陷,从而也批判了自己。 三      马维忠先生敬佩陶行知,实践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一言一行,都照陶行知的样子去做,他是忠诚的陶行知的私淑弟子。 无巧不成书,他的先师陶行知活到55岁,马的生命也终于55岁。是巧合,是造化?他在纪念陶行知逝世七周年的文章中指出:陶行知“处在这样的革命时代,摆在他们的面前,有三条路:革命、改良或反革命。而他走的恰是由改良到革命的道路”。马维忠生在满清覆灭,辛亥革命后的军伐混战年代 ,经历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的风云变幻。动荡的时代,也是他由改良走向革命的时代。      他用马列主义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评论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基础,归结为十个字“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马先生认为陶的“行”仅仅是一种个别的、孤立的,偶然的行为或行动,虽然在“行”中可以得到一些感性知识,但这些知识是片面的,虔诚的,尚不能称为真“知”,如果停留在此阶段,只能流入经验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 关于“知”,马先生认为:陶行知以为“行”就开始得到了“知”,这个“知”就自然地得到了“成”,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僵化的。人的认识是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人们在感性活动中得到了“知”,这个“知”是否正在确?是否对头?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再到“行”中体验、修正和提升。马先生指出:陶的缺点就在于他“根本没有懂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过程至飞跃”。      马先生的世界观改变之后:他在缅华教育活动中,在爱国民主活动中显得朝气蓬勃,向着反动派,向着黑暗举起了投枪,像鲁迅一样。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