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日志

  • 侨友动态
    缅甸华裔留学生感言摘录(晨阳)

    . 编者按:2024年4月14日厦门缅联会泼水节嘉年华活动,邀请厦门大学、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缅甸华裔留学生40人参加,30余人写下了感言,现摘录13人感言如下:                (厦门缅甸归侨联谊会 秘书部) 我感到十分荣幸,很激动也很开心,能够参加厦门缅甸归侨联谊会举办的泼水节嘉年华活动。没想到在异国他乡,让我有回到家的感觉,一起欢度缅甸新年的泼水节,能够有机会认识那么多的缅甸归侨前辈们和华文学院的同胞们,希望今后有机会和前辈们多交流。 厦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大一  李本双 本以为今年无法参加泼水节了,真的很荣幸可以参加这次活动,到祖籍国是第一次见到那么多很热情的同邦亲人。 厦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大一  倪清龄 泼水节象征着洗涤过去一年的污秽,迎接新的一年。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尽情地洒泼着清水,彼此地欢笑、舞动,仿佛释放出心中的所有烦恼和忧虑。再次参加缅甸归侨联谊会泼水节嘉年华,各位长辈依然非常热情的招待了我们,身在异国他乡也仿佛回到了家的感觉。嘉年华上的各个节目表演,充满了节日气息,人们载歌载舞,欢聚一堂,用优美的歌声和舞蹈,尽情的欢庆缅甸新年的到来。      ...

  • 侨友动态
    洛杉矶缅甸会泼水节敬老活动(苏顺路)

    洛杉矶缅甸会敬老活动      今年公曆4月13-14-15-16是缅曆正月5-6-7-8日,也就是缅甸人民的传统泼水节。缅曆平年有十二个月,润年有十三个月,每一个月都有相应的节庆,而正月的泼水节庆是最隆重,最热闹的全国范围内的大节庆。自古以来中国人民信仰天上有天王玉帝,缅甸人民信仰天上有天王"帝迦明",他每年正月下凡人间巡回一次,人们用清水互相泼洗身体,热烈迎接"帝迦明"的降临,泼水节头一天叫"阿久",喜迎之意,第二天叫"阿甲"降临之意,第三天叫"阿犟",监查之意,第四天叫"阿的"回返之意,之后便是缅甸新年。中国春节新年是在正月初一,而缅甸泼水节新年则是正月初九。 寿星们共享丰盛的午餐      华人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自古至今大量流落到世界各地,据统计现在美国有约6百万华裔,长期以来,美国华人不忘祖藉国传统节日,每年隆重欢度春节,缅甸华侨生活在美国,除了涌入美国华人族群,踴跃参加各种春节活动,缅华会每年举办盛大的春节联欢晚会。     缅甸从英国殖民统治到取得民族独立,民选吳努政府执政以来,少有公民移民他国,移民美国的人更少。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由于政权变动,缅甸经济不断走下坡,随着经济衰落,大量的国民移民国外,移民到美国的缅甸侨民与日俱增,成千上万缅裔居住在洛杉矶,缅甸侨民带来了佛教文化,出现许多佛堂,举办许多传统节日活动,每年举行隆重的泼水节活动,缅甸华侨自然而然参与,共襄盛举。由于暴发新冠肺炎,泼水节活动被迫停止,去年新冠肺炎总算消失,大地重光,各族裔各传统节日活动,如雨后春笋般争先开展。 作者(右三)与校友们留影      2024-4-21日洛杉矶缅甸会假借缅华会会所隆重举行泼水节敬老活动,当日上午万里无云,微风轻拂,前来参加敬老活动的寿星们,有的健步自行,有的拄着拐杖坐着轮椅,有的儿孙掺扶,高高兴兴,步入礼堂,一排排桌椅整齐排列,全部给75岁以上寿星们坐满,可谓座无虚席。     上午10:30,大会主持吳苗敏宣布泼水节敬老活动正式开始,缅甸会主席吳昂苗堵热情致词,他代表缅甸会祝愿所有在场的寿星们健康快乐,福寿绵长,年年有今天。     缅甸会特地动员组织年轻的男女招待员义工队,一碗碗热乎乎香喷喷的鱼汤米线送到寿星们的面前,紧接着一碟碟风味多样甜点,一杯杯风味饮料接二连三地端到桌面上,寿星们大饱口福,心满意足。 化妆比赛现场留影      期间缅华会长陈永联,董事长许秉正,蒙市新任华裔市长黄泰平等先后应邀致祝词。男女歌手们深情高歌,热闹非凡。     紧接着独特的猜谜节目宣布开始,由主持人提出题目,寿星们举手回答,包括缅甸和美国的地理,历史,人文知识,寿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猜中的拿到小礼物,十分开心,我猜中两个,其中一个美国的自由女神铜雕是哪个国家赠送的,答案是法国。     轮到画脸比赛登场,五位寿星给五个年轻人脸部化妆,以观众掌声多者获胜,结果朱徐佳,许秉正和三藩市来的简瑞贞获奖。...

  • 诗词歌赋
    赴橫琴聽老師講開漳聖王之傳說暨參觀片仔癀陳列館即詠(文/德光)

    今古漳州稱聖王, 開基散葉史流芳。 人文厚重鍾靈地, 康壽猶歌片仔癀。 釋文:由古到今,人們都盛傳著開漳聖王陳元光先哲的美麗故事。他居功至偉,在漳州大地開基蕃衍子孫後裔,青史流芳。漳州人文厚重,乃毓秀鍾靈之寶地,人民健康長壽,還賴聖藥片仔癀的神奇功效,使漳州百姓樂業安居。 书法 一〉茂松二〉尤肖松三〉黃玉靈四〉岑建平五〉黃偉華六〉李應華 . . . . . ....

  • 高科技專利訴訟經歷(作者朱素山/美國加州)

    加州高等法院 《專利訴訟案是聯邦民事訴訟案,所以並非刑事案件, 一切由聯邦法官來審理》 联邦法院的专利诉讼: 诉状 对诉状的回复 授权后的专利局程序 案件管理会议 事实证据开示 专家证据开示 权利要求解释 即决判决动议 审讯准备和审前动议 庭审 上诉 和解 美國的專利: 美国专利是一份由被称为美国专利及商标局 (USPTO) 的联邦机构发出的文件。该文件授予专利 持有人一项权利,禁止他人在美国制造、使用、销售、许诺销售或进口专利所涵盖之产品或方法, 并向违反该权利的人士收取损害赔偿金。不过需要留意的是,美国专利一般不影响美国境外的 活动。 虽然专利由政府机构授予,但是它们只能通过持有人自己的努力来执行。如果专利持有人(或“专 利权人”)认为其他方侵犯了其专利,持有人可在美国地区法院提起专利侵权的民事诉讼。为了胜 诉,专利持有人必须证明被告很有可能侵犯其专利。被控侵权人也可通过证明所主张的专利权利 要求无效的方式来抗辩权利要求,例如证明权利要求所涵盖之技术在专利发明之前就已存在(该 先前存在的技术被称作“先有技术”)。如果专利持有人证明侵权成立(以及被告未能证明专利权 利要求无效),则持有人可请求法院就侵权向其判授金钱损害赔偿作为补偿。在某些案件中,专利 持有人还可获得旨在防止被告继续侵权的法庭命令,被称作“禁令”。或者法庭可以命令被告就任 何未来的侵权活动向专利权人支付规定的金额。 诉状: 专利持有人(或是公司)向联邦地区法院递交一份被称作“诉状”的 文件后,专利诉讼案件程序即开始。诉状中指明了专利持有人和被控 侵权人,以及所指控被侵犯的专利。一般而言,诉状中载有对被控侵 权人的侵权活动的详尽描述 (如制造或出售某一产品). 因此,在提起诉讼前,原告律师 必须就被控产品或技术中各项权利要求之限制的所在开展侵权分析。签署诉状,即表示律师 证明已开展过该调查。...

  • 最后一堂课是体育课 – 缅华网 伊江树报导

    当年我们在华校上课,一周只有一堂体育课,这体育课通常都会是一天中的最后一堂课。这也容易理解,因为上这体育课时,学生们又跑又跳,满身大汗,还怎么能再上课呢? 而一周只能安排一节体育课,也好理解,也不能多加苛责。 但朋友K君却说当年他在华中上课时,天天都有一堂体育课。当然。这体育课是每天的最后一堂课。 我不由大感奇怪:又不是体育专科学校,怎么每天都会有一堂体育课呢? K君长我三岁,1965年时我小学毕业他则初中毕业。所以他比我幸运得多,有机会在著名的华中这一所名校读了整整三年书。他说这三年中,给他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每天最后一堂课都是体育课。 我不信,认为这不可能。就算是学校这样安排课程,但每天每班最后一堂课都是体育课,那来那么多体育老师?想一想就知道不可能。 K君笑了:“也许是我的用词不大对,说每天最后一堂课都是体育课可能不大正确。说这最后一堂课是自由课还差不多。最后一堂课时我们全都不准呆在教室里,必须到室外从事一些体育活动才行。打篮球、玩乒乓球、跳绳跑步都可以,就是不准呆在教室里。所以我就简单地说这最后一堂课是体育课了。” 我还是感到不可思议:这是一种怎样的制度呢?据K君之说,比如3:00钟下课,这3:00钟到4:00钟期间学生们还不能回家,但可在校内自由活动,进行各种体育活动,到4:00钟时才可以回家。有的同学不想参加这体育活动(特别是一些女孩子),跑到图书馆阅览室去看书(课外书)看报,被体育老师看到了,还这样训了她们一顿: “就是怕你们整天看书读书读昏了头,担心你们死读书,读死书,最后读书死,才让你们每天最后一堂课时到处跑跑跳跳,活动身体,你们却还跑来看书,难道真的是想走上读书死的道路么?” 听了K君说的这么一段话,我才有所感悟,明白了“最后一堂课是体育课”的真正含义。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们活动身体,消除疲劳。作为名校,华中对学生们的学习是抓得十分紧的,但却没有走上极端的道路,而是考虑到“劳逸结合”,要让学生们也有充分活动身体的时间,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制度。只不过不知K君所说的是否正确无误,自己又没上过这华中,只有听他“讲故事”了。 但有现代教育理念的人士都知道,学校教育,不能只是一味地教书授课,应该让学生们在德、智、体各方面都全面发展。当时华校都提倡“三好学生”,就是要求学生们能做到学习好、品行好及身体好。而要做到“身体好”,就要鼓励学生们参加一定的体育活动才行。(呆在家里,不锻炼身体,只靠吃补药可以达到“身体好”的地步吗?好像在学生时代时我们曾经有举行过这样一个辩论会,讨论过这个问题。) 当然,当年华中学校是否真的有“最后一堂课是体育课”这样一个制度,本人确实完全不知道,只听友人K君这样介绍。真实情况如何,还有待各位曾在华中学校学习过的学长们、老前辈们多加指正说明了。...

  • 缅甸南中的魅力(晨阳)

        一个人的魅力,不取决于其面貌外表,而在于心灵;一间学校的魅力,不取决于其规模、建筑,而在于其校风。俗话说:好酒不怕巷子深。缅甸仰光南中,虽地处仰光市郊的巴罕山岗,办学只17年。如今,距其创办时间也已逾花甲,但其园丁、学子共同创造“南中精神”的魅力,却传颂在缅华的口碑之中……     作为一名南中的学子,几年来我一直在思索:母校的魅力何在?感到母校之所以让其园丁、学子们爱戴、传颂,是与母校园丁们辛勤的执教、学子们“朴实、团结、爱国”的校风分不开的。 1962年我在南中初中毕业,转读外文班至回国。在母校的课堂里,老师们倡导启发式教学,反对“填鸭式”硬灌。老师之间还互相听课讲评。教过我语文课的老师:黄重远、王毅诚、曹国杰。他们既是学校领导又兼课,可谓身先士卒。尤其是黄重远副校长,穿着补丁的裤子上课,生活简朴,教学严谨,要求严格,批改作业认真仔细,令学子们叹服。教过我代数的老师:朱铁峰,他讲课不用看书或教案,解一元二次方程式或二元二次方程式,他都能把方程式的运算娴熟地在黑板上写出来,教学技巧炉火纯青,至今仍记忆犹新。还有音乐老师:杨双溪;化学老师:粟福祥;缅文老师:陈细成、吴钦貌基、粟秀玉等等。他(她)们都为南中学子们在德、智、体育的全面发展,辛勤地耕耘再耕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南中良好的校风并非一时形成的。入南中的学生有三种:寄宿生、走读生、半工半读生。无论是哪一种学生,在学校一律平等。学校实行经济困难者“免费生”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照顾了许多贫穷华侨子女也能到南中读书,这一举措得到全缅华社会的普遍认同与赞誉。家父执教南中时,曾因反对取消“免费生”制度而与校长叫板,历史证明,父亲坚持的原则是对的。南中对寄宿生的学习生活管理是严格的,有统一的作息时间,安排早、晚自习,有老师辅导。走读生有校车接送,半工半读生“劳有所得”。学校倡导学生争当“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三好生。举办校运会、篮球、乒乓球等体育项目的比赛,乒乓球校队还有人入选缅甸国家队的。篮球“南中红”、“南中篮”男女队在缅华社会赫赫有名。南中高中毕业的学子,任教于缅甸各地华侨学校比比皆是。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劳动,或大扫除,或拿锄头铲草等等。“劳动创造世界”,有了劳动,使一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少爷小姐得以脱胎换骨,从而形成爱劳动、朴素、团结的群体。值得一提的是,杨一川老师就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具体组织者、管理者。 人从娘胎哇哇落地,父母即取名,名字或为长辈对子女的期望;或为对某事件的纪念等等。南中学子从初一入学组成班级起,都命有一“班名”。南中的班名,都与祖国的建设脉搏息息相关,如:洪流、跃进、火箭……等等。我读外文班时,取“红岩”班名,恰有《红岩》小说,我利用暑假,一口气看完了这部小说,小说中的主人翁江姐、华子良等英雄事迹深深启发着我,使我有了人生真谛的明确追求。“班名”凝聚了班级同学的团结,也表达了班级同学追求进步的决心。每班还制作了一面以“班名”的旗,每当举行学校运动会时,各班举着班旗,按高低班排序,穿着统一的运动服,踏着整齐的步伐,走进“比埃格劳”运动场,非凡的气派还真与“奥林比克”媲美。南中的团结,由此可见。 南中园丁们的辛勤耕耘,学子们的孜孜不倦追求,17年构成了南中“朴实、团结、爱国”的情操,或说是“南中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宣扬和纪念。...

  • 南中校歌的启迪(晨阳)

    一首歌曲,有的会令人萎靡不振;有的会唤起人们的激情,热血澎湃,振奋不已。仰光南洋中小学的校歌,是一首凝聚“海外赤子”爱国之心,激励学子们积极向上的歌曲,至今依然回荡在南中每个学友的心中。 “黄河浪,红星光,震撼南洋,照耀伊江……”校歌首句以祖国母亲河黄河浪与象征进步的红星光为引子,道出了南中办学的“爱祖国、爱我中华,追求进步”的宗旨。综观17年的南中校史,哪一页不都闪耀着这一宗旨的光芒?师生遍布五洲四海,哪一个不都染受着这永恒的光辉? 俗话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侨居海外的赤子都深深懂的,当祖国贫穷落后、处处挨打之时,华侨被“老外”称为“东亚病夫”、“软脚蟹”。上世纪50年代,在缅甸丹老时,儿童时代的我与缅甸儿童玩“果利”(玻璃球),他们输了不服,就骂 “奎的唷”,抡拳揍我。祖国不强,华侨受欺,这是历史不争的事实。当祖国遇到3年自然灾害时,我记得父母亲给在厦门的亲戚寄去油、米及钱。打从那时起,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开始懂得:只有祖国强大,我们才有靠山啊。 “有劳动的精神,有创造的力量……”,校歌倡导的是“劳动创造世界”的艰苦创业精神。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缅甸华侨华人素来传承发扬,南中的师生尤为突出。“劳动”在南中是一种风尚,师生自己动手铲平土坡辟为操场;教室虽然简陋,同学们经常洗扫,窗明几净,甚为整洁。“朴素”在南中是一种美德,男生不许留长发和梳“阿飞”头,女生不许烫头发,倡导自然美。统一的白色上衣,咖啡色的裤、裙,令人感到朴素大方。由于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在南中得以传承,才受到了海外赤子的永久拥戴和怀念。 南中校歌的旋律,以2拍4稍快的进行曲节奏,颇有凝聚南中学子们“赤子”之心,奋勇向上之意。曲末与歌词“啊!黄河浪,红星光,照耀伊江……”吻合,女声以高昂悠扬的旋律,男声则以浑厚雄壮的谐音,最终“南中,向太阳”二重唱收尾,使整首歌曲达到巧夺天工之妙。 南中的校歌,是一首平凡而普通的歌曲,它虽然只在伊洛瓦底江畔响彻了十七年,却哺育了缅甸华侨华人几代人热爱祖国、爱我中华、热爱第二故乡的心灵。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继承和发扬伟大民族的精神,这是南中校歌的启迪,也是我们的精神支柱。...

  • 真诚的友谊:老同学茶聚(阿凯)

      岁月流失,我们渐渐变老,老同学能再見一次面,就是多一次难得的机会,也是上天赐给的福气!   2019年10月23日,手机里收到阿霞校友发来的微信告知,后天在荃湾茶聚,邀请我参加,招待我们的“昆明理农二班”阿莲校友,她从泰国经澳门来港探亲,也想借此机会和在港的校友見面。   接着,我又接到阿珠校友打来的电话:「后天有一位老同学阿莲想和在港的老同学见面」,「大约有十多位老同学可以参加,考虑到主人翁是住在青衣亲戚家,地点就定在荃湾某酒楼,交通会较方便」她告訴我。 接到这兩位校友的电話后,我顿時感到心里暖暖的,格外兴奋,心想:这么多年了,有人还記得起我,心情真是无比的激动!移居香港后的几十年间,大家为着生活,各自奔波劳碌,很少主动去联络老同学,更不知道有多少校友居住在香港,也没有她們的联络电话。 岁月蹉跎,時光飞逝,五十多年一转眼走过来,留下难辨的颜容笑貌。大家都已是耆耋的年纪,銀髮蒼蒼,有時候看看泛黄的照片,心中自然而然勾起一串串在昆明华侨补校学习和生活的难忘的记忆…… 昆明补校“理农二班” 全班同学纪念照 上世纪六十年代,缅甸政府实行排华政策,所有私人学校收归国有,禁止华文学校办学。大批的华侨子弟,为了继续读中文,告別了父母和亲人,从缅甸各地,心驰神往奔赴祖国。一大批的学生被安排到昆明华侨补校继续上学……我在缅甸時虽曾当过教师,但还年轻,才十九岁,我幸运地被安排在理农二班学习,重返校园的生活。雖说只是一年的同窗生活,同学们共同下乡勞動,接受贫下中农的教育,一起学习,一起努力;昆明西山龙门有我們的足跡、滇池畔的大观楼前有我們的留影、翠湖里有我們的欢笑聲迴盪……同学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学校組织同学下乡劳动,体验农民的生活     我们这批同学,幸运地参加了1965年的高考,这是最後一屆旧的高考制度的应屆学生。很庆幸,有的考上昆明医学院、昆明工学院、云南大学,昆明农学院, 泉州华侨大学、广州暨南大學、北京外国语专业学院(简称北外专)等……我也顺利考上昆明工学院的採选系选矿专业。     世事难料,一场运动,我們浪费了五年宝贵的時光……至1970年我们服从国家毕业分配,各位同学奔赴祖国各地,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献上青春的岁月。    ...

  • 寄居仰光巴罕的岁月(晨阳)

    仰光,是缅甸第一大都市,昔为缅甸首都。它是我踏入与离开缅甸的首站末站。仰光巴罕,离仰光市中心华人区约20分钟车程,缅甸华文教育的最高学府南洋中学(以下简称南中)就坐落在巴罕雅塔基佛塔路73号。家父母执教南中,为往返学校路程近,全家曾在巴罕三处租房子居住。 首次,家父母因工作调动,1953年4月从渺眳调回南中执教,在离学校不远的巴罕路50号租房子住,与曾冠英老师一家人为邻,曾老师有一女二男,其太太为人热情,乐于助人,同年7月29日,大妹分娩于巴罕杜庆芝产院(即缅甸国父翁山夫人创办),是曾太太熬鸡汤让我送去医院给母亲,至今难于忘怀;其女儿如大姐般,其小儿子乳名“安狗”,年龄较小于我,与我经常玩耍“果利”,输了会哭鼻子,其姐出来对我说,你是要承让弟弟呀。我输了,“安狗”破涕为笑。 不久,祖父母携带二、三叔(福成、福寿),大、二姑(春桂、春明)及二弟(里邦)共7人从勃生到仰光,一家10口,家父母只好在原住处对面45号租了有小院子的两层楼房子,第二次凑合着住。小我两岁的二弟,好动调皮,看着沉睡在摇篮的大妹,一会儿去摸摸脸,一会儿去拉拉手,总想去吵醒她,妈妈叫我盯紧他,我形影不离地跟着二弟一层二层往来上蹿下跳,累极了。记得有一次,妈妈给我们兄弟每人一把“手指”饼,二弟三下五除二吃光,便来抢我的,我不给,就拿铅笔刺我的眼睛,直流鲜血,幸好没有致瞎。二弟被父亲狠狠的教训了一顿。 两层楼的小院子,房主种有香蕉、椰子、莲雾、菠萝、西迪(葡萄粒大小,褐色,酸甜),一旦有收成,总会送些给我们品尝。遇到暴雨后,莲雾、西迪掉落满院子,我和二弟欣喜若狂,检了冲洗干净美食一番,至今记忆犹新。 随家父1953年10月调往缅甸丹老华侨中小学任校长,我们全家住在学校内至1958年4月返回仰光,父母亲仍执教于南中,我也考入南中初一班(跃进班)就读。于是,第三次在巴罕初中部校门口往杜钦芝医院方向约100米,卖红茶店后面租一间房子居住。这是一间以竹片围墙、木板为床,椰树叶简陋搭盖的“雅答厝”房子,无卫生间洗浴,如厕至公厕,水桶盛水洗漱,冲凉洗澡只好到南中初中部校内;无厨房,拿着“豇”(jiang,饭菜篮子)到南中食堂打饭菜。读南中初一,我每晚到学校“晚自习”完成复习及作业;回到家里,卖红茶的老板门庭若市,弹着缅甸乐器,唱着缅甸歌曲,至深夜才收官。晚上睡觉,虽然点着蚊香,“飞机”仍在耳边嗡嗡叫,得整夜手持芭蕉扇搧个不停,即便如此,天亮醒来,手脚脸上都长着包包,痛痒无比,涂上虎标万金油方得缓解。 1958年10月随家父出任缅甸掸邦地区景栋华侨公立学校校长,结束了仰光巴罕这段难忘的岁月。仰光巴罕的岁月因艰苦而难忘,或许是艰苦岁月的磨练,造就了我“生活朴素”赤城的爱国心。...

  • 人生航向的转折 (晨阳)

    本文作者的母亲——郑葆真老师(前右一) 清明时节雨纷纷,悠悠往事忆绵绵。 戊子年清明空余之际,我在整理书桌之时,偶然翻见保存多年的缅甸南洋中学颁发予我的初中毕业证书。当时我15周岁,时光如矢,近半个世纪已过,在第二故乡——缅甸时的童年及青少年时光,有多少美好又深刻的记忆,至今依然历历在目;南中初中毕业证书的重见,更勾起我在南中岁月的追忆……。         一、童年时光南中的追忆 缅甸仰光市巴罕区雅达基佛塔路73号,是南洋中小学的校址。南中创办呱呱坠地,我适满周岁,随母亲从厦门乘船漂洋过海来到了缅甸当时的首都仰光市。 记得我6岁时,家母在南中任教,我常随母亲出入南中校门。当年的十月一日,南中在露天篮球场举行庆祝国庆四周年联欢宴会。黄昏时分,母亲穿着整洁的服装,携带穿上过年新装的我,来到南中。母亲与老师及师哥师姐们搬桌椅、摆鲜花、拉红布条,好一派热闹的场面。宴会在徐曰琮校长慷慨激昂的致辞后开始,有欢笑、也有歌唱、更有歌舞表演,全校师生沉浸在欢乐之中。家母这天特别高兴,举着酒杯挽着我的小手,挨桌去碰杯敬酒,酣畅之中,突然山上的和尚(后查知)以弹弓飞来丸子,击中了母亲右额头,顿时鲜血直流,吓得我嚎啕大哭,母亲捂着头对我说:“别哭!那是坏人打的”。说时迟那时快,几个师哥已跑上山去逮肇事者,由于我们在明处坏人在暗处,无奈何。从那时起,母亲不幸流血之幕及“南中”,已深深地记在我幼小的心灵。 二、青少年时光南中的追忆 1959年11月,在缅甸丹老埠小学毕业的我,随父母任教工作的调迁,回到缅甸仰光,经过短期的复习,我参加了南中的入学考试,当录取名单在仰光《人民报》登载,见有我的名字时,高兴极了!我终于要到一所校风朴素,在缅甸负有盛名的中学上学了。 在南中初中一(中26班。跃进班)学习,令我最难忘的是音乐课,任课老师杨双溪除以钢琴边弹边教唱《马赛曲》等中外名歌外,南中的校歌,首先是每一个学生必学必会的。或许是自幼时的一点音乐天赋,还是校歌的魅力,杨老师在考唱时,我得了满分5分,还获得其“节奏准、音色正”的好评。 “黄河浪,红星光,震撼南洋,照耀伊江”。南中校歌首句以祖国母亲河浪与象征进步的红星光为引子,道出了南中办学的爱祖国、爱我中华,追求进步的宗旨。南中17年的校史,哪一页不闪耀着这一宗旨;南中的师生遍布全球,哪一个不焕发着这一宗旨的光辉。 三、二进南中的追忆 随着父母调迁到景栋的任教,我只读了一个学期的南中就离开了。到景栋后,由于学校没开办初中二年级,只好重读初中一年级,两年后回到仰光市,第二次进南中初中毕业班(火箭班)插班,于1962年4月初中毕业。而后,为响应周总理“面向当地,心向祖国”的号召,转读南中外文班(红岩班)七、八、九年级,至1964年8月回国。 记得在南中初中毕业班就读,庆祝国庆节时,学校必举行联欢会,无论是在校的寄宿生或走读生,一律身着统一的白衬衫黄咔叽裤校服,在球场上,奏国歌升五星红旗,激发着全校师生的爱国情愫;跳集体舞通宵达旦,按耐不住海外赤子热诚之心。南中的外文班,全部课程按缅甸当地学校标准,聘请缅甸教师授课,只保留中文语文一科,南中副校长黄重远老师,是我上外文八年级时的语文老师。 我最难忘怀的是,黄重远老师给我们上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作品《最后一课》,他详细介绍了作品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生平及作品的主题思想;以富有逻辑性而又生动的语言,抑扬顿挫分明的声调,使课文里的主人翁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操,令在座的同学们折服。读过南中的学生都记得,学生每周须交一篇周记。《最后一课》学完后,出于自身的感受,我便以此为题写了一篇读后感,交给了黄重远老师,过了几天,他找我去个别谈话,说:“你的这篇周记写得不错,思想性强,文句通顺,中心内容突出;但要注意标点符号的运用和错别字,不然会使人啼笑皆非。文章的段落、层次的安排也要注意,我都改好了,拿回去好好看看”。他那平易近人而又温和的态度,令我感动不已。 后来我领到了回国的护照,又到母校南中辞别同窗学友及老师。南中的同学间要离别时,都有互赠相片并于相片后留言,请老师题字留言的风气,我纷纷与同学互赠相片后,径直向黄重远老师道别。当他得知我即将回国,兴奋不已,说:“你回国后,常来信介绍祖国的情况。我希望你争取加入共青团”。我好奇地问道:“什么是共青团”?“你回国后就会明白的”。“嗯”!我点头应允了尊师的叮嘱。而后,黄重远老师以他流畅的行书体,在我记事本上写下了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离别赠言,并告戒我:无论富贵、贫穷、威武,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这三句的真谛,至今仍是我的人生座右铭。 我受教于南中虽然只有断续的三年,在母校的岁月里,“在战斗中成长,在思想上武装,在新时代的烘炉中,锻炼得更坚强……”。这是校歌歌词对南中校友的真实写照,它凝聚了海外赤子纯朴与真诚的爱国之心,也是南中创办60周年的献礼,让它的学子们及世世代代得以永久的追忆。...

  • 悼念蘇秀霞文友(許均銓)

    摘於蘇秀霞的微信相片 2022年8月13日1時左右,緬華筆友協會財務長蘇秀霞女士與世長辭了,緬華筆友協會失去一位好財務長,我們大家也失去一位好朋友。 2014年8月,緬華筆友協會在籌組之中,我馬上找到蘇秀霞,希望她出任這個社團的財務長,我聲明這工作是義務的,她馬上答應出任,我好感動。 從2014年秋至2022年秋,緬華筆友協會這八年的各種活動,蘇秀霞財務長都積極參加。她人緣好,加上能歌善舞,每一次活動她都是組織者之一,並把活動辦的有聲有色。 2017年緬華筆友協會在澳門好世界酒樓召開會員大會及聯歡宴會,當穿著緬甸服飾的文友上台歌舞表演時,從中山市到澳門出席聯誼會的文友問我:“你們是不是請了外國的歌舞團來慶祝表演?”我笑著回答:“是本會的文友表演,她們都是澳門人。因我們都是出生於緬甸,所以穿緬甸服飾,會唱緬甸歌,也會跳緬甸舞。”這表演者之中,有蘇秀霞財務長。 我認識蘇秀霞文友是上世紀末,我在緬華僑友的介紹下,參加了澳門緬華互助會,並在該社團出任辦公室秘書,因此我認識了上百位緬甸歸國華僑,也認識了這社團的四大美女,其中有一位美女就是蘇秀霞。 這麼多年,我沒見蘇秀霞跟朋友爭執,吵鬧,她能跟朋友溫和相處。 她把自己的一個故事告訴我,我改編成一篇微型小說《秘密》,在2005年3月31日澳門日報小小說版發表,後來又收集到我的個人小說集之中。 蘇秀霞也收藏了這份報紙,她是我的小說世界中的一個人物。 蘇秀霞加入緬華筆友協會後,開始寫作,她寫了一篇遊記《郵輪上快樂的一天》,我安排投到廣西的《紅豆》,這篇文章在2016.05期總334期發表,刊在第75-78頁,她獲得到200元稿費。 兩年前蘇秀霞對我說:“我得了重病,這病很凶險,要住院。你不要對外說。”我答應了。她把緬華筆友協會的支票本、銀行戶口本、印章等暫交給我保管(我是該協會的理事長)。 “你吉人天相,會跨過這道坎。要開心面對一切,你會戰勝病魔。”我安慰她。 做手術後,她出院了,過了大半年,她回到緬華筆友協會參加活動。她又穿起緬甸服飾出席聯歡會,唱歌跳舞,我也把華筆友協會的支票本、銀行戶口本、印章等交還給她。 我祝福她康復。 2022年初當她再一次把緬華筆友協會的支票本、銀行戶口本、印章等交給我時,她告訴我,病擴散到胃等,每天吃飯都困難,只能吃一點稀飯。 她又要住院,我又安慰她,要勇敢面對病魔,要開心生活。 這一次她沒戰勝病魔,她終於走了。...

  • 缅甸南中初中毕业文凭(晨阳)

        一张中缅文初中毕业证书,我一直保留了一甲子。适逢今年是我初中毕业60周年,上世纪60年代初在缅甸的往事,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随家父母执教的调动,1961年9月,我们全家从缅甸东北边陲之城景栋迁徙仰光。当时缅华社会,正当华文教育鼎盛时期,仰光的南中、华中虽然只办到高中,却是全缅甸华侨华人公认的华文教育最高学府,要入这两所学校就读,均需参加严格的招生考试,录取名单在仰光《人民报》公布,方能入学;1959年,我就读南中时是跃进班,到景栋华公,因无初一下,只好重读。我因是教工子女,父母亲工作调动,免于入学考试,特别照顾插班至南洋中学初中毕业班(火箭班)就读。这是我唯一的客观“留级”。     由于缅甸当时首都仰光的华文教育,尤其是缅文,高于“山芭”,存有悬殊。我读南中初中毕业班,缅文赶不上,半期考试“2分”不及格,经父母、老师的鼓励和帮助,我勤奋学习,期末考试终于全科及格,取得初中毕业文凭。    为响应周总理“面向当地,心向祖国”的号召,南中、华中纷纷按缅甸学校的模式开办外文班,聘请缅甸老师执教,只留一门中文“语文”课。我初中毕业后,父母亲说,欲在缅甸生存,一定要学好缅文,于是,我报读外文班七年级。读七年级,班主任是曹国杰老师,教语文先是王毅诚老师,后是黄重远副校长。读八年级时,教缅文的是缅甸老师吴钦貌基。    吴钦貌基老师,虔诚的一个佛教徒,上课无论天气酷热与否,总穿着缅甸正统笼基、袋甭(外套),十字拖,一入课室,学生们起立,双手合十,一声“巴瓦都的玛敏格拉”(一生吉祥)!同学们齐声回念。我们读的是缅甸学校七年级的课本。他用缅语讲解,起初,我似懂非懂,半期考,我考不及格“2分”。吴钦貌基老师知道后,对我说:“阿耶没基巴步,究沙吧,昂乃巴的”(没关系的,努力吧,会及格的)。勤奋不负有心人,年终考试我及格了升读九年级。 1963年初的一天晚上,我前往“柔里虎”观看中国沈阳芭蕾舞团“天鹅湖”的表演,演出谢幕,时任缅甸国防部部长的奈温上台给芭蕾舞团敬献花蓝,深夜,军事政变,奈温夺取了政权。翌日,吴钦貌基老师上课,一反常态,娓娓道来凌晨政变的轶事。他说,奈温军队去逮捕前缅甸总理吴努家时,吴努向“不速之客”要求待他行佛祖跪拜念经、洗浴净身后随行,缅甸行佛教礼数是至高无上的,获准后行佛教礼数一小时余才锒铛入狱。同学们津津有味听着的同时,也倍感震惊。老师预言,你们要有思想准备,军政府上台后,没有入缅籍的“德佑”(中国人),是上不了”仰光大学“的。果真,过了半年许,仰光华侨华人经营的商铺被收归缅甸政府国有;大额钞票兑换小额钞票,我记得在银行门前从晚上起舖着一张草席排队睡到天亮,待轮到我们兑换钞票时,银行工作人员却说,钱换完了,明天再来,垂头丧气,真是折煞百姓。老师的预言也成为现实。 我曾在仰光巴罕初中部、高解高中部就读南中,虽然教室简陋,条件艰苦,园丁们呕心沥血的教学,同窗师兄弟姐妹们孜孜不倦的求学、艰苦朴素的作风,始终孕育着我成长。    由于我出生在厦门,不准加入缅籍,故欲上“仰光大学”求学成为泡影。家父母决定,送我和二弟回祖国求学,1964年8月2日,我在南中外文九年级上了一星期课后,从仰光飞抵昆明,我就读昆明华侨补习学校,跋涉人生旅途新征程。   写于2022.8.21厦门鸿山书苑 …………………………………………………… 评论 谢玉请(8/22/2022)拜读了晨阳学兄的文章,深深受感动。唤起我们青春岁月无限的回忆。恩重如山的岁月,母校人才济济,桃李满天下,母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給予了我们展翅翱翔的勇气。初中毕业证书,陪伴着我们度过人生,越过了人生一个又一个崇山峻岭,走向光明。灿烂的年华,无情的流失。欣喜网络时代,我们还能夠与时俱进,保持着这纯真的友谊,度过末来的人生!...

  • 华友青年社参加“追梦中华福建行”2022年华侨(裔)子弟寻根之旅(线上)夏令营(华友青年社供稿)

    8月15日至19日,华友青年社参加由中国福建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中国致公党福建省委员会联合主办的“追梦中华福建行”2022年华侨(裔)子弟寻根之旅(线上)夏令营。 5天的活动期间,具有一定中文基础的13到18岁海外华侨华裔青少年克服时差,学习南少林武术、书法艺术、油纸伞、软木画、捶草印花等课程,并通过视频等形式了解福建人文、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华服鉴赏,以及香港回归25周年庆典等,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对祖(籍)国发展的了解。 华友青年社主席杨胜富表示,“2020年,缅甸华侨中学校友会为当地的年轻华裔成立华友青年社,宗旨是为了世世代代传承中华文化,希望将来有更多的华裔参加这样的文化交流活动。” 来自勃固省沙耶瓦底(Tharyarwaddy)县的营员许秀颍表示,“所有课程都有趣,上完后,我得到了很多知识。特别喜欢福州软木画和泉州少林寺武学。”同样,仰光的陈玟静营员表示,“上完第四课“海峡两岸青年华服节”,我感受到中国的文化与服饰的确非常丰富,博大精深,很了不起。” 据了解,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冯志农为活动授旗,致公党福建省委会主委、福建省金融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罗恩平出席开营仪式并致辞。 在闭营式上,营员们纷纷晒出各自的作业集锦,通过云端视频展现才艺、真情演讲、分享作品,并期待疫情过后,能回到祖籍国,畅游大美河山,感悟精彩的特色传统文化。 此次线上夏令营共吸引了德国、缅甸、泰国、日本、俄罗斯、菲律宾、乌克兰、西班牙、巴西等1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华侨(裔)子弟及港澳台地区的近120位青少年和省政协机关青年干部、致公党省委会联络处干部等共同参加。...

  • 第十九屆纽约缅甸仲夏潑水節(汤琼秀)

     緬甸、泰国、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以及中國雲南傣族的潑水節,最引人入勝,萬眾矚目。緬甸潑水節是每年公历四月十三日至十六日,連續几天,人們停止工作、放下一切事務,聚會過節。用純淨的清水,互相泼洒,祈求洗去往年的霉运,去除污穢、趕走一切的不顺,抛开一切烦忧、盡情狂欢,完全沉浸在放飛自我、輕鬆自在的節日氛圍中。泼水活動过后,最後一天迊接緬甸新年,人們身着盛裝到寺庙,誠心礼拜、浴佛、獻花、點燈、虔诚祷告佛祖庇𧙗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消災納福,幸福連年⋯⋯ 蘇煥光主席(右一)和伍鍚富會長(左一)和嘉賓合影        悠久的文化習俗,也熏陶着世代居住在緬甸的華人,入鄉隨俗,無論走到世界那個角落,都難於忘懷蕉風椰雨第二故鄉的傳統节日,世界不同地方的一些僑團也有舉辦着大、小型的泼水节活动,傳承着這項傳統文化、一直延續連綿。 主席和會長帶領大家開心潑水          情同此理,纽约缅甸华侨联谊会举办泼水节活动也己近廿个年头,除了疫情三年停辦以外,今年,在苏煥光主席意志坚定、果斷決策的带领下,伍錫富會長和會員们,極极隨之呼應、各盡所能、各行各業同胞們也熱心赞助,在這疫情未了、經濟衰退、治安混亂的階段中,排出重重困难,同心合力成功的把泼水节活动辦得有声有色,令鄉親和同胞們走出疫情困擾的陰霾,排出長期困守愁城的壓郁,走出家門、聚集一堂、歡聲笑語敍鄉情。 开心泼水嘻戏        紐約四月份冬末還比較寒冷,因此每年都定在夏季七月份舉辦潑水節。今年七月十七日(星期日)的早晨,浮云敝日、陰晴不定,天色似乎有点暗淡,但絲絲細雨反而解除連日來炎热难熬的高温天氣,稍微感觉神清气爽、開心顺利迊接美好的一天。...

  • 在緬甸塑造的露天觀音菩薩塑像(謝玉清 洛杉磯)

             在緬甸期間,每天清晨,我們漫步在(甘馬育六英里半,)燕子湖畔的湖岸上散步,晨風微微吹來,吸上一口清新空氣,覺得一股清涼沁入心脾。每個細胞都被喚醒,經脈皆通。看早晨東方冉冉升起的太陽,照在湖面映出一片紅色,在層層云霞的托舉下,露出了那張灿爛的笑臉,為大地披上縷縷霞光。晨㬢徐徐的拉開了帷幕,又是一個絢麗多彩繽紛的早晨,大地頓時充滿了盎然的生機與活力。我們這一群晨運的伙伴共有二十多位,清晨步行進入到燕子湖邊的湖岸上,空氣中瀰漫著濃濃靑草香和花香味,讓路過的行人聞到頓時覺得精神氣爽。春風吹拂蔚藍色的湖面,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在長長的湖岸邊,有的在做晨操、有的在漫步行走,有的在打太極拳,有的體態輕盈步履堅,迎風小跑汗透衫。我們這些伙伴是先做些簡單的熱身運動,活動筋骨。然後開始步行、小跑或者在綠色的草地上作瑜珈運動。湖岸邊上的人們總是在努力的鍛練身體,創造自己美好的人生。有一天晨運后,我們一起去吃早餐,甄松晃先生對煜群说,他夢到觀音菩薩,囑咐他要塑雕她的形象讓廣大民眾供奉。祈求盛世太平,風調雨順,無災無難,人民安居樂業,幸福安康!煜群告訴他,夢見觀音佛薩,是證明你跟觀音佛薩有緣。 是一個吉利的夢。預意著你最近會事事順心,是成功和獲利的祥兆,也意味著當下你可能會碰到困難,觀音菩薩在夢中幫助你逢兇化吉。观音菩薩覺得有必要點撥你,並且你有機會讓觀音菩薩點撥你的福報,菩薩才會讓你托夢。平時要多學習佛法,有了功德福報后,菩薩會祝福你,會讓你獲得幸福、吉祥如意!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煜群也非常支持他,希望他三思。甄先生聽了煜群 這一番話后,溫暖人心,他心有所衷的感激煜群一直以來在各方面對他的支持、幫助和鼓勵。經過細心揣摩之後,甄先生下定決心要塑造一座觀音菩薩,讓大眾供奉。他還真希望煜群無論如何一定要鼎力支持和協助,他才會有信心去實行。但是這是一件非常不簡單的事,萬事起頭難,而且做佛事需要非常小心與謹慎去實行,馬虎不得。煜群馬上召集一些晨運的好友共商此事,經過大家協商後達成共識,首先組織一個建造觀音菩薩塑像的小組。此後,大家分頭行動,開始尋找要建造观音菩薩塑像的聖地。我們先從仰光勃固市的郊區寺院尋起,一直向南方尋找,走遍了很多寺廟,有些寺廟己經同意我們在他們的寺廟塑造觀音菩像,因為關键所在,我們每找到了一個地方,就要事先給觀音菩薩求杯,靈杯有時候會給予我們或明或暗的啓示。只要我們平時為人寬厚,待人真誠,熱情助人,勤勞善良,一般情況下,都會得到啓示。如果擲下的 靈杯自頭自尾與所問之事毫不相關,那就不要再求杯了。經過好長時間找了好多地區,最後才在丁因埠一處緬甸和尚寺廟(名字叫百尊神廟 – နတ်စင်တစ်ရာကျောင်း)我們還是照常事先給觀音菩薩求杯,今天求到的是聖杯。大家皆大歡喜,喜出望外,寺廟里的主持大和尚也非常高興的同意了,此後我們就開始在這寺廟的園地裏選了要塑造觀音菩薩的聖地。寺廟的周邊都是一片厚厚的樹木,郁郁蔥蔥,密密層層,蔓生的野草,小土坡上還有很多高大的樹,即挺拔又茂盛。而且地面凹凸不平,周邊還有几個小土坡。 先把要建造觀音菩薩塑像的聖地圍起來 首先要做的事情是要先請工人把這一大片的野草和叢林先鏟除。有些大樹如果直接影響到塑造觀音菩薩的地方也需要砍掉。然後地面上凹凸不平的地方也要填補,周邊的小土坡也要挖掘、鏟平。以及地面上的雜物障礙物全部清理乾淨,再把整一片地面處於整平狀態即可。如果地面是處於不平的狀態,整體呈現出來的施工效果會受到一定的影響。這些工程完成後,才能繼續開展下一步的工作。 预算門廊設計圖 建築完工的門廊 緬甸是佛教國家,自古以來,緬甸人民虔誠地崇信佛教。把佛教的教義看作對人生的價值觀、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習慣、文學藝術等各方面都有很深的影響,充滿了濃厚的佛教色彩。當我們要塑造觀音佛像時,首先得向佛教恊會提交申請和協商,經過佛教協會調查後,還經過好長一段時間的幾經波折,克服了種種挫折和困難,最後總算得到佛教主管部門同意了。塑造觀音佛像的事情已經有了眉目,由於塑造觀音佛像需要投入大筆的資金和經費,所以我們這個小組的成員們就自己先帶頭捐款,然後再向親朋好友們積極捐款, 當大家一聽说是為了要塑造觀音佛像,個個愛心爆满,熱情洋溢,信心滿滿。善男信女們都很熱心,看自己能捐多少就捐多少。多一個人,就多一份力量。有些善男信女在經濟較困難的情況下,他們也盡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緊急之時伸出援手也是一種美德,眾人拾柴火焰高,愛心捐款匯暖流。曾經有一位我們從不認識的先生,據他說也夢見觀音菩薩,在夢中.觀音菩薩囑咐他要贊助塑造觀音佛像的善舉。他是居住在別的城市,他就特地到處打聽,經過多方面的打聽,好不容易才打聽到我們正在進行塑造觀音菩薩的善舉,當他知道這個消息后,心情特別激動。因此他就迫不急待地親自來到仰光我們的小組處,說明一切來意後,並樂捐巨款。制作觀音佛像的工程開始實行了,首先我們聘請了一位有豐富經驗的塑造佛像的工藝師,來到了丁因埠要塑造露天觀音菩薩像的聖地,他根據我們小組所提供的觀音菩薩佛像的題材、大小、動態、先焊接角鋼或槽鋼骨架,俗稱大骨架。在大骨架上焊接鋼筋造型,同時在大骨架上鋪遍鐵絲網。再用水泥沙漿多遍塗抹在鐵絲網表面,達到想要的效果。等水泥漿全乾透后,或多或少會產生大小许多裂縫,再加以修補。等到修好的裂痕全部乾透,才把表面磨光,再次用水泥腻子粉刮、塗、抹,加以打磨至光滑,之後在塑像上先行多次打底色,最后再磨光,如此彷佛操作,等一切工作完成後,才一層一層的塗上各部位所需要上的初步顏色油漆。 工藝師開始建造露天觀音菩薩塑像...

  • 那些年仰光中国女中的体育课(陈君穗)- 转载自侨挚友

    请点击以下链接阅读文章内容 https://mp.weixin.qq.com/s/mVOAMyLMmDmLOon74fLp-Q . ....

  • 《黄连回忆录》重返缅甸路漫漫

    昆明四季如春,景色秀丽迷人。一九四五年春天,正当昆明万花齐放之时,也是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聂守光先生(聂耳的哥哥,前仰光兴文银行经理)突然邀约曾经在南洋一带生活过的文化界人士座谈,其中包括田汉、马思聪等知名作家、音乐家,通过两次真诚的交谈,也就组成了“南洋图书出版公司”。但是,没有资金,怎么办?田汉倒是乐观的,他说:“飘洋过海到外谋生的华侨,都是两手空空的,他们却创造了光辉的业绩。何况我们文化人?正义的事业,广大侨胞一定会支持我们的。没有资金有什么可怕呢?”田老的真知灼见之言,犹如一服兴奋剂,在座的莫不喜形于色。因而,座谈会气氛更为轻松活泼,从而也加强了大家的信心。 我们四条汉子─郑伯华、林景章(绿涛)、卢方可(卢云)和我,应邀参加座谈会之后,林景章立即自告奋勇,乘坐滇越鐡路的火车,去越南开阔新天地。自此之后,他则毫无音讯,未知生死如何?卢云则任仰光兴文银行秘书职务,是否仍留在昆明工作,则不得而知.。郑伯华原任仰光华中语文教师,他于昆明一二一事件之后,取道柳州到香港去,初在达德学院任教,其后转至新加坡中正中学担任语文教师,并在新加坡组织家庭。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他的恩师曹靖华去电邀请他回国参加工作,电文被新加坡当局检查发现,当时竟被列为不受欢迎人物,他随即携带妻儿返回北京。初在文化部担任俄文翻译,其后又调至武汉大学担任俄文系主任。文革时,在泉州病逝。此是后话。我则决定重返缅甸谋生求发展,而在兵荒马乱之后,又是赤手空拳,谈何容易啊! 当我正在准备遵照“公司”的指派重返缅甸的时候 ,昆明正在掀反飢饿、反压迫的民主运动热潮。这也抗战胜利之后举国欢腾的人心反映。但是蒋帮反动派却是蠢蠢欲动,甚至张牙舞爪企图反扑。民主人士李公朴晚间看完电影步行回家途中,遭埋伏在北仓坡的蒋帮特务,即以无声手枪杀害李先生。这时昆明人民要求民主的气氛更加沸腾。闻一多老教授勇敢地走出书斋,主持悼念烈士的路祭,主持李公朴烈士的追悼会。他在这大礼堂的会上,严词痛斥特务的血腥罪行,并指责混进会场的特务:“有胆的,站出来!”闻一多教授于会后回家途中,也在西仓坡惨遭特务枪击,重伤殉难;其子掩护闻教授,亦受重伤。蒋帮如此疯狂地杀害民主人士,因而引起一二一的大示威游行。这时昆明笼罩着紧张气氛,有两位参加游行的师范学院女同学,又遭杀害。但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面对蒋帮的血腥暴行,人们都是痛心疾首的。云南省主席龙云不愿屈服,就是一例。 由于抗战胜利的鼓声,响彻全国,而流落在昆明的避难者,都准备打回老家去。我的朋友也都星散了。好友郑伯华说 :“走吧,不要再迟疑了!”他果断地到香港去,而我虽是准备作些小生意,但终于一事无成,只好乘坐邱老先生的顺风车,黙黙地回到缅甸仰光来.。 一九四六年初,我单枪匹马,两袖清风,回到了仰光,我怎能闯出天下呢?当时,仰光的朋友们, 经过二次战乱洗礼,加以日本军国主义者残酷抢刧之后,市场一片萧条,到处是战争的创伤,人们的心里仍有余悸,老友邱巴寗(少如)兄,是一位坚强的文化战土,战乱之时流落山芭,生活奇苦,提起战争,他也是摇头叹息,真是一言难尽。 当此刧后余生之际,亲友们为重建家园,或求一栖身之所,己是焦头烂额,处此情况之下, 我欲走向何方?!前路漫漫。   当我正在惶惶不可终日,无以自处的时候,恰好我在集美高中的物理老师邱丕泰先生,(曾任中华学校校长)亲自到我的住处邀约我到“中华”任教,为了吃饭问题,我即答应服务一年。一九四七在诸位侨贤的倡议下,创办了“仰光南洋中学”。我也忝居末座,担任创委兼中文秘书,并在南中担任专任教师,每月生活津贴仅六十元而己。一年之后,我又转至华中任教。为了生活,只好如此奔波。奈何,无可奈何也!   当时,我虽是单身汉,但是,居无定所,我在集美校友会的地板上,也就捱过很长的日子,回想当年,甚是可笑,也是一段辛酸的经历。 图书出版两头空   南洋图书出版公司”交给我的使命,就是开书店,搞出版事业,或办报纸、期刋。这时,我虽是单身汉,毫无牵挂,但是,我又有什么能力创造出新局面呢?    记得李公朴殉难之后,夫人张曼芳女士,以及北门书店经理王健先生异口同声地说:“小黄,只要你能为我们两个人筹备一笔返回石家庄的旅费,“北门”的存书,你可以全部拉回缅甸去开书店”。我乃无辞以答,爱莫能助。我哪里来这一笔资金呢?恰巧萧岗和林雄才合作,来到昆明采购书籍,据说通过潘大逵教授(云大)之介绍,即与“北门”洽谈;很快的达成恊议。萧岗有选择地拉回一大卡车的书籍,也就回到仰光开办“南侨文化供应社”。当时战乱之后,书籍奇缺之时,能为侨胞补给精神食粮,这是天大的喜事啊! 不久,以龚子宏为首也开设了“南侨图书印务公司”,并以黄绰卿(阿黄名名)负责管理。文华书店、正文书店,相继开张营业。这些书店都是有背景、有资力的。所以一九五零年国内生活书店的代表来到仰光,准备开设“生活”分店,他们了解了市场的实际情况,觉得难以插手问津,也只好打道回府去。正因为这样,我开书店的打算,祇有作罢矣。不过,我对出版事业,是有兴趣的。一九四八年,为了纪念鲁迅逝世,我以文艺小组负责人的身份,(当时文恊尚未复办)邀请文敎界人士集念,并出版特刋。作为刋名的“鲁迅与文武流氓”,是巴寗的大作。常任侠也寄来诗作一首,算是战后出版特刋的苐一炮。一九五零年,为了纪念“五四”,又出版了特刋“论文风”,却引起轩然大波。特刋阐明“科学”与“民主”名正言顺,并无非法无理之词。但是,没有请示,犯了忌,特别有些作者,不为“当权者”所欢迎,譬如章英奇先生。“当权者”也就借题发挥。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乎?! ...

  • 感受中華燦爛文明:香港故宮博物館(阿凱)

    香港故宮博物館 典藏國寶駐香江 千年文物覽目中 中華文明更燦爛 是曰,九龍西區降下陣陣夏雨,氣溫和暖,心情舒暢,絲毫沒有影響市民們參觀的熱情——盼望以久的香港故宮博物館。我們預訂的參觀時段是下午三點鐘,參觀的市民井井有序地排隊進場。我們一家人只是預定參觀一至七館,第八、九館留待第二回次參觀。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目標是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博物館,推動公眾對中國藝術和文化的研究和欣賞,並與世界重要文化機構緊密合作,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 首批展出的九百多件藝術文物,均為故宮博物院所藏珍品,故宮博物院所借出的展品規模龐大,是史無前例的獨特安排,而眾多珍貴藏品也是首次於香港公開展出,足見兩所博物館的策略夥伴關係緊密,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地位。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位於西九文化區的西端,佔地約13,0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30,000平方米,展廳面積則有7,800平方米。博物館三個中庭空間的設計,參照了北京紫禁城中軸水準遞進的空間佈局,以垂直遞進的空間將不同樓層連成一體。 博物館共設有九個展覽廳,舉辦常設專題展覽及特別展覽。當中五個展廳以專題介紹故宮歷史文化及珍藏,通過館藏中的傑出作品介紹故宮博物院引人入勝的歷史和文化。另有兩個專題展廳展示香港各界的藝術收藏,以及多媒體藝術。最後兩個特別展廳則會舉辦由博物館獨立策劃或與其他機構合作的大型展覽。各展廳的內容如下: 展廳(一)建築、典藏、文化傳承 ——紫禁萬象 展廳(二)清代宮廷生活——紫禁一日 展廰(三)故宮博物物珍藏陶瓷——凝土為器 展廳(四)清代帝后肖像——龍顏鳳姿 展廰(五)當代設計對話古代工藝——器惟求新 展廰(六)穿越香港藏史——共賞共樂 展廳(七)故宮文化再詮釋——古今無界...

  • 与音乐鼻祖刘淑芳共事是我的荣光(卓叶)

    曾在1950’年代以《宝贝》、《鸽子》、《西波涅》、《小小礼物》4首名曲享誉中外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刘淑芳,退休后曾到深圳这块改革热土上传授音乐艺术。 我受罗湖区文化局之命,荣幸地与刘淑芳老师共同创建了"侨心"艺术团,她任团长,我当她的助手,任副团长。 大约三年间,我们前后为罗湖区与深圳市一些单位义演了20余场,深受欢迎。 其间,她指导我熟练地用树叶吹奏了《北风吹》。我还在她影响鼓励下,学会吹奏了《鸽子》。在随后的三十年里,这两首曲在深圳市许多庆典晚会上以及国内外网络传媒上吹响,成了我的艺术生涯的小名片。 怀念您,中国的艺术家一一刘淑芳。           2022年8月4日...

  • 重游福山寺有感(许均铨)

    朱波亭 尤肖松 書 福山寺是缅甸(古称骠国)仰光市茵雅湖(华人称燕子湖)畔一中式园林,供清水祖师。园内有朱波、晨光等凉亭及中国神话故事人物的塑像等,上世纪中叶是华文诗人喜聚会之地。80年代,我多次到福山寺玩,孤独一人阅读亭上的律诗。 骠国山川俊赏中, 名园雕塑忒玲珑。 牛郎织女桥环鹊, 山伯英台蝶舞风。 燕子湖边留韵雅, 朱波亭上忆儒雄, 可怜六座遗空桌, 听取麻姑诉寸衷。 2010年 嘉成亭 晨光亭 2013年3月拍亭上的詩留影  (許雲攝)...

  • 沉痛哀悼缅华妇协联络组,缅华妇协教育中心 张玲玲校长 + 张玲玲校友一路走好(华中校友会,华友青年社)

    缅华妇女协会联络组兼缅华妇协教育中心校长张玲玲(缅甸姓名:DAW TIN TIN)于2022年07月24日(星期日)下午在仰光突然逝世,享年78岁。 张玲玲校长于2009年始开始担任缅华妇协教育中心校长一职至今已长达13年之久,在职期间为华文教育事业贡献出了自己安享晚年、儿孙满堂的欢乐时光。2009年始任职期间不领一分薪资并自掏腰包捐助补给校舍需要的多媒体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物资,为学校出钱出力风雨无阻每天坚持到校工作。疫情期间学校停止办学时,张校长因担心校舍长期关闭而导致荒废,时不时到校舍观看情况,她对我校及教育事业的热情是疫情都阻挡不了的。 张校长为人憨厚、朴实、开朗、爱笑、毫无架子,与学校师生们打成一片,关爱学生,关爱教师。在其任职期间学校的工作氛围团结和谐,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疫情缓和后开学的第一时间学校的行政事务上,张校长都是亲历亲为,为申请延期学校营业执照到处奔波。因此张校长也赢得了全体协会、校委会成员与学校师生们对她的依赖与肯定。 德高望重的,受人尊重的,受人爱戴的,受师生们敬重的,张玲玲校长,与世长辞,我们心万分悲痛,十分想念。校长称得上是一名真心的文化教育家、艺术教育家、心理教育家,坚贞不渝,为缅甸华文教育事业做出了毕生的贡献。校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何为真正的教育工作者,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热爱世界和平的友人。 在此,本会和本校以沉痛哀悼,张玲玲校长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 悼林德基文友(许均铨)

    林德基文友     2022年7月23日(星期六) ,大暑,我收到臺灣新北市的緬甸華僑張標材友的微信:“我們的好朋友林德基作家昨天早上與世長辭,很捨不得。”     在大暑的下午,這消息對我來說簡直是晴天霹靂。      我回覆張標材僑友: “失去一位知己。”       我剪下這一則微信消息,上傳到幾個緬甸華僑文友群,向大家報告: “林德基文友於2022年7月22日上午離我們而去。”    昆明的林郁文友有以下留言: “我之前一直跟他有微信聯繫。只是近些天他沒出來,令我心不安。不想他卻仙逝了。” 廈門的陳汀陽友留言: “驚悉仰光市17條街的林德基好友仙逝于臺灣省,深表惋惜與哀悼!”    香港朱淑女友留言: “願逝者安息吧!節哀!”...

  • 同心抗疫 通关有期(阿凯)

    2018年9月23日香港西九高铁历经多年风雨砥砺,冲破黑暴的重重阻挠,终于顺利通车。这是一件划时代的新里程碑,她开通了香港和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通道,造福两地同胞的方便往返和共筑经济繁荣。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世纪疫情,把兩地同胞的希望打乱了!兩年多來,疫情蔓延不断,香江和内地同时封关,西九高铁也停运了…… 岁月蹉跎, 踏入2022年香江政府以为有80多天本地疫情确诊「清零」成绩,放松了警惕,3月初第五波疫潮突然间如洪水决堤泛滥成灾,病毒的传播速度惊人,让人们无从防备。这段日子里,每天从电视机上可以看到官方的“防疫控制中心”的疫情报道中,都是上万人确诊,累计已有几百万人染疫,病亡人数不断增加…… 小岛突然变成病毒「重灾区」,累计九千人之多含冤离世,哀鸿遍野,惨不忍睹,灾情死病枕藉,疫潮愈抗愈烈,政府的措施朝令夕改,市民无所适从,疫情更向内地倒灌。通关的希望更加遥遥无期!小岛的医疗设施和能力,无法承受这突如其来的危机,被病魔打垮了!香江政府终于向中央请求援助。祖国是香港有力的靠山,中央一声令下,及时派来几百位“白衣天使”抗疫精英,奔赴香江救援;又派建筑工程大队,神话般的速度,短短的十多天之内,火速建成“青衣方舱”、“元朗潭尾方舱”等6个方舱医院,为急需的病患者解决燃眉之急。创造了香江建筑史上的奇迹! 疫魔无情,人间有爱,血浓于水,同胞有情,感谢祖国一批又一批的抗疫药剂和生活急需物資及时送到香江。由特区政府分发给港九各大小社团,再由社团分发到各区各基层。社团的义工们,日夜兼程送到各老人院舍和急需的患者住屋。他们的爱心行动和大无畏的精神,感动了急需援助的患者,虽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3月29日中央援港抗疫中医专家组,由仝小林(组长)带领7位专家直接参与救治,开創了中西医合璧、戮力同心战胜病魔的先例,我们感恩中央无微不至的关怀。经过兩地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疫情明显好转,每天确诊人数继续下降,死亡个案也控制住了,欣慰之至。疫情期间,感动的人事何其多,两地的白衣战士,不怕牺牲,守护在第一线更让我们敬佩、感恩不尽! 时光荏苒,两年多的封关、兩地高铁停运,无法与亲人相聚。我梦中一次又一次浮現2019年4月中旬,我和老伴以及女儿,第一次乘坐香港至厦门的高铁回乡探亲,寻找失散近个世纪的亲人之旅和相会的温馨情景:在故鄉鼓浪屿码头与堂兄弟世紀相会. 终于见到厦门鼓浪屿的黄氏家族的后代,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似曾相识,一见如故;几位堂兄热情地介紹一百五十年前我们的祖辈在小島生活的足印;还带我們旧地重游昔日我母親年青時代就讀的“毓德女中”;堂弟们还回憶起他们的父母亲经常提起:上世纪四二年抗日戰爭時期,我的母亲历经千辛万苦,由缅甸逃难回家乡,经常到鼓浪屿八婶家(即他们的母亲)探望的故事;抗战结束后,缅甸华侨派来救急轮船,我們申请复员回缅甸仰光的娘家……。堂兄弟们心中一直盼望著有朝一日, 能旅游缅甸去探望黄家的亲人,如今作夢也沒想到,卻在家乡相逢! 当天晚上堂兄弟妹全家和亲人,在厦门某酒家设宴盛情招待並留影。 我们相约往后每年争取回乡相聚一次,只可惜,世事难料,因新冠疫情居高不下,病毒变异层出不穷,近月来每日約三千名确诊。我与堂兄弟妹们的约定也成了泡影! 唯有借用一首歌词表达心中的乡愁: 鼓浪屿海波在日夜歌唱, 唱不尽骨肉亲情的思念, 我渴望啊想快快见到你, 美丽迷人的家乡鼓浪屿。 香江政府新的领导班子,雷历风行,考慮推出“防疫措施方案”改革:引入健康码(红、黄、绿)管理的概念,仿效内地做法,有效管控疫症确诊者,为早日通关铺路…… 中港两地血脉相连,风雨同舟,两地政府积极讨论: 首先恢复两地 「通关中途」方案。两地相互配合「人文关怀」通关安排,用爱心帮助最需要的市民,实现恢复通关踏出了第一步。让我们齐心恊力,共同抗疫,用爱心、信心、互助和毅力,去迎接那一天全面通关的到来。 何時通关,高铁何時开通,这是两地同胞的期盼!...